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瀚的夜空中,除了我们太阳系的行星,那些闪烁的光点都是来自遥远星系的恒星。恒星和行星的区别在于,恒星能够自身发光,而行星则是反射光。在这些大类中,还有许多细分的类型。

今天,让我们来讨论一种特殊的天体——它看起来像行星,但并不被正式定义为行星,那就是矮行星。

在20世纪甚至19世纪,对于行星的分类并没有现在这么详细。当时,只要天体不是恒星,且体积和质量足够大,无论是像地球这样的岩石行星还是像木星这样的气态行星,都被归类为行星。因此,当冥王星在20世纪30年代被发现时,它很快就被认定为太阳系的第九大行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天文学家的观测技术不断进步,冥王星的行星身份开始受到质疑。

2004年,一个来自加州理工学院的研究团队在柯伊伯带发现了一个新的天体。次年,西班牙的天文学家也通过观测确认了它的存在。有趣的是,这个天体在2003年3月的一次观测中也被其他天文学家捕捉到。这些发现都证实了这个天体的存在。

由于几个团队发现这个天体的时间非常接近,一度引发了关于谁先发现的争议。一些天文学家认为其他团队可能偷看了他们的观测记录。在这些争议中,国际天文联合会也面临着如何定义这个新天体的问题。

这个新天体最初被称为“圣诞老人”,因为它是在圣诞节后被发现的。后来,它被正式命名为妊神星。妊神星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的形状不是球形,而是椭球形,类似于一颗橄榄球。尽管天文学家没有直接观测到它的形状,但通过光变曲线的计算,他们推断出它的长半轴是短半轴的两倍多,形成了椭圆形。

妊神星的轨道周期换算成地球时间大约为283年,这表明它距离太阳非常远,并且公转轨道非常大。随着妊神星的身份在2005年左右被确认,冥王星的行星身份也最终被否定,它被重新分类为矮行星,与妊神星等天体归为一类。

太阳系内的矮行星有五颗,除了谷神星在小行星带被发现外,其余的都是在柯伊伯带发现的。这些天体虽然能绕太阳公转,但它们的质量和重力并不足以清除轨道上的其他小天体,这与真正的行星有所不同。因此,它们被降级为矮行星。

2006年,国际天文联合会对行星的定义进行了明确:行星必须围绕恒星运转,具有足够的质量来重新安排靠近自己的天体。冥王星不符合这一定义,因为它的质量只有轨道上其他天体总和的7%,无法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冥王星和其他类似的天体被归类为矮行星。

2015年,天文学家在太阳系内发现了一颗直径450公里的天体,其运行轨迹似乎受到了另一个天体的影响。2016年,天文学家布朗发现柯伊伯带中有6颗天体的轨道运行异常,这些天体的倾角相同,这在自然状态下出现的几率极低。布朗和其他天文学家推测,这可能是受到了一颗未被发现的行星的影响。

如果这颗假设中的行星存在,它的体积可能是地球的10倍,质量比冥王星大4500倍,以椭圆轨道绕太阳运行,近日点距离太阳约200个天文单位,远日点在600到1200个天文单位之间,绕行太阳一周需要15000年。尽管有些天文学家倾向于相信它的存在,但目前还没有明确的证据。

2016年3月,布朗通过夏威夷的天文望远镜发现了一颗名为uo3L91的天体,他认为这可能是未来的第九大行星。然而,由于它距离太阳非常远,反射的太阳光非常微弱,要真正观测到它非常困难。

尽管有关这颗潜在行星的争议仍在继续,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它被确认存在,围绕行星的定义可能需要重新审视。未来的发展仍然是未知的,但天文学界对新发现的探索从未停止。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