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看官老爷,麻烦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精彩内容不错过,方便随时查看。
文|万象硬核
编辑|万象硬核
«——【·前言·】——»
2010年7月26日,永嘉网报道,10天前,浙江两名渔民在捕鱼的时候意外捞上来了一个凶悍的“大家伙”。
两人仔细辨认后,觉得它是一只“大甲鱼”,但是又不太像常见的几种甲鱼,两人就把它养在了船的前舱里。
然而这只长相有点奇怪的“大甲鱼”却先后引来了4波人进行鉴定,结果出乎意料的一致,但是却又令人感到不可置信,因为人们上一次见到它还是在25年前。
那么这只“大甲鱼”究竟是什么动物呢?它为何消失了25年之后又再次出现了呢?
«【·捕到“大甲鱼”·】»
2010年7月16日晚上,浙江永嘉的渔民孙银山和一名伙计正在楠溪江撒网捕鱼,收网的时候就感觉不太对劲,渔网里似乎有个大家伙。
等把网拖上岸之后,里面竟然又一只“大甲鱼”,而且它异常凶猛,动作迅猛,将渔民的网兜咬破了好几个洞。
孙银山捕鱼经验丰富,他看这只“大甲鱼”长相有点奇怪,尤其是头和脚,不太像一般的甲鱼,那么这究竟是什么动物呢?
孙银山的脑海中突然冒出了一个念头,会不会是鼋( yuán)?
他在十几岁的时候曾经见到过鼋,但是后来有几十年都没再见过,不过孙银山知道鼋是保护动物,很珍稀,就先把它养在了前舱里,然后立即将消息上报给了水产局。
工作人员很快就赶到了现场,经过对“大甲鱼”的初步鉴定之后,认为它就是鼋。

之后又有专家专门到现场进行查看,为了确认鼋的身份,人们甚至还专门把它送去了医院,拍了X光片,通过骨架又进行了比对。
专家还专门到青田找到了2头鼋的标本,经过多方的一再检查,鼋的身份终于被确定。
而鼋在永嘉已经有25年没有出现过了,上一次人们发现它还是在1985年,当时是一位农民在楠溪江里捕到了一只40多斤重的雌性鼋。
后来这只鼋就被养在当地的一家动物园中。
在全国范围内,鼋也是一种非常濒危的动物,它在多个分布地已经多年未见踪迹,甚至还有专家认为它们已经灭绝,2000年时有数据调查显示鼋的野生数量不足200只。
在确认了鼋的身份之后,当地有关部门对它的愈加重视,安排了渔民24小时在船上守护鼋的安全,照顾它的饮食。
这只鼋的体重有27斤,为了照顾它,孙银山一直没有下船,吃住都在船上,船上没有卖掉的一些小鱼小虾成为鼋的食物。
孙银山担心白天温度太高,就会将船开到桥下,晚上驶回码头,一直都尽心守护着鼋,10天都未曾下船。
2010年7月27日,永嘉网报道,这只鼋在26日的时候被重新放归回楠溪江中。
之后相关部门也对这只鼋做了标记,后期也会一直追踪监测,保证它的安全。
这只鼋的出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说明在永嘉仍有可能存在鼋的野生种群,它们没有灭绝,并且这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也是一种极大的肯定,这里仍然适宜鼋生存。
«——【·鼋·】——»
鼋是一种属于爬行动物纲、龟鳖目、鳖科的淡水龟类,也是世界上体型最大的淡水鳖类之一,具有极高的科研与保护价值。
成年鼋体长可达80到100厘米,体重在50到100公斤,它的头部宽大而钝圆,吻端较短,头部不能完全缩到壳里,看起来憨态可掬,眼睛大而突出,眼距远,这也是它区别于甲鱼的重要特征。
鼋的背甲较厚实,呈深棕至暗褐色,表面光滑而坚硬,边缘较少波浪起伏,椭圆形。
这些形态上的差异不仅表明鼋是一个独特的物种,也使其在生态系统中承担着不同于甲鱼的角色。
鼋是一种典型的淡水水栖动物,主要分布于中国长江以南的部分水域,曾广泛存在于长江中下游、太湖流域、洞庭湖、鄱阳湖、红河水系以及云南、广西部分水域。
它们偏好水体面积大、水质清澈、水流缓慢、底质为沙或泥的深水区域,常常在水深2米以上的河段、湖泊深处或滩涂附近活动,在水中可以长时间闭气。
它们极其警觉,稍有动静便迅速潜入水中,在野外极难目击,这也是它们发现记录比较少的原因之一。
鼋在中国古籍中早有记载,但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这种古老的生物已几乎在自然界中消失,被誉为“水中大熊猫”。
随着水利工程、围湖造田、水体污染等人类活动的加剧,大量河湖湿地被开发或污染,鼋赖以生存的深水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在过去数百年中,鼋因体型庞大、肉质鲜美而成为渔民捕捞的重要目标,人们将其误当成大型甲鱼食用,也极大地消耗了野生种群。
还有鼋自身的原因,它们的性成熟晚,繁殖周期长,且野外繁殖对环境要求苛刻,种群恢复速度极慢,即便在人工环境中繁殖成功率也极低。
目前鼋已经被列为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在国际上也属于濒危物种,种群下降严重,为了拯救鼋,我们国家也一直在尝试人工繁育。
2014年8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发布消失,鼋实现了人工驯养繁殖。
这也意味着人们掌握了鼋繁殖的秘密,能够通过合力放归人工繁殖的鼋,逐渐壮大野生种群,帮助它们摆脱濒危的困境。
鼋,这种曾在江湖中悠游自在的淡水巨兽,曾面临绝种的风险,但是在人们的保护下,它们的命运正在转向希望的未来。
守护好水中这位“沉睡的巨灵”,我们便是在守护人类自己赖以生存的生态家园,保护鼋,不仅是为了它的延续,也是为了河湖之美的永存。
参考:
永嘉网《温州都市报:25年后楠溪江再现“水中大熊猫”》,2010-7-26
永嘉网《温州日报:“小年轻”回归楠溪“鼋生地”》,2010-7-27
温州网《永嘉渔民楠溪江捕到鼋 今日放归自然》,2010-7-26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鼋人工驯养繁殖取得成功》,2014-8-26
长江日报《国家出手拯救这只“神兽”!几千年前它是湖北特产》,2019-11-29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