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的一个秋日,华盛顿一军事基地的礼堂里气氛有些微妙。
100 岁的亨利・基辛格坐在主席台中央,银发梳得整整齐齐,镜片后的目光仍带着当年纵横捭阖的锐利。
台下坐着不少美军高级将领,一位上将突然站起来,声音里带着几分急切:“基辛格先生,我们到底怎样才能战胜中国?”
这个问题像颗石子投进湖面,在场的人都竖起了耳朵。
要知道,基辛格这辈子光访华就超过 100 次,从尼克松时代的秘密使者到拜登政府的座上宾,他亲眼见证了中国从被西方轻视的 “穷邻居” 变成让美国夜不能寐的对手。
那他的答案到底是什么?
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说起基辛格和中国的缘分,得回到半个多世纪前。
1971 年 7 月,他作为尼克松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坐着巴基斯坦航空公司的专机,顶着 “去伊斯兰堡治病” 的幌子,悄悄飞向北京。
飞机在首都机场落地时,迎接他的是叶剑英元帅和一群穿着中山装的中国人,没有红毯,没有仪仗队,却让基辛格心头一震 。
因为周恩来总理当时正在人民大会堂开会,特意交代 “先安排客人休息,不用急”。
这种不卑不亢的待客之道,和他想象中 “共产主义国家的强硬做派” 完全不一样。
在钓鱼台国宾馆 5 号楼,服务员送来的茶杯是景德镇青瓷,水温刚好能泡开西湖龙井;晚餐有一道清蒸鲈鱼,刀工精细到能看见鱼骨呈扇形展开。
基辛格后来在回忆录里写:“中国人总能把‘分寸’二字,做到让人舒服又难忘。”
真正让他颠覆认知的,是和周恩来的第一次会谈。
原本以为会是针尖对麦芒的交锋,结果周总理一开口就是:“我们都知道,中美之间隔着一个太平洋,有两万多公里呢,但地理距离不该成为心灵的隔阂。”
接下来的 12 小时里,两人从哲学谈到历史,从台湾问题谈到全球战略,基辛格发现,中国的领导人从不空谈意识形态,而是像下棋一样,每一步都算着 “十年后” 的局。
比如当他提到美国的技术优势时,周总理笑着说:“我们中国人讲究‘愚公移山’,一代人搬不完石头,就传给下一代。”
从那以后,基辛格成了中国的 “常客”。
1972 年尼克松访华,他全程陪同;1987 年带着家人游长城,女儿拍下他在烽火台眺望远方的照片。
2019 年,96 岁的他还坐着轮椅参加中国发展高层论坛,用略带生硬的中文说:“我每次来中国,都像学生见老师。”
这 100 多次访问,让他看懂了两个关键。
第一点,是中国人对 “尊严” 的看重远超利益,比如当年钱学森放弃美国年薪 10 万美元的职位。
那时候的10万美元可不是现在的价值相当,按照现在的购买力大概相当于现在的 70 万美元。
但这么多的金钱利益并没有收买钱学森,他毅然决然带着 800 公斤资料回国,住的是中关村的筒子楼,却觉得 “比住在加州别墅里踏实”。
第二点,是中国的 “韧性” 藏在骨子里。
基辛格回忆起当年在汶川地震后看到的场景:成都街头的茶馆震碎了玻璃,老百姓搬来新桌子,泡上茶接着摆龙门阵,“好像天塌下来,先喝杯茶再说”。
也就是从这些场景中,他逐渐悟到了为何中国能用几十年做到别人几百年才做成的事情。
如何战胜中国?
“今天或许是我最后一次谈这个话题 —— 美国要战胜中国,除非你们的国民意志力和凝聚力,能先超过这个东方国家。”
回到 2023 年的那场对话,看着台下将军们,基辛格缓缓说出了这句话。
基辛格的回答其实藏着三层意思,他太清楚美国的 “软肋” 在哪儿了。看似公平、公正的体制中包含着内斗,全然无一些凝聚力。
看看现在的美国:国会山两党天天吵架,2023 年居然 12 次差点政府关门。
每年的总统大选都是两党互相攻击的时候,各种黑料轮番曝光,给全世界带来各种笑料。
上位者在争权夺利,平民呢?加州街头无家可归者的流浪汉超过 17 万人,纽约地铁里吸毒针头随处可见。
皮尤研究中心调查显示,62% 的美国人认为 “国家正在分裂”,这个数字比 2000 年翻了三倍。
反观中国呢?
2020 年武汉封城,14 亿人说 “宅家就宅家”,十天盖起火神山医院;2021 年河南暴雨,救援队从全国各地赶来,连出租车司机都自发组成 “爱心车队”。
这种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的劲儿,基辛格在苏联解体前见过,在二战后的美国见过,但现在,只有中国还保持着。
按照他对中国的了解,他明白中国的 “凝聚力” 从哪儿来。
2021 年云南漾濞地震,一个彝族村子房子塌了,村民们白天搭帐篷干活,晚上围着火堆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2022 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 56 个民族的代表手拉手传递国旗,镜头扫过每个人的脸,都是实实在在的笑容。
这种凝聚力,不是靠口号喊出来的,而是刻在历史里的。
近代中国被列强欺负了 100 年,从虎门销烟到抗日战争,3500 万军民伤亡,却越打越团结 , 因为中国人心里有个信念:“宁做战死鬼,不做亡国奴”。
基辛格曾看过一份资料:1944 年,河南农民李鼎铭给边区政府提意见 “精兵简政”,毛主席不仅采纳,还亲笔写信感谢,“你提的意见很好,帮助我们克服了困难”。
这种 “听得进批评,改得了错误” 的能力,让中国共产党始终和老百姓坐在一条板凳上。
最后,基辛格为美国敲警钟。他表示,美国现在太沉迷 “战胜对手”,却忘了当年自己是怎么强大起来的。
二战后美国能当霸主,靠的不是打压苏联,而是国内的 “新政” 改革、科技腾飞和移民红利。
现在硅谷巨头忙着裁员,底特律汽车城变成 “铁锈带”,2022 年美国基础设施全球排名跌到第 13 位,连机场跑道都不如中东小国。
中国的状况却截然不同,2023 年高铁运营里程 4.5 万公里,占全球 70%;5G 基站超过 290 万个,覆盖 98% 的行政村;华为被制裁三年,硬是搞出了自主研发的鸿蒙系统。
“中国就像个长跑运动员,一开始落后没关系,她懂得调整呼吸,跟着节奏跑,最后总能超过那些一开始猛冲的人。”
这是基辛格发自肺腑说出的话,也是他这一生和中国打交道而总结出来的评价。
现在再回头看基辛格的回答,与其说是 “如何战胜中国”,不如说是 “美国该如何找回自己”。
当一个国家整天想着怎么拆对手的台,而不是补自己的短板,当政客把 “反华” 当成拉选票的工具,而不是解决民生问题,那所谓的 “战胜”,不过是空中楼阁。
“我今年 100 岁了,见过太多战争与和平,最后发现 —— 真正的强大,从来不是打败别人,而是超越自己。”
或许,这才是这位 “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用一辈子经历,给美国上的最后一课。
参考信息:《百岁基辛格见证半世纪中美风云》——中国知网 作者:姜浩峰《论中国》——作者:基辛格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