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祖父张镇,醉死辽王府,他第一次体会到特权对无辜的伤害 张居正十六岁中举,前途无量,竟然被江陵辽王朱宪炜妒忌。江陵怎么会有辽王府?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把第十五个儿子辽王朱植封在了辽东。辽东是明王朝北方屏障,朱植能征善战,是位很有魄力的亲王,朱元璋很看重他。朱元璋死后,他的四子朱棣从北京起兵,一直打到南京,从建文皇帝手中夺取江山,历史上称为奉天靖难。朱棣继位后,十分提防那些手握重兵的皇子们,生怕他们仿效自己,找个借口起兵造反,特别是手握重兵的辽王朱植。永乐皇帝朱棣想方设法削除辽王的兵权,把朱植从辽东调到了湖北江陵府,于是出现了辽王在江陵怪现象。

明朝时的藩王,在经济上有极大的特权,良田万顷,不用上交皇粮国税。在政治上却受到严密的监视,没有皇帝的诏书不能离开封地,实际上是笼中鸟。

此时江陵的辽王,已经由第八代朱宪炜世袭。朱宪炜和张居年龄相仿,张居正的爷爷张镇是辽王府侍卫,所以张居正年幼的时候,经常被爷爷张镇带到辽王府与朱宪炜一起玩,两人算是总角之交。

张居正年仅十六岁就考中举人,轰动整个湖广地区,传为美谈。前来拜访的人络绎不绝,以结交他为荣。张居正第一次落榜带来的挫折感,荡然无存。张居正开始享受这一切,他的家人为此高兴得失态,他不再愿意刻苦读书了。这些声色和虚名,对于一个十六岁的少年来说,杀伤力足以致命,认为考上进士是早晚的事。 他们没有想到,灾难正在悄悄降临。 辽王朱宪炜还是公子的时候,他的嫡母毛王妃经常批评朱宪炜不好好读书,动不动就拿张居正作比较,要他以张居正为楷模,好好念书。 朱宪炜从小矫生惯养,受不得半点委屈。何况被拿来对照的,又是如此出色的张居正,自己读书确实不如他,毛王妃恨铁不成钢的唠叨,让朱宪炜内心深处充满了对张居正的妒忌与仇恨。 嘉靖十六年,辽王朱致格去世,朱宪炜守丧三年后,正式世袭第八代辽王。辽王朱宪炜报复的张居正机会终于来了,他让人把辽王府老护卫张镇招来,生性豪放的张镇,不会想到那么多,认为孙儿考中举人,脸上有光,欣然前来。朱宪炜非常慷慨地上了一大桌山珍海味,张镇开怀畅饮,酩酊大醉,不能再喝了,便要起身离开。可辽王朱宪炜偏不让他走,一定要张镇继续喝。在小王爷的逼迫下,只好继续豪饮,直到完全醉死。原本欢天喜地的张家,顿时哭声一片,哭得最伤心的要数张居正。爷爷曾给了他无尽的疼爱,如今他考取举人,却经历了这样一次死别。他认为,这飞来横祸并非天降厄运,而是权贵的陷害。儿时的玩伴朱宪炜,是他的第一个仇人,发誓必报此仇。望着爷爷冰冷的尸体,张居正终于明白,世上还有一种东西叫权势,一旦被坏人执掌,可以用来伤害无辜,让你没有还手之力。只有掌握更大的权势,才能荡平这种不公。一晃过了三年,不到二十的张居正,走向会试考场。自视才高八斗的他,认为考中进士只是探囊取物。可考试的结果,让张居正不敢相信,他竟然落榜了。这一次,可没有另一位顾璘帮他。

后来,张居正冷静思考,自分析了自己落榜的原因。他认为,自古以来,读书人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路上,要么为做学问而读书,要么为参加科举考试而读书,多数人只能二选一,只有极少数人两条路都走得通。他很小就取得了秀才、举人的功名,自以为高人一等,抛弃了原本自己擅长的今世学问,专心去研习不熟悉的古典。结果在短短三年中贪多嚼不烂,反倒竹篮打水一场空。

在这场全国最高级别的考试中,数以万计的读书人,只录取区区的三百名,录取的人都是精英中的精英。他明白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天下像他张居正聪慧过人的人太多了,自己落榜很正常。看看这一年把张居正挤下去人中,有明朝著名文人“后七子”之首的李攀龙,抗倭名将戚继光、俞大献等,他们都是这一科的。 落第的张居正,只能回家闭门学习。他认真地分析了自己的实力,明白自己的差距,捡起荒废不少的功课,日夜不息,刻苦攻读,为下一度的会试作准备。 本文由隐真历史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