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追责体系悄然升级。近期一则案例中,某地基层财政部门因套取资金被查处,纪委不仅处理了分管副职,还将单位纪委主要负责人纳入问责范围。

追责原因明确指出:明知问题存在却未能干预,监督职责履行不力。这种做法,体现对责任分工的重新划线——错事发生,绝非一人之责,而是整条责任链都需查问到底。

顶层负责设规矩,如同制定游戏规则的人。如果规则含漏洞或者偏袒,给下边留下了“操作空间”,出了错,制定者难辞其咎。

例如拨款流程本身设计有疏漏,领导放任自流,即使他本人没直接参与违规,也脱不了干系。上级盲目信任下属、对底层问题视而不见,这种失职同样需要问责。

中层管理者承上启下,既要落实政策,还掌握具体权力。命令下达、文件审批,全在中间环节。

假如中层为了业绩、迎合上意,动辄“弹性处理”、下死命令逼下属违规,或是对明显异常的材料睁眼批准,实际上成为推动违纪的“加速器”。中层钻制度空子、玩“擦边球”的频率高,隐蔽性强,不盯紧,非常容易出现系统性风险。

纪委新信号:公务员追责机制变了!有些问题,上中下三层同步追责

执行层最直接,每一步具体操作都由一线完成。虽说“按领导要求干活”,但不能因此推卸法律责任。若哪一级都用“我是听上面的”做挡箭牌,责任就成了无底洞。碰到明显违规违法的指令,即便无法抉择,也不能选择盲从。不是什么事情都能用一句“我是小兵”置身事外,毕竟实际行为是自己经手。

容易被忽视的是“知情未干预”的人员,特别是专门负责监督的岗位。纪检机构发现苗头问题,不敢发声、不敢出面,为了避嫌或减少麻烦,选择观望。但纪委设立目的就是预警和纠偏,只做“看客”那还设这个岗位干什么?此外,同事、上下级如果知道有人违纪却集体失明,也摆脱不了“不作为”的嫌疑,整个团队都有责任风险。

上述机制说明,权与责并不是分家的。无论决策者、执行人、监督职能,谁手里握有权力,谁就必须承担后果。“一人出事,三人同步追责”,这种倒查反推让每个人都提高警惕,压实责任到每个岗位。

未来这种模式大概率会持续强化,制度间漏洞缩小,弄虚作假的空间收紧,责任链越来越难以断裂。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