曹操,三国乱世最引人注目的角儿之一,许多人提到他,第一反应都是笑里藏刀,用人之道远胜同侪!这家伙不会单纯“恨才”,可他偏偏不惯着对自己有威胁的奇才。道理讲起来挺直接,他爱才,却更爱权柄。你要太亮眼,分分钟就有麻烦。

被曹操诛杀的十位大才:1.第一位:杨修,2.第二位:陈宫

杨修走进曹营,场面一度很热闹。巧语如流,思路清奇,人人对他另眼相看。曹操开始其实没觉得他碍事,还多次给他机会,嘴上也夸。杨修惯会察言观色,对曹操心思捉摸得挺准。可太聪明的人终归惹人疑忌。这年头,身边人每句话你都听得懂,谁还敢随便吐槽?更离谱的是,“鸡肋”事件一出,杨修一句话让全营人都知道主公的秘密愁绪,曹操面子往哪搁?说句实话,有点自作聪明了。杨修其实太想证明自己,这种人往往死得快。后来,曹操借故把他杀了。大家都说同情,事实上应该是庆幸没再拖下去,更别提什么大才能换命。有才还得看场合。

陈宫跟曹操的缘分,算得上从头到尾反转无数。一个是义气冲天的谋士,一个是权势滔天的主公。陈宫当初跟着曹操逃亡,命都敢豁出去。有过并肩,有过猜忌。后来陈宫反水,投奔吕布。说他怀才不遇?也不全是。陈宫到底怕被架空,不愿只做副将的位置。这种人,在曹操眼里,很难托付大事。陈宫带着吕布守濮阳,玩过人性的极限游戏,用兵若神。结果呢?城破身死。很多人替他叫屈,可真换成当年曹操的位置,也会做出类似的事。只是陈宫这一路走得太高调,有点悲壮。

荀彧,坐镇谋划十数年,曹操那张国图有一半得归功于他。荀彧不是那种投机取巧的人,他话少,内心城府却无人能及。两人关系表面亲密,很长时间曹操对荀彧还算信任。不过,荀彧讲究礼仪,主张正统,为朝廷打算太多。到后来,曹操有篡汉的苗头,两人的理念就开始分歧。荀彧死得有些莫名其妙。药膳一碗,往后谁都猜不透。一个人活着的时候尊荣极致,死去却成谜。曹操到底舍不舍得杀掉这样的老朋友?有时连他自己都弄不清楚。

周不疑,外人了解不多,这人奇在能医能谋。按理说,曹操手下缺的不是医者,更缺的不该是聪明人。周不疑够稳,也不高调,可偏偏有种气质让人胆寒。有人说他心机深藏,一直想独善其身,也有人觉得他只想安安静静做事。后来曹操收了他的命,具体原因,说什么都有可能。曹操防人最看重一点:你让他捉摸不透,那就危险了。

许攸谋略不少,曹操能打败袁绍,靠的就是这人递上的招数。许攸投靠过来时,状态已经有了颓势。开始彼此欣赏,互补。渐渐地,攸的性子暴露出来,居功自傲,目中无人,还常常自夸。他公开抱怨待遇差,曹操早就受够了。权力面前,巨婴式的才子最可怕。说是才高命薄,不如说许攸把自己往刀口上送。曹操杀他,大多数部下一点不意外。

崔琰端方,为人正派,为人过于正直,有时让旁人很头疼。曹操喜欢那种懂进退的臣子,崔琰偏不。自以为无惧权势,眼里揉不进沙子。他对曹操一系列安排颇多怨言,表面上是大义,实际上还是拧巴。这样的人,曹操摆明了干不长。琰临死前态度依旧强硬,似乎没把自己看得太重。最后落得个身家性命全无,实属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孔融光凭一句“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就能名垂千古。文人的浪漫,却和政治格格不入。孔融自恃才高,与曹操交锋多次,言辞犀利,总带有挑衅。他爱管闲事,时常引经据典讽刺权贵。这种人,在大环境下其实是个异类。大家都觉得杀孔融曹操太绝情,有没有替曹操想过?朝廷不稳,你在一旁吆喝,是自己不识时务。不是才高必然薄命,主要没人愿意背锅罢了!

沮授,人人都说他用兵如神,袁绍那边最信他。可惜,他遇人不淑,信错了主公。转折点是在官渡,沮授多番进言都被否定。最终败局已定,投降曹操,但始终没融入主流。曹操需要可靠的旧人,而不是对手曾重用的心腹。沮授自知难以立足,干脆沉潜下去。可惜,他的结局还是没能逃出去。关于沮授的故事,史书都带着一丝哀伤。

边让的名字在史册里并不刺眼。他忠诚刚烈,为袁绍拼命。袁绍败亡后,边让拼死守义。后来归降曹操,总持怀疑心态。他不是谋士,是那种死磕到底的武夫。有人说边让之后被杀只是因为曹操担心他造反。压根也没啥证据,传说更多。有时候,一段历史的真相就埋在无声的流言中。至于边让到底“值不值得”被杀,这事没定论。

审配,人们记得他的一句骂曹辞,称“来日以黄土为棺”。他死得决绝,宁愿家破人亡也不低头。这样的人并不多,性格太烈。曹操其实并不喜欢这类硬骨头。审配曾多次冒死劝主,在兵败如山倒那刻,依然选择死守故城。最后结局注定,只不过死得彻底了些。往事如云烟,转瞬且断。

说到这里,有些事还是矛盾的。曹操对这些人,时而无情,时而念旧。很多细节,外人根本看不清楚。史书记载其实藏了不少水分,这也很正常。比如荀彧的死,有的说是被赐毒,有的则说是忧愤自尽,到底怎么回事反倒没几人真懂。至于杨修,要说被嫉妒致死,也不全对,明明是太会玩命题作文,做得太过。

十位大才往往各有千秋。他们的死不能简化成一句“才高招忌”。有人性格桀骜,终究不合权臣胃口;有人自认为无妄之灾,实则活得太明白。其实到头来,曹操作为枭雄,用人如器,更像赌命游戏。锅太多,有时真轮不到才子背。这种事搁谁手里,也会出问题,毕竟处乱世,猜忌几乎属于本能。

这种权谋中,忠义、野心、时运和性格搅在一起,谁能笑到最后从没定数。有人一生无怨无悔,有人遗憾身死族灭。这一切无非历史走马灯,转个圈又是另一拨人。此刻再回头,谁得谁失,说得太多也被嘲讽了。说不定明天又查出什么新史料,结论就偏了。

以上这十大才子,被曹操以各种理由除去,他们的光辉和落幕兼存,每个人都不是一杆子可以打翻了。英雄和权力之间,总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暗流涌动。

谁为“最凄惨”?谁该同情?时代本身就是最无情的答案。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