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7月20日入伏,今年三伏天“不一般”,有3大特点,与往年大不相同
不知不觉,我们已进入阳历7月,在本月的20号我们将正式迎来一年中最炎热的“三伏天”。到了三伏天,我国将呈现出“暑热蒸腾”的情况。大部分地区的日最高气温可达35摄氏度,有些地区甚至可达40摄氏度以上。老话说“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在我国民间,入伏有吃饺子的习俗,头伏正是夏麦丰收的时候,此时吃饺子有“尝新”的寓意,并且还能有效补充“苦夏”所流失的营养,为身体注入能量。
7月20日就入伏了,家里的老人说今年的三伏天“不一般”,主要有3大特点,与往年大不相同,都是哪些特点呢?接下来一起来看看。
一、今年三伏天有30天
关于三伏天,汉代《汉书·历律志》有云:“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
可见,三伏天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并且三伏天的具体推算情况是:夏至后的第3个庚日是进入初伏的日子;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是进入中伏的日子;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是进入末伏的日子。
像初伏和末伏都比较好计算,因为古人规定初伏和末伏都是固定的10天,只要计算出入初伏和末伏的日子,就可以知道它们的具体时间段,而中伏就是中间剩余的日子。
这里的说的“庚日”指的是“干支纪日”中带有“庚”字的日子,干支纪日是我国古代一种传统的纪日方法,它是以10个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12个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按照固定的顺序,两两相配,例如甲子、乙丑、丙寅……癸亥,形成的60个基本单位,称为“一个甲子”或是“一花甲”,循环使用,周而复始。比如甲子日往后推依次是乙丑、丙寅……一直到癸亥日,等到61天重新回到甲子日。
在“干支纪日”中,一共有6个庚日,分别是:庚子日、庚寅日、庚辰日、庚午日、庚申日、庚戌日。这6个庚日每10天一循环,比如今天是庚子日,那么十天后就是庚寅日,再十天后就是庚辰日,以此类推。
今年夏至交节日是6月21日(辛丑日),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是7月20日(庚寅日),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是7月30日(庚子日),立秋交节是8月7日(戊申日),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是8月9日(庚戌日),因此今年出伏、中伏和末伏的具体时间表如下:
初伏:7月20日-29日,共计10天;
中伏:7月30日-8月8日,共计10天;
末伏:8月9日-8月18日,共计10天。
总的来说,今年的三伏天时间是从7月20日到8月18日,一共有30天,所以老人们才说今年的三伏天不一般,毕竟在过去的9年中,三伏天都是加长版40天,今年却只有30天,结束了长达9年的“40天三伏”的情况。
需要注意的是:中伏在有的年份是10天,有的年份是20天,这主要取决于庚日的多少。如果夏至到立秋之间有“4个庚日”,则中伏有10天,如果有“5个庚日(也就是到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前的末伏开始)”,则中伏有20天。
二、今年是“母伏”
在传统文化中,古人会把数字分为“阴”和“阳”两种,并且规定“奇数”,例如1、3、5、7、9……为“阳”,“偶数”2、4、6、8等为“阴”。且古人还会把三伏天分为“公伏”和“母伏”两种,这里的公对应的是阳,母对应的是阴。按照古人的说法,如果入伏当日的农历日期数是单数,就属于“公伏”;相反,如果入伏当日的农历日期数是双数,就属于“母伏”。
今年入伏的阳历日期是:7月20日,农历日期是:六月廿六,因此属于“母伏”。
那么,“公伏”和“母伏”分别有啥说法呢?关于公伏和母伏,民间流传着“公伏凶,母伏爽”的说法,也就是说,如果该年入伏的农历日期是单数,预示着三伏天会很炎热,这里的“凶”是“热”的意思;相反,如果该年入伏的农历日期是双数,则预示着三伏天会比较凉爽,这里的“爽”是“凉爽”的意思。
按照大自然的规律,三伏天炎热可能多是“晴天、降水少”的情况,这样的天气会导致植物蒸腾作用加剧,但又缺水,从而出现“伏旱”的情况;而三伏天相对凉爽则说明“阴雨天”会比较多,这也侧面说明雨水会比较多。
老话说“伏里雨多,稻里米多;伏里无雨,谷里无米”。如果三伏天降雨充足,可以满足水稻等农作物对水分的需求,从而更容易出现丰收的情况。而三伏天如果降雨少,可能会造成谷物减产甚至绝收,不利于农作物在三伏天内的生长。今年是母伏,按照古人的说法,今年雨水多一些,对农作物生长会比较好。
三、今年“出伏”是在处暑节气前
出伏日一般是在处暑节气附近,只不过在有的年份是位于处暑节气之前,而在有的年份是在处暑节气之后。
今年处暑交节时间是8月23日,而出伏日是8月19日,很明显“出伏”是在处暑节气之前。
古人云:“出伏赶处暑,金穗压弯树;处暑拖出伏,秕谷填满路。”这里的“赶”是早的意思,而“拖”是“晚的意思。因此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出伏日早在处暑之前,则预示着稻穗低垂饱满,象征着农作物丰收;相反,如果出伏日晚于处暑,则预示着籽粒灌浆不足,秕谷(空壳)增多,这是收成惨淡的情况。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农谚具有地域性和有效性,毕竟您所处的位置可能与古人当时生活的区域较远,气候差异自然较大,因此还需辨别的看待,您觉得呢?
总结:7月20日入伏,今年三伏天“不一般”,有3大特点,与往年大不相同!我们看到这里,可以做一个总结:今年的三伏天的3大特点分别是:只有30天,是母伏,并且还是出伏在处暑前的情况,这些您都了解了吗?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