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首发 | 金角财经(ID: F-Jinjiao)
作者 | Chong Lei,CFA
2024年财报出炉后,"格力掉队"的声音又开始甚嚣尘上。
去年,格力营收同比下滑7.31%,近四年首次出现营收下滑的局面。横向对比“御三家”,美的营收是格力两倍以上,海尔也比格力高出近千亿元,而二者都保持着正增长。格力的差距愈发明显。
资本市场的态度更残酷,格力市盈率大幅落后于美的和海尔。事实上,格力的利润规模和美的相当,都是“300亿元+”级别,但美的市值,却超过格力的两倍。这意味着,投资者用真金白银投票,表达了对格力的态度。
而董明珠在股东大会上的争议言论,更是将格力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她关于电动汽车安全的表述,被自家黑历史“打脸”;“绝不用一个海归派”的言论更是掀起轩然大波,遭到多方批评。
董明珠的争议言论背后,折射出格力目前的掉队困境,除了大环境和行业因素,可能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格力掉队
去年,格力实现营收1900.38 亿元,同比下滑7.31%。这是近四年来首次营收出现下滑,上一次还是在新冠刚出现时的2020年。
此外,从格力电器去年各季度营收表现来看,除第一季度收入同比录得2.53%的增长外,第二季度至第四季度收入均同比下滑,下滑幅度分别为0.63%、15.87%、13.38%。
分业务看,占总营收比重78.54%的消费电器板块2024年营收为1485.6亿元,同比下滑4.29%;工业制品及绿色能源收入172.46亿元,同比增加0.8%;智能装备收入4.24亿元,同比减少36.68%;“其他主营”收入34.85亿元,同比增长122.29%;“其他业务”收入194.48亿元,同比减少33.88%。
可以看到,“消费电器”和“其他业务”收入下滑是导致格力电器总营收下滑的主要原因。对于“消费电器”业务,格力电器没有解释为何营收下降,只是表示“在以旧换新及财政补贴政策的带动下,四季度白电内销出货量环比显著提升。
横向对比来看,格力的营收规模在御三家(格力、美的、海尔)中明显掉队。美的营收超过4000亿元,是格力的两倍以上;海尔营收也比格力高近千亿元。此外,美的和海尔,在营收规模如此庞大的基础上,依然实现了正增长。
为啥格力会这样?资深分析师丁少将总结了几点:大环境上,大家手头都不宽裕,消费热情不高。公司内部呢,多元化战略还没见到明显成效,空调主业又被美的、小米等对手步步紧逼。而且渠道改革正处在投入期,还没办法给销售带来明显助力,几重压力之下,营收下滑也就不奇怪了。
不过,格力也不是没有亮点——利润率相当亮眼。2024年归母净利润321.85亿元,和美的不相上下,比海尔高出一大截。要知道,海尔和美的营收规模远远庞大过格力。从净利率来看,格力17%,美的9.47%,海尔6.55%,格力直接断层领先。
为啥会这样?一方面,格力在降本上下足了功夫。总成本为1548.68亿元,同比下降9.31%,虽然格力营收下滑,但其营业总成本下滑得更多。销售费用更是直接砍掉43%,从171.3亿元降到97.53亿元。这背后,既有数字化变革带来的精准营销,节省了渠道成本,也有格力主动砍掉低效营销投入的决心。
更关键的,是战略选择的差异。
美的和海尔已经把业务拓展到机器人、汽车等领域,堪称科技巨头;而格力实际上还是高度依赖空调业务。2024年中报显示,空调收入占比接近八成,和海尔21.4%的空调占比形成鲜明对比。说白了,格力是守着成熟、利润稳定的空调业务,对多元化相对保守。
不过,到底是像美的和海尔那样,多元化但肯定要承受某些板块短期亏损,还是格力这样多元化相对保守,聚焦空调继续赚钱好?其实也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但资本市场已经用真金白银投了票。
截至4月28日,格力市盈率7.8倍,海尔12.5倍,美的14.6倍;市值上,美的5612亿元,是格力2607亿元的两倍多;海尔市值2342亿元,虽然归母净利润只有格力一半多,但市值却快赶上了。
如果说营收规模掉队,还能用利润率高解释过去。那么,市值和估值水平落后这么多,就是市场普遍认为,格力在发展势头和未来潜力上,可能已经掉队了。
酝酿人事巨变
当“掉队争议”的质疑声在上空盘旋时,格力电器正酝酿着一场巨变。
4月22日晚间,格力电器公告称,公司董事一致同意选举董明珠担任新一届董事会董事长,任期与该届董事会一致。当日下午,格力电器召开2025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包含董事会换届选举在内的四项议案均获通过。股东大会结束后,新一届董事会审议通过了选举董事长和聘任经营管理人员等议案。
其中,有一个管理位置变动尤其引起市场关注——董明珠没有继续兼任总裁职务。
要知道,从2001年4月执掌格力总裁之位,董明珠这一干就是24年。在这四分之一个世纪里,她带领格力从区域品牌成长为全球知名的家电巨头,创造了无数商业传奇。如今,即将年满71岁的她,虽然多次公开表示不急于“交棒”,但市场对格力接班人的猜测从未停止。
此次总裁职位的更迭,无疑让外界对格力未来“交棒”的走向充满遐想。
接过总裁“接力棒”的是48岁的张伟,这个名字或许对不少人来说有些陌生,但在格力内部,他早已是一位身经百战的“老将”。1999年加入格力,从管路分厂、物资供应部,到外协外购质量管理部、企业管理部,张伟在多个核心部门历练,还曾在格力集团担任副总裁。2019年,他代表格力集团进入格力电器董事会,如今,正式掌舵总裁之位。
回顾格力的“接班人”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2017年,格力曾增设执行总裁职位,由被视为董明珠“左膀右臂”的黄辉担任,当时外界普遍认为这是交接班的前兆。然而,四年后黄辉的突然离职,让这场接班计划戛然而止。此后,格力电器未再设执行总裁一职。
除了总裁的变动,格力新一届董事会中的两位“少壮派”——舒立志和钟成堡同样引人关注。
55岁的舒立志曾是国家审计署武汉特派办处长,加入格力后从副总裁到进入董事会。钟成堡更为年轻。他2008年从哈尔滨工业大学毕业后加入格力电器,先后担任过技术员、技术研究组组长、研究所所长、研究院院长等职位,目前是格力电器总工程师、总裁助理。
在4月22日的股东大会谈到人才培养时,董明珠称,公司不以年龄和资历衡量人才的能力。“你哪怕今年90岁,要能干我也可以用你。你今年20岁,优秀我可以用你。”她称,关键在于思想、精神要保持年轻化。
无论是近年来首次营收下滑、陷入“掉队争议”的业绩数据,还是人事上董明珠的半交棒信号、少壮派崛起,可能都意味着,未来一段时间,格力电器不会平静,甚至一场巨变即将来临。
争议言论
在释出“半交棒”猜想信号同时,最近董明珠让自己和格力都陷入了舆论的风暴眼。
4月22日格力电器临时股东大会上,董明珠的两句话,一句关于电动汽车安全,一句关于用人标准,迅速在网上炸开了锅。
先说电动汽车安全那事儿。董明珠为了证明格力的实力,直接点名小米:“小米汽车烧死人你们看到了吧?但格力在北京“大1路”跑了十几年,从没有火灾事故。这就是实力,这就是技术。”
这话一出,不少人都等着看小米的反应,结果最先“打脸”董明珠的,是格力自己的黑历史。
有媒体翻出2023年1月30日三亚消防的通报,当时集中停放等待法拍的“格力钛”新能源客车起火,80辆车里67辆被焚毁。网友们纷纷调侃:“没在北京烧,但在海南烧了”。这场面,着实有些尴尬。
如果说电动汽车安全言论只是被吐槽,那董明珠“绝不用一个海归派”的言论,直接引发了一场舆论地震。她给出的理由是“海归派里面有间谍,我不知道谁是、谁不是”,所以干脆保守选择在国内高校培养人才。这种给整个群体贴标签的做法,瞬间点燃了舆论的火药桶。
《新京报》直言这言论“背离常识”,和明星企业掌门人的格局不匹配;《经济观察报》则说董明珠的“间谍论”让人害怕,还指出这是企业发展有困境和焦虑的表现。
知名媒体人胡锡进的评价更是一针见血,直接要求董明珠道歉。他说得很清楚,董明珠作为公众人物,说话得谨慎,不能拿“快人快语”当挡箭牌。这言论不仅损害了海归群体的声誉,还可能违反《劳动法》里的平等就业权,更是和国家的人才政策对着干。
董明珠这番“海归”言论争议这么大,背后反映的,其实是格力对科技的保守态度。
在如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海归人才的价值越来越重要。智联招聘的数据显示,2024年海归求职者里,78%都有硕士以上学历,而且大多集中在人工智能、新能源这些战略新兴领域。这些人不仅有国际化的视野,还带着先进的技术理念和跨文化交流能力,能给企业带来全新的思维和技术。
看看华为就知道了。华为在欧洲建了16个研究所,通过吸纳海归人才,整合全球的技术资源。相比之下,格力在董明珠这种用人态度下,在跨境技术合作、国际标准制定这些方面,难免会落后一步,国际化的步伐也会被拖累。
再看各地的人才政策,深圳的“孔雀计划”、上海的“浦江人才计划”,都在拼命吸引海外人才。格力这么一搞,在人才竞争里很可能就处于下风,以后想吸引优秀的海归人才,怕是难上加难。
其实,格力这几年在研发上没少砸钱。
2024年财报显示,它有全球最大的空调研发中心,16个研究院、152个研究所、1411个实验室,各种奖项拿到手软,专利申请更是超过12万件。但尴尬的是,除了空调,这些研发投入对业绩的贡献并不明显,多元化转型也没看到什么成果。
这就让人不得不怀疑,格力在人才战略上的保守,是不是正在慢慢拖后腿?
2024年财报出炉后,营收规模和资本市场上的掉队,可能会导致这种对格力和董明珠的质疑声音,越来越大。
参考资料:
时代财经《4年来首次营收下滑,格力电器仍“大方”分红168亿,3只基金一季度祭出减持》
财新《董明珠连任格力电器董事长不再兼任总裁》
蓝字计划《深扒董明珠口中的格力电车,不起火的真相水很深》
BT财经V《董明珠宣称“绝不用海归派”,格力研发实力究竟怎么样?》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