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多家日媒报道,日本准备把自卫队“1等陆佐”等数字称呼改回“大佐”等传统叫法,同时把“普通科”改成“步兵科”,目标是在2026财年前后完成,理由是与国际通行称谓对齐。   这波操作直接把国际社会看懵了:明明现行军衔英文翻译跟美军、北约完全对得上,突然要换回二战时期旧日本军队的称呼,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先说说这“大佐”俩字有多敏感。旧日本陆军里,“大佐”可是联队长的标配,指挥着几千号人冲锋陷阵,妥妥的实权派。   二战时日军那些臭名昭著的侵略行径,比如南京大屠杀、巴丹死亡行军,带队军官里“大佐”一抓一大把。这个词早就成了军国主义的活化石,全世界独一份的专属符号。   现在日本自卫队突然要捡回来用,这不是明摆着往历史伤口上撒盐吗?受害国人民看到“大佐”重现江湖,脑子里立马浮现出烧杀抢掠的画面,这哪是“与国际接轨”,分明是跟历史罪孽接轨!   更耐人寻味的是“普通科”变“步兵科”。自卫队成立时特意用“普通科”淡化军事色彩,听着就像普通工作单位,现在突然改成“步兵科”,进攻属性直接拉满。步兵是啥?那是战场上的突击队,端着枪往前冲的主力。   这名字一改,自卫队从“防御性武装”瞬间变身“进攻型军队”,定位转变比变脸还快。日本防卫省还嘴硬说“便于外军理解”,可美军叫“Colonel”,俄军叫“Полковник”,哪个国家要求统一称呼了?   偏偏日本要跟自己七十年前被历史审判的旧体系接轨,这不是接轨国际,这是接轨过去;不是面向未来,而是回望军国。   这波操作早有预谋。2017年就有保守派议员提过类似建议,当时被防卫省内部强烈反对,社会舆论也骂声一片,最后只能搁置。现在风向突变,防卫省不仅不阻拦,反而表态“要以紧迫感推进研究”。   态度180度大转弯的背后,是政治力量的重新洗牌——自民党和日本维新会近年来在安全政策上越走越远,天天鼓吹“摆脱战后体制”“建设正常国家”,实则是在为自卫队“军队化”铺路。   他们甚至定下明确时间表:2026财年前完成术语切换,这哪是改个称呼,这是在给自卫队换“军队”身份证!   看看日本最近这些年在军事上的动作,简直像下了一盘大棋。组建“陆上总队”,本质是重建全国统一指挥的陆军架构;防卫预算连续多年突破GDP1%红线,2023财年军费首次冲破6万亿日元,2025年更逼近8万亿,全球排名第五;强化西南诸岛部署,新建导弹基地、雷达站、驻屯地,把枪口直接对准周边国家;   深化与美军联合作战体系,参与多国联合演习,甚至开始讨论“反击能力”“先制打击”等敏感概念。   每一招看似独立,实则都在为同一个目标服务——打造一支名副其实的现代正规军。现在连军衔称呼都要改回旧制,等于给这头早已长成的“军事巨兽”换上更符合身份的外衣。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语言上的“复古”正在配合教育、训练、宣传体系同步推进。自卫队近年频繁组织“传统精神教育”,强调“忠君爱国”“牺牲奉献”;部分教科书淡化侵略史实,美化战争行为;政要屡屡参拜靖国神社,对甲级战犯顶礼膜拜。   这些动作叠加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清晰的图景:日本正在试图重建一种以“帝国荣光”为内核的军事文化,为未来的扩军备战提供精神支撑。   毕竟,对曾遭受日本军国主义铁蹄蹂躏的亚洲国家而言,“大佐”“步兵”这些词汇承载的不是荣耀,而是血泪与创伤。历史记忆不会因为几个字的改动而消失,更不会因为一句“接轨国际”就被轻易抹去。   日本宪法第九条至今仍明文规定:“日本永远放弃以国权发动的战争……不保持陆海空军及其他战争力量。”可现实中的自卫队,早已装备航母级护卫舰、远程巡航导弹、F-35隐形战机,人员规模超24万,年度预算逼近8万亿日元。   术语的变更,不过是给这头“巨兽”换件更合身的衣服罢了。当名称不再避讳,结构趋于统一,法律的空隙就会被现实逐步填满。“自卫”二字,正变得越来越单薄,越来越名不副实。   日本这步棋,走得急,也走得险。它低估了邻国的历史记忆,也高估了国际社会对“正常国家”诉求的包容度。在中国军力持续现代化、区域安全格局深刻演变的今天,日本选择的不是对话与共存,而是回归旧路径、重塑旧身份。   历史不是靠改几个字就能翻篇的,那些曾在战火中失去家园、亲人、尊严的人们,对“大佐”“步兵”的记忆,比任何官方解释都要真实、深刻、沉重。日本若真想成为“正常国家”,第一步不是恢复旧称谓,而是彻底清算侵略历史,真诚面对战争责任。否则,再华丽的“接轨”包装,也掩盖不了内里的危险底色。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