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联合发动机集团全称(United Engine Corporation)成立于2007年。
苏联时期,其航空发动机产业采取典型的"设计局-生产厂"分离模式,形成莫斯科土星(研发)、乌法(冷端部件)、礼炮(热端部件)等专业化分工体系,这种布局在冷战时期保障了产能冗余,但也导致企业间技术壁垒森严。苏联解体后,这种弊端更加显现,加盟共和国体制一下,苏联的发动机企业逐步陷入了"地理分散、资金断流、技术断代"的困境…
再加上进入21世纪后,欧美发动机巨头,如普惠、罗尔斯·罗伊斯、通用电气的进一步挤压。俄罗斯的航空发动机迫切整合资源以提升竞争力。
普京执政后,立即签署了第1039号总统令,正式启动了俄罗斯航空发动机行业的整合计划,分三阶段耗时8年完成了前苏联时期的近27家军工单位的重新整合,俄罗斯联合发动机集团正是这个整合的产物!
目前其直接隶属于俄罗斯国家技术集团(Rostec),尽管成立年限不长,但却是俄罗斯航空动力领域的最核心企业,仅一家公司就形成了覆盖研发、生产、维护的全产业链条,员工总数超过8万余人。
其子公司得名号更是每一个都可以说是如雷贯耳:
“土星”科学生产联合公司(NPO Saturn)
其子公司之一,其前身是大名鼎鼎的“土星”设计局,是前苏联时代研制生产军用航空、民用航空、海军战舰发动机的重要企业,主要产品有AL-31系列和D-30系列航空发动机,俄罗斯第五代战机苏-57上的新一代发动机——产品30,也是旗下产物。
彼尔姆发动机公司(Perm Engine)
同样是苏联时代的发动机研制单位,主要从事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装置开发工作。2007年,俄罗斯总统普京下令对国内的航空发动机企业进行整合重组,彼尔姆公司被并入新组建的俄罗斯联合发动机公司(UEC)。其产品包括著名的D-20、D-30、PS-90A系列(即“图”系列、“伊尔”系列飞机的主要发动机),俄罗斯正在研制的MS-21窄体客机使用的也是其力推的PD-14发动机。
克里莫夫公司(Klimov)
前身为于1946年在列宁格勒成立的克里莫夫试验设计局,是俄罗斯直升机发动机研制与生产领域的领头者,主要产品包括了米8/117直升机使用的TV3-117/VK-2500和RD-33发动机。此外,其也是俄罗斯未来高速直升机的主要项目负责人。
当然,其中最出名的就是还是同属UEC旗下的礼炮机械制造厂和乌法发动机生产联合体了,而这两家也是俄罗斯向中国、印度等海外市场出口发动机的龙头企业,地位不可谓不重!
而其出口的产品又正以“巴伦支海上空手术刀”的主角,空中之王苏-27所使用的发动机为主,即后来大名鼎鼎的——AL31发动机
AL-31F发动机是是一种可靠、油效比高,容易保养和性能出众的航空发动机,由莫斯科“土星”机器制造厂在1971年开始研制的,研制AL-31F发动机的目的就是作为苏-27战斗机的主要发动机,以取得对美国F-15战斗机的优势,其原型发动机于1974年试车,1977年开始在苏-27战斗机的T-10-1上原型机试飞,累计创造了苏联发动机工业近32项时间和高度纪录。
其涵道比0.571,发动重约1.5吨,整体长4.9米,最大直径1.28米,进口直径0.91米,加力推力为12.5吨,中间也在7.8吨左右,其维护保养简便,每台价格仅330万美元,整台发动机由14个独立的单元体组成,在战时如果出现零部件损坏,在其余部件正常情况下,只需要替换有故障的单元体即可使战斗机重返蓝天。
在苏联时期,乌法和礼炮厂都是AL-31发动机的主要生产商,这是因为苏联时期为了满足大规模生产需求,将同一发动机的生产分散到多个工厂,以确保产能和冗余。
乌法发动机制造生产联合体(UMPO):位于乌法市,历来就是苏联航空发动机的主要生产基地。
莫斯科“礼炮”机器制造厂(Salyut):其前身则是在1912年成立的“地精”工厂,苏联时期合并为“伏龙芝”第24工厂,后更名为“礼炮”。
两者虽然都进行AL-31的生产,不过分工又有所不同,再加上1990年代,俄罗斯为挽救航空工业,依赖AL-31F的出口收入,两家公司分别被指定为不同市场的AL-31提供商!
其中乌法更加侧重于冷却系统和部分整机制造,这也使得其更加注重材料技术。
因此,乌法的AL-31的主要发展,就是重新研制了专供印度的苏-30MKI战斗机使用的AL-31FP矢量推力发动机,除此之外,马来西亚、阿尔及利亚的苏-30也均是其重要的市场。
而礼炮厂则专攻燃烧系统和关键部件组装,在技术上则更加注重推力提升。
中国引进的苏-27、苏-30MKK、歼-10A/S、歼-15以及早期歼-20使用的AL-31F/FN发动机则均由礼炮厂生产。除此之外礼炮还生产AL-31F-M1/M2改进型,中国空军自己俄罗斯空军的苏-27SM、苏-30等,均是礼炮的销售大户。
当然,礼炮与乌法的这种分工本质上是:前者通过技术改进和出口适配维持市场地位,后者通过高端型号和集团化布局拓展发展空间,这种“双轨制”生产模式既是俄罗斯保障AL-31发动机持续供应的手段,从另一方面说,也是俄罗斯航空工业转型升级的最后手段……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