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凯斯
编辑/章鱼
互联网上从来不缺霸总神话。
最近,关于河南霸总的讨论越来越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河南霸总就是:“北崔南于”。
北崔,特指河南矿山起重机公司的董事长崔培军,其特点是一言不合就发钱。最著名的案例莫过于:
公司年会,崔培军把几千万现金铺满长桌,参会员工在限定时间里可以随便拿。
南于,则是胖东来的老板于东来。
他靠着极致的服务,生生把自己的连锁商超干成了许昌的热门旅游景点,并在赚钱后建议企业家们最好拿出50%以上的利润分给员工。
大撒币和高福利,随便哪一个都可以深深触动普通打工人的神经。
河南老板,全占了。
而且不同于玩转资本风云的精英企业家,让河南霸总们出圈的是他们身上自带的中式管理气质:富有慷慨、关爱底层......可以说,崔于二人的管理风格完美符合了人们对好老板的所有想象。
互联网上一度流传着河南老板正在用踏实和真诚重塑经营和资本逻辑的论调,这当然有夸大的嫌疑,但却寄托着普通人对体面、舒适、有尊严地工作的美好愿景。
一旦忽视这种愿景,对河南老板的讨论将毫无意义。
真诚,河南老板的必杀技?
在网络上,河南老板给人的感觉,可以概括为“不爱玩虚的”。
他们要是想给员工奖励,不会用“以后的”股票和“未来的”期权来许诺,也不会拿什么元宇宙和Web3的愿景去画饼。
他们喜欢发些实实在在的东西。
崔培军的出圈,就是因为他喜欢给员工发一捆捆的粉色钞票。
年会要发钱,日常也要。
有一天,老崔突然宣布要给所有员工发400元的红包。理由仅仅是因为他出差回来觉得天气太热,决定犒劳一下下属们。
不发钱的时候,崔培军也会找机会给员工发两箱酒、发一条烟。
甚至还给员工父母安排了公司组织的免费旅游项目。
于东来当老板的思路,也是如此。
胖东来员工在这家公司所能获得的,是一年150天到180天的超长假期,这其中甚至还有10天专门为了照顾情绪波动而设立的“不开心假”。
与此同时,胖东来员工们的薪资还远高于业内的平均水平。
于东来的管理哲学,就是把公司赚到的钱,尽可能地和员工们分享。
在一场经验分享会中,他建议企业家们最好拿出50%以上的利润分给员工,而且不要年底才发,就涨到大伙儿每个月的工资里,这样“员工才更有干劲”。
这种对于“实在”的偏好,也让河南的老板们在经营企业的时候,普遍都不喜欢讲那种“高大上的商业故事”。
从郑州走出来的蜜雪冰城,已经是全球门店数量最多的餐饮连锁品牌。
而这家店的叙事,自始至终都只围绕着“性价比”这三个字展开:
一杯660毫升柠檬水摆在那里,不需要搞什么与知名IP联名,也不需要把自家的柠檬包装成进口严选。
你只要把价格标到5元,就自然抵上了数百万元的公关经费,能让大量的消费者主动替你说话:
“它都卖这个价了,你还想怎样?”
而河南企业家们的实在,或许与他们的出身与所从事的行业有关。
盘点一下该省的名企,你会发现它们中有不少都是你“嘴里的常客”:
除了蜜雪冰城,还有牧原股份、锅圈食汇、白象方便面、双汇火腿肠、卫龙的大辣条、莲花味精和王守义十三香......
而这些企业的缔造者,则大多生于草莽。
创立蜜雪冰城的张家两兄弟,当年刚起步时一个念的是成人教育,一个读的是民办本科,卫龙的刘家两兄弟则是读到高中就出来做买卖,于东来更是初中都没读完就开始了他的商业人生。
没有海外名校的镶金履历,也没有殷实的家底作为后盾,老板们都是从苦日子过来,都是从最下沉的小生意做起:
1块钱一包的白象大骨面,2元一支的蜜雪冰淇淋,最开始赚的就是一个纯粹的薄利多销。
而相似的经商路径,赋予了河南老板们对于实在的追求,但也让他们在经营上相对保守。
“不说大词,不讲故事”的另一面,就是企业家们并不热衷于参与资本的游戏,对扩张始终抱持着一种怀疑的态度。
在介绍自己的起重机公司时,崔培军的理念就是“挣一块钱,花出八毛”,许多年来都坚持“不贷款,不融资,不上市”。
而根据《华夏时报》在2012年的报道,白象方便面在当年的合资潮中拒绝了日资的收购。
这个事儿在多年之后才被网友们挖掘了出来,并结合白象平时对残障群体的帮持,让这个老方便面品牌翻红了一把。
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这种谨慎确实给企业提供了稳定的现金流,但也让老板们资本缺乏某种资本相性,自带一种有点老土的、很难推广开来的商业气质。
但在2025年,情况却似乎发生了逆转。
在今天的港股市场,老铺黄金、蜜雪冰城和泡泡玛特由于表现极其优异,被人们合称为新消费的“港股三姐妹”。
而这三家里,有两家都与河南有关。
蜜雪冰城的总部位于郑州自不必说。泡泡玛特虽然是发端于北京,但创始人王宁却是河南新乡人,其创业的第一桶金也是在郑州念大学时赚到的。
与此同时,胖东来由一家商超变成了一种商业模式,开始被不少友商和券商竞相学习和研究;
白象家的方便面,则在不声不响间做到了市场份额第三;
卫龙去年更是拿出了一份极其亮眼的年报,其业绩在港股的食品板块里一骑绝尘。
种种亮眼的成绩,让人不禁想问一句:
为什么河南的消费企业,开始批量崛起了?
豫商的时代,来了?
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时代变了。
这是一个消费泡沫已成过往,大众开始追求性价比的时代。
这是一个再好听的故事也只是添头,价格才是硬道理的时代。
就是这样的时代,才能与河南企业家们的商业逻辑形成了耦合。
河南,这个中原大省虽没有长三角的规模效应,也没有珠三角的外贸优势,但却是中原的粮仓与大厨房,拥有着完备的食品供应链。
这便让发端于河南的企业,可以用成熟的自建原材料渠道来压缩成本。
蜜雪冰城的柠檬水之所以便宜,就是因为柠檬都是指定采购的,仓储和物流都是第一方的。
在公司园区里,连装东西用的塑料大桶都是自产的。
而将近一亿的人口基数,超过65%的县域下沉消费,则让河南天然成了一个性价比的检验场。
看一看这里小吃摊的物价,你就会意识到任何溢价在这里都寸步难行,只有最极致的性价比才能从这片土地中搏杀出来。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开遍全国的贵价火锅巴奴,其实也是从河南安阳走出来的。
而由于主打品质而放弃了低价,这家店在最初的几年里都深陷增收不力,直到后来新消费的泡沫吹起来后,才在与海底捞的竞争中找到了自己的定位。
在河南这片土地上,“农商相斥”或许只是一种外界所形成的刻板印象——这里的服务业要比你想象得超前。
在上世纪90年代,一家名为亚细亚的购物商场曾将郑州的零售业搞得天翻地覆,甚至被央视拍成了名为《商战》的纪录片。
与当时一潭死水的国营商场不同,亚细亚在成立之初主打的就是一个把服务做到极致。
这家商场的员工全都接受过在当时绝无仅有的规范化培训,全员统一着装,讲普通话,用微笑服务,绝不能给顾客甩脸子。
甚至当时亚细亚的内部有一个委屈奖,专门用来鼓励那些表现优秀的营业员。
在亚细亚购物,你能看到在当年花重金打造的人工瀑布,让专门挑选的电梯小姐为你开关电梯。
你买的东西缺货了,商场会专门记录下并在补货后为你免费送到家,而你如果带了孩子,还有儿童乐园来供他们玩耍。
从某种意义上讲,亚细亚就是如今胖东来的beta测试版,一个佐证就是在1992年末天津某小学布置作文《我的理想》,许多孩子写的都是“我长大要去亚细亚当营业员”。
而与胖东来不同的是,当年的亚细亚在郑州打出名堂后,便开始了盲目的扩张,号称要在“5年内开出125家店”,致使其最核心的服务质量开始极速下滑,最终在巨大的债务危机下于2000年9月正式宣告破产。
带着这个例子再去看今天豫商身上所谓的保守和“土气”,人们就会意识到影响他们的不仅有先天的地域性格,也可能有亚细亚这个戏剧性的前车之鉴。
总结起来,河南的老板们普遍实在、谨慎、重视实业,对营销包装和资本运作偏好不大。
所以在过去狂飙突进,风口轮换的年代里,河南的企业显然没有那些精于立人设、讲故事的友商们性感:
胖东来在很长一段时间的影响力都仅限于河南本省,蜜雪冰城在2021年被分析为”下沉市场已经走到了头,无法实现一、二线城市的上行”,白象和卫龙更是经历了或长或短的蛰伏期。
但只有在退潮之后,我们才能意识到到底谁在裸泳。
当新消费已经成为上一个周期的概念,当价格与服务成了绝对的版本答案,那不论是消费者还是资本,便会理所应当地将性价比的优先级提高,会去寻找那些拥有着健康现金流的企业。
而河南的老板们,也自然会迎来属于他们的时代。
毕竟,动听的故事与资本的杠杆,确实能在短时间内撬出一个商业奇迹。但若想要抵御风险、穿越周期,一家企业所需的还得是:
最朴素的实在与最热诚的良心。
为了让「凤凰WEEKLY」出现在您的时间线 星标一下 ★ 为了更好的我们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