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古,原名秦邦宪,1907年6月24日生在江苏无锡一个有文化的家庭。秦家在当地算得上书香门第,祖上还接待过乾隆皇帝,家境不错。
博古从小就聪明,接受过挺好的教育。1921年,他考进苏州工业专门学校学纺织,后来觉得这行不适合自己,1925年转到上海大学念社会学系。
在上海大学,他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没多久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那年他才18岁。
1926年,党组织看中了他的潜力,把他送到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深造。在那儿,他系统学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还认识了王明等人,成了所谓“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的一员。
1930年回国后,他在中共党内干了不少宣传和组织工作。到了1931年,共产国际推他上位,24岁的博古成了中共中央政治局书记,算是当时党的最高领导人之一。
这么年轻就坐上这个位置,说实话挺少见的。
可博古上台后,问题也来了。他虽然理论功底扎实,但实际经验几乎为零,对中国的情况也不够了解。他上任后一门心思听共产国际的指示,推行“左”倾冒险主义,结果搞得中央苏区乱了套。
第五次反“围剿”的时候,他和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瞎指挥,红军打得一塌糊涂,最后不得不撤退,开始长征。
长征刚开始,他俩还是不吸取教训,在湘江战役里硬碰硬,红军从8.6万人一下子掉到3万人,损失惨重。这事儿让很多人对博古意见很大。
1935年1月,红军到了遵义,开了个政治局扩大会议,就是后来有名的遵义会议。这次会议上,博古的错误被彻底摆上台面,大家批评他领导无方,他也没啥好辩的,只能认错,把最高领导的位置让给了毛泽东。
从这以后,博古就退居二线了。不过,他没撂挑子,而是老老实实配合毛泽东,继续干革命。长征路上、抗日战争期间,他都跟着队伍跑,没掉链子。
到了延安,他当过中央党校副校长,负责干部培训,还干了些宣传和统战工作。1945年中共七大,他还当选了中央委员,说明党内对他还是认可的。
可惜,博古命不好。
1946年4月8日,他从重庆回延安时坐的飞机失事,39岁就没了。飞机上还有其他几位党内大佬,像叶挺、王若飞、邓发,大家一块儿走了。这事儿在当时震动不小。
王震是中共的老革命家,1927年入党,1930年参加红军,后来干到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
他跟博古的交情,得从早年说起。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初期,王震是红军里的重要将领,博古那时候是最高领导人。
王震亲眼见过博古那些错误决策带来的后果,比如湘江战役的惨败,他手下的部队也没少吃苦头。不过,遵义会议后,博古认错,王震也看到了他后来的转变。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王震跟博古都在延安待过一段时间。博古搞教育和宣传,王震忙着打仗和建设,两人分工不同,但目标一致,都是为了革命。
博古在延安为人挺低调,做事踏实,王震对他印象应该不差。建国后,王震在新疆搞生产建设兵团,又当过农垦部长,忙着新中国的建设。
博古1946年去世时,他的儿子秦铁才6岁,小时候对父亲几乎没啥印象。秦铁1940年出生,建国后慢慢长大,接触到党内一些老同志,也听到了不少关于父亲的说法。
有人说博古是功臣,有人说他闯了大祸,评价两极分化。秦铁作为博古的儿子,心里肯定想弄清楚,爸爸到底是个啥样的人。
1950年代末,秦铁听说王震跟父亲关系不一般,就动了念头,想去问问这位老将军。那个时候,王震住在北京,秦铁找了个机会登门拜访。
他心里挺忐忑,毕竟王震是大人物,自己又是小辈,还带着点私心,想听听父亲的真实评价。
王震见了秦铁挺热情,把他迎进屋,两人聊了起来。秦铁问了些关于博古的事,王震听完没急着回答,低头想了一会儿,才说了那句“你爸爸是好人”。秦铁听到这话,心里估计五味杂陈,既感动又感慨。
王震这句“你爸爸是好人”听着简单,可细想起来有不少门道。首先,博古当领导时确实犯了大错,第五次反“围剿”和湘江战役的失败,他得负主要责任。
但这些错误不是他故意捣乱,也不是为了自己捞好处,而是因为他太年轻、没经验,又太听共产国际的话。王震经历过那段历史,知道博古不是坏心眼的人。
再一个,博古在遵义会议后没跟党对着干,而是认了错,服从毛泽东的领导,这点挺不容易。换成有些人,可能就闹情绪或者撂挑子了,可博古没有。
他后来干的那些教育、宣传工作,虽然没啥惊天动地的成绩,但实实在在帮了党一把。王震看人看得全面,他不会因为博古早年的失误就全盘否定他。
还有,博古这人私底下没啥架子,为人正直,跟同志们相处得也不错。王震跟他共事过,估计对他人品有自己的判断。
所以,他说博古是好人,不是随便安慰秦铁,而是真觉得博古有可取之处。这话既肯定了博古的贡献,也没回避他的错误,挺客观的。
博古这辈子不长,可干的事不少。他年轻时意气风发,24岁就当了中共一把手,可惜经验不足,摔了大跟头。
后来他知错能改,跟着党走到了最后。王震那句“你爸爸是好人”,其实是对博古一生的总结。功劳有,错误也有,但人品没得挑。
这也提醒咱们,看历史人物不能非黑即白,得全面看,既看他干了啥,也看他为啥这么干。
再说秦铁,他跑去找王震,心里肯定是想给自己找个答案。王震没长篇大论,就一句简单的话,却让他心里踏实了不少。
革命那年代不容易,像博古、王震这样的人,经历过枪林弹雨,也趟过不少坑,他们之间的情谊和评价,比啥都真实。
博古的故事,放到中共历史里就是个缩影。他有辉煌的时候,也有低谷,但不管咋样,他都把命搭在了革命上。
王震对他的评价,带着老战友的感情,也带着对历史的尊重。咱们今天回过头去看,能从中学到点啥呢?大概就是,历史没那么简单,人也没那么单一。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