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在建立大明王朝之后,不仅大肆封赏手下的开国功臣,同时也对自己的26个儿子进行了册封,除了将皇长子朱标立为太子,将其余的儿子册封为藩王,就藩于全国各地,并允许这些藩王有自己的武装,应该说,朱元璋在藩王们建立自己武装的事情上是经过慎重考虑的,为了确保这些藩王的势力威胁不到皇权,他通常只允许每个藩王有三支武装部队,每支队伍的人数从三千人到一万九千人不等,也就是说,每个藩王通常最多只能有九千人到五万七千人的队伍,这样的队伍规模,是不可能影响到皇权稳固的,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朱元璋的精明之处。

但凡事都有例外,之所以要在上面特别强调“通常”二字,是因为朱元璋有九个儿子是不受上面的数字限制的,他们分别是辽王、宁王、燕王、谷王、代王、晋王、秦王、庆王和肃王,这九个藩王的共同特点是:封地都在北方,都肩负守护北方边界的重任,因此,他们都具有极强的军事实力,这其中,燕王和晋王势力最大,但公认打仗最猛的还是宁王,据《明通鉴》记载:“太祖诸子,燕王善战,宁王善谋。”因为这个宁王有“带甲八万,革车六千,所属朵颜三卫骑兵皆骁勇善战”。也就是说,有带甲的精兵八万,带革的战车六千,士兵们都骁勇善战。可以说,当时明朝最精锐的部队都在他手上,这也是后来朱棣要来谋夺他的部队的根本原因。

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建文帝朱允炆继位登基,自登基以来,朱允炆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来自他这些叔叔们的威胁,尤其是北方这几个兵强马壮的叔叔,个个耀武耀威的,根本没把他这个少年天子放在眼里,因此,朱允炆在初来乍到、根基维稳之际,在齐泰、黄子澄的建议下,就匆匆开始了他的削藩之路,短时间内,周王、代王、湘王等人,要么被废为庶人,要么不堪受辱自杀。 对此,朱棣清醒地意识到,危险也正在向自己逼近,如果自己再没有动作的话,自己这些兄弟们的结局终将落在自己头上,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拼死一搏,更何况自己对皇位也是觊觎已久,因此,在谋士姚广孝的劝说下,1399年,朱元璋刚死一年,燕王朱棣就以“清军侧,靖国难”的旗号,起兵造反。

客观来讲,一开始朱棣的实力与朱允炆悬殊还是很大的,朱允炆有举国之力,而他自己才有北平那块弹丸之地,兵力也才区区十几万人,因此,他才将目光投向了宁王朱权的部队。 为了谋夺宁王的部队,朱棣带着部队向宁王的封地——大宁府进发,面对这位反贼兄弟的到来,宁王虽然不太欢迎,但是看在兄弟的份上,还是出城接待了他,事实上,他也知道,朱棣此番来,肯定是来者不善、善者不来,他对朱棣始终是带着高度戒备之心的,因此,他并不放朱棣的军队进去,而是只允许朱棣一个人进城,以防朱棣图谋不轨。

可令宁王没想到的是,进城之后,朱棣对于靖难之事只字不提,终日把酒言欢,共叙兄弟情谊,慢慢的,这个善谋的宁王也对朱棣放松了警惕。 可宁王所不知道的是,朱棣在背后却搞了很多小动作,他暗地里不断地将自己的人安排进城,虽然人数不多,但是带进来了一样更厉害的武器——金钱,在这几天里,虽然朱棣毫无动作,但他手底下的人却到处活动,用金钱收买了宁王手下的大部分将领。

就这样,朱棣在宁王府待了几天之后,主动提出要离开,对此,宁王也是求之不得,毕竟,朱棣还是反贼身份,在自己的地盘上待久了,终究不是好事。此时,宁王对朱棣已完全放下了戒备,因此,还是照惯例,将他礼送出城,可在城外告别的时候,宁王被朱棣早就埋伏好的伏兵给控制了起来,由于自己手下的大部分将领都已经被朱棣收买,除了大将朱鉴奋力抵抗战死外,其他的全都放下武器,投降了朱棣。 至此,悔之晚矣的宁王大势已去,只得乖乖地做了朱棣的俘虏,朱棣也趁机向宁王作出了承诺:“事成,当中分天下。”就这样,半推半就之下,宁王就被朱棣强拉硬拖地拽上了贼船。

有了宁王军队的帮助,朱棣如虎添翼,最终打败了自己的侄子朱允炆,夺得了天下。朱棣当上皇帝后,宁王朱权很清楚,所谓的“事成,当中分天下”是不能想了,因此,他很识时务地提出,想就藩于南方,朱棣便让他自己选,可他先后挑了苏州、钱塘这些有名的富庶之地,都被朱棣以各种理由拒绝了,至此,宁王算是彻底明白,所谓的让他随便挑也就是说说而已了,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还有选择的余地吗?你看着给吧!最终朱棣将他封在了南昌。

宁王朱权就藩南昌后,韬光养晦,处处小心谨慎,整日弹琴读书,令朱棣逐渐打消对他的猜忌与防范,朱权也得以安享晚年,也算是不错的结局吧,但一颗仇恨的种子却就此埋下,直到一百多年后在他后代手中最终爆发。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