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章含之站在镜头前,身旁是英俊的北大教授洪君彦,那时他们的新婚生活被周遭人赞作天作之合。照片很老,单色调,章含之那张脸竟让人难以移开视线,有种安静的光芒。场面里只有两个年轻人,笑得毫无保留,看不出一点儿日后岁月会发生的褶皱。可惜事与愿违?

1971年,章含之和毛主席的罕见合影,气质高贵优雅!

婚姻没按标准剧本走,尤其是有了女儿洪晃之后,气氛变了。章含之的性格,洪君彦的脾气,两人都不是没脾气的人,争吵几乎成了“家常饭”。章含之理想主义,她总觉得自己该有更广阔的天地,而洪君彦则习惯稳妥单调。女儿的诞生没能稳固他们的关系。日复一日的摩擦,慢慢把浪漫消磨殆尽。老婆、丈夫、父母、教师,每个身份拆解开来都太沉重,生活缩成一座窄桥,有时还是油腻腻滑的。这样的状况持续了十六年。人会突然觉醒,1973年两人终于分道扬镳——各自的生活轨迹从此分岔。章含之转头走向乔冠华,而洪君彦之后娶了朱一锦,他的生活轨迹后来很快被人淡忘。

1971年,章含之和毛主席的罕见合影,气质高贵优雅!

1971年,章含之调入外交部,上下班路线变了,人脉变了。乔冠华出现在她的世界里,工作让两人频繁接触。和洪君彦完全不同,乔冠华年纪大了不少,却有敏锐的政治嗅觉和某种孩子气的坦率,章含之居然不介意他比自己年长。1973年离婚消息一传开,乔冠华主动追求,章含之没拒绝,或许也是疲了倦了,换种人换种生活。身边朋友都觉得意外,可她反倒自在,有了新的归属感。这段感情里,章含之松弛下来,连平时说话都柔软了一些。婚后生活十年,虽然也有争论、猜疑,但没有上一段婚姻的那种长久齟齬。乔冠华把她推向更广阔的外交舞台,她不是依附者,两个人像合伙人。

1971年,章含之和毛主席的罕见合影,气质高贵优雅!

回头看章含之,她出身于书香世家,是养父章士钊一手带大的,优渥环境让她从小见过世面,性格里夹杂优雅与犟劲。1963年,她跟养父一起出席毛主席宴会。毛主席随口问句“要不要当我的英语老师”,章含之当场愣住,面上风平浪静,其实心里乱七八糟。最后还是章士钊替她搭了个台阶:“主席,有需要您叫她来就成。”就是这么一句,就把章含之送进了红墙——从此,毛主席晚年学习英语,全靠她陪读。想想那时候的语言环境,真是少见。

1971年,章含之和毛主席的罕见合影,气质高贵优雅!

1972年,尼克松访华。外交部原本特别紧张,章含之被委以重任,临时顶班,做了七天口译。传说尼克松专门称赞她的冷静。照片里,她穿的是标准职业套裙,神情不像很多翻译那样拘谨,更像个主持场面的人。很多人对她的评价都停留在美貌、知性,其实她骨子里的独立和洞察力,才是让顶级政治家都得慎重三分的地方。现场气氛压抑,章含之一边翻译,一边小心观察中美间细微变化,外交部同行私下说,她一句多余的话都没带,流程上零纰漏,这种能力现在讲起来不值钱,那年头是极罕见。

1971年,章含之和毛主席的罕见合影,气质高贵优雅!

如果把时间再拉长看两代人的互动,章含之与毛泽东之间的关系颇耐人寻味。她初次见毛时拘谨,后来慢慢放开。64年以后,章含之定期去中南海给毛泽东补英语课,一小时的课他听得很认真,会去问她一些国际事务,交流从不只是教材内容。毛晚年身体欠佳,仍坚持学习,荣耀也罢,某种孤独感很明显。有一年他无意间聊起欠章士钊两万块的旧账,还特意给章含之两千,让她带给养父。场面略显尴尬,有点不好笑不上不下。毛有时也替她操心个人问题——72年秋,夜色里,毛对她说:“你啊,没出息,不敢解放自己。你男人已经有别人了,为啥还不离?”这话突然,章含之一时哽住,泪落下来。批评得重,也未必不是提醒。第二天,她果断把离婚手续办了。原本章含之想拖着,以后也许会变,可毛一句话,人生就拨了弦。

章含之后来的路,看似顺理成章,其实也是跌跌撞撞。乔冠华去世那年,1983年,章含之的生活再一次被撕裂。女儿洪晃在她身边,她没表现得太过坚强,家里气氛沉闷。没人觉得意外,这样的变故她总会扛住,实际上她变得仁慈许多。90年代,她加入中国作协。坚持写作,但稿子往往写一半,灵感一来就停。没完成的手稿全留给了洪晃,很多文字未完。2008年,生命最后阶段,病房里,章含之反复强调:“别跟乔冠华合葬。”要和养父章士钊一起进八宝山。仔细想,她最亲疏的线索,纠结于血脉与精神之间。乔冠华是爱人,章士钊是根,不同意义,选择更偏重依靠还是摆脱?也许到最后章含之自己都说不明。

把这些人物命运摆在一起,会发现,每个人都是突兀与缓慢之间摇摆。洪君彦那条线到后面逐渐模糊,朱一锦后来其实也是满腹委屈,身边朋友不多。很多年后,外界只记得章含之的翻译生涯,却很少有人愿意再多谈她的家庭。洪晃倒是坦然,后来在成名之后多次提到自己母亲,没用那些标准评价词,只一句:“我妈始终过得很真实。”可见,家庭矛盾、分离、再组建、冲突、抉择,这些在每个人身上都有可能放大,也可以一笔带过。

有人说章含之是天生的人物,能在70年代的外交舞台站稳脚跟,全凭时代给的机会。这话成分复杂。按权威数据,70年代能进入中南海的女性高级翻译不到五人,其中正式参与国家会谈的只有章含之和另两位。事后分析,有些机遇当然是外力造成,更多是个人胆识。章含之做了没人愿意做的选择,一个女人要顶住家庭、情感、身份、工作的多重叠加,在社会氛围里极不寻常。

至于洪晃,这条衍生线看似疏离,其实感情最实在。洪晃写母亲的文章很少用华丽词句,直来直去,某种江湖气。2005年之后,洪晃经常自曝家丑,说母亲生活原则有“缺陷”,但为人不虚伪。两代人观念、手段、应对方式全不同,偏偏最终又像同一种人——自省,多疑,敢于把自己的弱点暴露给外人。

讲这段往事总会有人想问,章含之这条路究竟算不算成功?其实啊,外人笃定什么都没用,说她聪明也罢,说她感性也罢,章含之真正不肯妥协的,是一直想要掌控自己的命运。哪怕有时掌控是一种错觉——毕竟,她最后都选了自己的归宿。真实感、历史性与复杂性,都藏在这些细节里。生活就是这样吧,每个人的选择,既有主观又没那么多自由。

今日回头看章含之、洪君彦、乔冠华、洪晃,一家人生活被大时代洪流推搡着前行。他们的光亮与暗伤,被别人谈论多年,到底谁能说得清真真假假?有些人一辈子都没有圆满答案。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