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950年,中国刚建国一年,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就被“老美”晃着三八线找上门。毛主席一声令下,出兵支援朝鲜,让世界见识了什么叫新中国的狠。几十年后,基辛格拍了拍脑袋,说这仗,中国是最大赢家?苏联才是输得最惨的?
你别越线,一越我就翻脸!
1950年10月19日,朝鲜半岛的寒意还未彻底浸入鸭绿江,然而新中国这边,却已是一片紧张。那天,志愿军第一批部队悄然出动,从辽宁安东秘密渡江,进入朝鲜北部山区,正式打响了新中国的第一场对外战争。
咱们出兵,不是突然起意,而是一步步被逼到墙角的。说白了,是被美国佬顶着脑门逼出来的。
时间再往前推四个月。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金日成大手一挥,朝鲜人民军闪电南下,三天拿下首尔,一口气打到洛东江边,眼看着就要统一朝鲜半岛。这时美国坐不住了。三天后,美军介入,联合国军在麦克阿瑟指挥下登陆仁川,直接反攻北上,9月底重新占领首尔。
到了10月7日,美国第八集团军悍然越过三八线,直逼鸭绿江。这一下,整个华北、东北都绷紧了弦。你别看鸭绿江水不宽,可那可不是普通的水面,那是中国的“战略底线”。
毛泽东早就说过:“如果美军越过三八线,就要考虑出兵援朝。”可人家麦克阿瑟根本不当回事。10月1日,咱们刚过国庆,美军就在38线往北推,连带着朝鲜人民军一路败退,朝鲜的首都平壤也在10月19日被攻陷。
这时候,北京城里的灯,彻夜不熄。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连夜开会,商量出兵方案。军事会议连轴转,东北军区的电报如雪片一样飞往总参谋部。
美军不光逼近鸭绿江,还在战线上疯狂空袭,安东、辑安、长白等边境城市时不时就有美军飞机越界投弹。10月8日凌晨,中央正式下令成立“中国人民志愿军”,由彭德怀挂帅。那一刻,整个中南海的气氛变了。
彭德怀亲自奔赴前线,带着第一批部队夜行军跨过鸭绿江,部队换装、番号保密,务求做到“神不知鬼不觉”。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10月底,志愿军在清川江以西的云山一带,第一次和美军正面交火。美军“骑兵第一师”被狠狠咬了一口,一下子死伤近两千人,被迫后撤。
毛泽东提出作战底线明确:“打回三八线,守住三八线。”这是政治底线,也是国家安全底线。若不打,美军就在图们江边安营扎寨,沈阳、鞍山、抚顺这些重工业基地可就天天活在敌机监视下。
更何况,一旦朝鲜被美军彻底拿下,斯大林的建议就是在中国东北建立“流亡政府”,这玩意儿可不是闹着玩儿的,东北立马变成前线,中国主权岌岌可危。
咱们出兵,不为别的,就为两个字:安全。
打到三八线,就如毛泽东后来所说,“脱军衣”那一刻,是他最放松的一天。他终于可以从“救火队长”变成“战略工程师”,开始谋划国家建设了。
这场仗开打,打的是三八线,守的是中国脊梁。
老基翻旧账,这回咱得硬气点说:赢!
2011年8月,亨利·基辛格在《论中国》一书中,抛出一句话,引发全球关注:“朝鲜战争中,中国是最大赢家。”
基辛格的话,绝非随便一说。这是站在大国博弈高度上的重新评估,是对中国在那场战争中战略跃升的肯定。
当年新中国刚成立,外交处处受限,西方世界还没承认中国合法地位。而朝鲜战争,成为了中国打破“封锁圈”的转折点。一场战争,让中国在国际社会上站稳了“有话语权的国家”位置。
基辛格提到,美军越过三八线后,中国的反应异常迅速。当时,美国国务卿艾奇逊误判情势,认为中国的“警告”不具备外交正式性,结果导致美军深陷朝鲜腹地,被志愿军打得措手不及。
毛泽东不只是军事决策者,还是一位掌握大局的战略家。他并非不知己方装备落后、空军不足,而是将计就计,用志愿军优势兵力和灵活战术拖住美军,让其在战线拉长、补给困难中步步退让。
1951年初,志愿军展开第三次战役,一举攻下汉城。虽然后来因补给线拉长而战略收缩,但已经让世界见识到中国的军事实力与战略意志。
中国的军队,用劣势装备打出了平局结果,用冷枪冷炮赢得了国际尊重。
而美国这边则意识到,面对中国这位新对手,不能再用“朝鲜南北代理人冲突”那一套来看待战争。冷战格局中,中国第一次成了一个“不可忽视的中心力量”。
毛泽东那封写给周恩来的电报也被基辛格提及。电报中说:“如果敌人守平壤、元山不动,我军亦不主攻。”这封电报显示毛泽东其实有意留出外交回旋余地,说明中国的战略并非盲动,而是以静制动、攻守结合。
基辛格的“赢家说”,不仅是对战绩的认可,更是对中国外交转型的肯定。从战争中站稳脚跟,到后来成为朝鲜半岛问题的核心斡旋者,中国的外交角色变得不可或缺。
这不仅仅是赢一场仗,更是赢得了“世界对中国的新认知”。
所以说,老基不是给中国贴金,而是认认真真地翻了70年前那笔大账,算出了个明白账:中国,赢了战略,赢了地位,赢了主动。
苏联算盘啪啪响,结果打得自己直哆嗦
1949年2月22日,鸭绿江大桥上轰鸣不断,一列火车风驰电掣驶入苏联境内。车厢里,朝鲜内阁首相金日成正满脸激动地向苏联高层描绘他的“统一大业”。
金日成极力鼓吹:“只要咱们先下手,韩国那边根本站不住。”斯大林听完后没立刻点头,而是等到1950年初,美国对外公开宣称“不将朝鲜纳入防御圈”,他才松口。
斯大林一拍大腿:“机会来了!”
于是,大批苏联武器装备从海参崴调往朝鲜,训练、顾问、火炮、战机一样不少。6月25日,金日成发动南进战争,顺利打下首尔。斯大林满意极了——这仗开始得漂亮。
可没想到,美军一来,金日成就打不动了。
更没想到,中国会在10月直接参战。
苏联原本打算“花小钱办大事”,让朝鲜去当代理人、消耗美国兵力,同时稳住远东。而毛泽东一出兵,这局就彻底变了。
战争进行到1953年7月,中国不仅打出了威信,还在中朝边界驻扎了大量援朝部队,朝鲜的外交走向也从“亲苏单边”变成“中苏左右摇摆”。
原本斯大林的算盘是,中国靠苏联武器打仗、朝鲜当缓冲地带、美国被遏制在外,三赢。
结果变成了:苏联出钱出枪,朝鲜变得“不听话”,中国反倒站稳了脚跟,还逐步走出苏联控制。
斯大林的损失不止于此。
战争期间,苏联在外交上四面受敌,美苏对抗格局提前固化。原本想坐收朝鲜战争“代理红利”,结果反被中国抢了风头。
更讽刺的是,战争打完,朝鲜半岛还是“三八线”——等于白忙活一场。
所以,2011年基辛格那句“苏联是最大输家”,不是讽刺,而是冷冰冰的总结。
不是因为苏联输在军事上,而是输在战略上:想做棋手,结果被中国变成棋盘背景;想控局,反被脱钩。
这一次,算盘打得啪啪响,结果响得是自己的耳光。
参考资料
抗美援朝战争的五大意义——毛泽东是如何评价抗美援朝战争的-北京日报-2020-09-21
基辛格谈朝战:朝鲜战争对中国而言不只是平局-亨利·基辛格:《论中国》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