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了大半辈子的铁饭碗,怎么突然就说要被清退了?” 曾几何时,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那可是众人眼中稳稳的 “铁饭碗”,代表着一辈子的安稳保障。但如今,这看似坚不可摧的 “铁饭碗”,已然出现了松动的迹象。

近来,全国各地纷纷对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展开清理整顿,从揪出 “吃空饷” 的蛀虫,到规范编外人员管理,从处理考核不达标的员工,到清查 “在编不在岗” 的乱象,一系列强有力的清理举措,让不少相关人员猝不及防。

这场清理行动,不仅没有丝毫停歇的意思,反而持续推进,波及范围越来越广,执行力度越来越大。不管你是拥有正式编制的在编人员,还是临时性质的编外工作者,都有可能受到影响。

机关事业单位整顿升级,这7类人员将告别岗位,背后真相发人深省

比如福建永春县迅速发文落实、湖南某城市短时间内就查处了154名 “在编不在岗” 人员、哈尔滨大力清退编外冗余人员等等,这场自上而下、全面深入的 “大扫除”,标志着机关事业单位的岗位格局,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

一、究竟哪些人员会被清理辞退?这 7 类人需要格外注意!

1. 长期旷工、在编却不在岗的人员。

依据《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若工作人员连续旷工超过15个工作日,又或者1年内累计旷工时长超过 0个工作日,单位有权直接解除聘用合同。现实中,有些人员擅自离岗,长期请事假却迟迟不归,针对这类情况,单位一般会先发出返岗通知,若逾期仍未归岗,便会按照旷工处理,最终依法依规解除聘用合同,或是作辞职、辞退处理。

2. 年度考核不合格的人员。

对于年度考核不合格,并且不同意调整工作岗位的人员,以及连续两年年度考核都不合格的人员,单位在提前 30 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后,可依法解除聘用合同。在如今的机关事业单位管理体系下,考核结果与岗位稳定性紧密相连,是衡量员工工作表现与去留的重要依据。

机关事业单位整顿升级,这7类人员将告别岗位,背后真相发人深省

3. “吃空饷” 人员。

“吃空饷” 的情形较为多样,涵盖了诸如离职、开除、辞职后,原单位未及时核销工资,仍在发放工资的;未履行正规审批手续就离岗,却依旧领取工资的;工作调动后,工资关系却未同步转移的;退休职工已去世,家属仍代领退休费等十多种情况。以黑龙江省开展的专项清理工作为例,这类 “吃空饷” 人员就是重点清查、整治的对象。

4. 服务窗口等岗位的编外人员。

福建省永春县近期明确要求,服务窗口所使用的编外人员一律清退;2023年1月以来,未经批准自行聘用的编外人员也一律清退。实际上,类似的政策在全国多个地区都在推行,服务窗口的编外人员首当其冲受到影响。这是因为服务窗口直接面向群众,代表着单位的形象与服务质量,规范窗口人员管理,有助于提升整体服务水平。

5. 超比例聘用的编外人员。

按照编制管理规定,若编外人员总数超过所在单位编制总数10%以上,原则上这些超出比例的人员都要清退;聘用编外人员数量在10人以上的单位,需适当核减编外人员数量;满编、超编单位,原则上不得再聘用编外人员。从整体趋势来看,各地对编外人员数量的管控愈发严格,旨在优化人员结构,提高工作效率,减轻财政负担。

6. 任务结束或正式人员返岗后的编外人员。

当阶段性任务完成后,因该任务而聘用的编外人员必须清退;若是因为正式工作人员请假等原因不在岗,而临时聘用的编外人员,待正式工作人员返岗后,相应岗位的编外人员也必须清退。这充分体现了编外人员岗位的 “临时性” 特点,也确保了人员使用的合理性与规范性。

机关事业单位整顿升级,这7类人员将告别岗位,背后真相发人深省

7. 有严重违法违纪行为人员。

《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等法规,对公职人员违法被开除的条件进行了相应的明确,一旦具有严重违法行为达到被开除的标准,不但个人工作岗位不保,养老待遇也会大大减少,给自己的职业生涯和生活带来了巨大打击。

二、清理行动背后:隐藏着3个不容忽视的真相

1.财政压力成为直接推动因素。

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背景下,不少地区的财政状况吃紧,为了缓解财政负担,清理机关事业单位人员成为了一项重要举措。以哈尔滨为例,全市事业编制精简比例高达25.3%,这一显著的数据,深刻反映出此次清理工作的力度之大、范围之广,也凸显了财政压力对人员清理工作的直接影响。

因为人员经费在财政支出中占据着相当大的比重,通过合理精简人员,能够有效减少财政支出,将更多资金投入到民生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等更为关键的领域。

2.治理效能低下问题亟待解决。

长期以来,机关事业单位中存在的 “编内清闲、编外忙碌” 现象饱受社会诟病。就像四川某市政法系统的编外人员所感慨的:“我能接受工资比公务员低,可实在想不明白,为啥编外人员承担的工作,是编内人员的好几倍。” 这种不合理的工作分配现象,不仅严重影响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也极大地降低了工作效率与治理效能。

通过此次人员清理整顿,旨在优化人员配置,让每个人都能在合适的岗位上充分发挥作用,提高整个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与服务质量,提升治理效能,更好地为公众服务。

机关事业单位整顿升级,这7类人员将告别岗位,背后真相发人深省

3.规范管理是重要考量方向。

编外人员队伍构成复杂,劳动关系多种多样,来源渠道广泛,人员流动性差异较大,岗位分布也不均衡,这种混乱的状态给机关事业单位的日常管理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从人员招聘、培训,到绩效考核、日常管理,各个环节都存在诸多不规范之处。

通过开展清理行动,能够进一步规范编外人员管理,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明确编外人员的聘用标准、岗位职责、薪酬待遇、考核机制等,使编外人员管理步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提升机关事业单位整体管理水平。


这场席卷全国多地的机关事业单位人员清理风暴,目前仍在持续推进,并且未来可能会更加严格。以哈尔滨为例,市直机关编外用人计划在5年内精简完毕,每年精简比例不少于本单位编外用人员额的20%,这清晰地展现出清理工作的长期性与系统性规划。

这场清理风暴,清除的是那些企图在机关事业单位 “混日子” 的人员,曾经被视为绝对安稳的 “铁饭碗”,如今正经历重塑。时代的规则已然改变,安稳不再是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必然属性,真正能够保障个人职业发展的,是自身过硬的能力,这才是当下乃至未来真正的 “铁饭碗” 。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