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逝世:宇宙无声但有繁星回答

2025年10月18日,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因病于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消息传来,震惊,难过,不舍……“无数次在作文里写过的推动人类发展的巨人离开了。”

“杨振宁代表了一个时代,他的一生都在为科学真理不懈探索,也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光辉。”

1928年,芝加哥大学。

留学生杨武之以《华林问题的各种推广》一文通过答辩,拿到芝加哥大学的数学博士学位,成为中国第一个数论博士。

杨振宁逝世:宇宙无声但有繁星回答

此时,离杨武之通过安徽省的公费出国留学考试、告别妻儿只身远渡重洋、赴美学习,已经过去了五个年头。

六年前,他的长子出生。彼时,杨武之在安庆的一所中学教书,他便给长子取名为“振宁”。

杨振宁逝世:宇宙无声但有繁星回答

“振”是杨家这一代的字辈,“宁”取自安庆的别称,怀宁。

杨振宁的人生,从此拉开了序幕。

杨振宁逝世:宇宙无声但有繁星回答

杨振宁的启蒙教育,是靠母亲罗孟华完成的,“我认识的头3000个字是母亲教会的,那时候父亲在芝加哥大学留学,只有我跟母亲住在一起”。

家族里给孩子们请了教书先生,杨振宁自己回忆说,五岁时就会背《龙文鞭影》。

杨振宁逝世:宇宙无声但有繁星回答

他的父亲杨武之在回国之后,曾于1928年到1929年,在厦门大学任教,一家人也就迁往厦门,杨振宁开始进入比较现代化的小学学习。

“我的数学和国文都念得还不坏,不过,我的手工不太成功。记得有一次我用泥做了一只鸡,拿回家里给父亲母亲看,他们说:做得很好,是一只藕吧?”

1929年秋天,杨武之到清华大学担任数学系教授,一家人又迁往北平,在清华园里住了八年。

杨振宁逝世:宇宙无声但有繁星回答

杨振宁那时候算得上调皮,清华园的每一棵树他都爬过。根据弟弟的回忆, “ 大哥常和一群年纪相当的教职员子弟骑车在清华园到处跑。他说他们常常从气象台所在的坡顶上骑车冲下来,在一段没有栏杆而只用两片木板搭成的小桥上疾驰而过。”

1933年到1937年,杨振宁在北平崇德中学(现在的北京市第三十一中学)上了四年中学。

在这里,杨振宁第一次接触到了二十世纪的物理学。

平时在家,杨振宁就喜欢翻看父亲有关数学的英文和德文著作;在学校的小图书馆里,也经常翻看书本和杂志。

某天,他在图书馆里,看到了一本名为《神秘的宇宙》的科普著作。

书中用通俗的语言,介绍了20世纪初,物理学观念上的几次重大革命,包括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使杨振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杨振宁对母亲和父亲说:“将来有一天,我要拿诺贝尔奖!”

那时他还不知道,二十几年之后,他就完成了这个梦想。

杨振宁逝世:宇宙无声但有繁星回答

1935年,杨武之越发察觉到杨振宁的天赋,在杨振宁的一张照片上写了这样一句话:

“振宁似有异禀。”

杨振宁逝世:宇宙无声但有繁星回答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杨振宁一家先是从北平回了合肥,又因杨武之要到西南联大教书,经过汉口、香港、越南……辗转到了昆明。

杨振宁入学昆华中学,在念完高中二年级之后,就以“两万余名考生中名列第二”的优异成绩,考上了西南联大,被化学系录取,后来转入物理系。

杨振宁逝世:宇宙无声但有繁星回答

几年大学生活,对杨振宁是至关重要的。

西南联大大师云集,学生们上国文课,老师是闻一多、朱自清、王力;上物理课,老师是赵忠尧、吴大猷、吴有训、叶企孙、饶毓泰、周培源……

杨振宁回忆说,他从周培源教授、吴大猷教授那里”学到的物理,已能达到当时世界水平。比如说,我那时念的场论,比后来我在芝加哥大学念的场论要高深,而当时美国最好的物理系就在芝加哥大学”。

其中,正是吴大猷教授,把杨振宁引导到关于对称原理的研究,为他日后拿下诺贝尔奖埋下了伏笔。

杨振宁逝世:宇宙无声但有繁星回答

战时的西南联大,条件艰苦,“我们的校舍是非常简陋的,宿舍是茅草房子,没有楼房。教室的屋顶是铁皮的,下雨时,叮叮当当的声音不停。教室和宿舍的地面是坑坑洼洼的土地,一个宿舍有40个人,就是20张上下铺。饭厅里面,没有椅子,没有板凳。那个时候没有什么菜吃,而米饭里面至少有十分之一是沙子”。

除此之外,每天还要面对持续不断的日军空袭。空袭警报一响,西南联大的师生就要躲避轰炸,往郊外跑。

在西南联大就读的汪曾祺后来回忆说:“日本人派飞机来轰炸昆明,其实没有什么实际的军事意义,用意不过是吓唬吓唬昆明人,施加威协,使人产生恐惧。

他们不知道中国人的心理是有很大的弹性的,不那么容易被吓得魂不附体。”

在一部关于吴健雄、叶企孙、吴大猷等物理学家的话剧里,创作团队在谢幕后,说了这样一句话:

“宇宙无声,但熠熠繁星有回答。”

或许对于所有叩问神秘宇宙的人来说,都是一样的:循此苦旅,直抵繁星。

杨振宁后来回忆说:“我在西南联大前后七年,对我一生的学术事业,有决定性的影响。”

1941年,大四的杨振宁选择了《用群论方法于多原子的振动》,作为自己的毕业论文,随后,在西南联大的研究所继续研究生学业。

杨振宁逝世:宇宙无声但有繁星回答

1943年,杨振宁通过了公费留美的考试。

1944年,杨振宁以88.28的优秀成绩,取得清华大学物理系硕士学位。

杨振宁逝世:宇宙无声但有繁星回答

1945年8月,杨振宁踏上了赴美求学之路。

杨振宁逝世:宇宙无声但有繁星回答

杨振宁赴往美国后,与他父亲杨武之一样,就读于芝加哥大学。

他师从物理学界两位泰斗,费米和爱德华·泰勒:

费米领导制造出了世界首个核子反应堆,是原子弹的设计师和缔造者之一,被誉为“原子能之父”。泰勒后来则被称为“氢弹之父”。

杨振宁逝世:宇宙无声但有繁星回答

杨振宁在美国前几年,做的是实验物理,从国内的硕士到国外的博士两年,杨振宁主要研究方向也都在此,但效果并不是特别好。

当时在芝大,杨振宁经常在做实验时出错,以至于实验室中常有爆炸发生。

“当时实验室里有个笑话,有爆炸就有杨振宁。我知道这个做不下去,就放弃了实验物理。我的很多朋友告诉我说,这是实验物理的幸运。”

杨振宁逝世:宇宙无声但有繁星回答

更糟糕的是,由于费米的工作与原子弹息息相关,杨振宁被美国当局禁止进入实验室,他的博士迟迟无法毕业。

在泰勒的支持下,杨振宁决定转战理论物理领域。

从此,杨振宁的物理天才之光才得以真正彰显。

在1948年拿到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之后的十年时间里,杨振宁做出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几项成果。

杨振宁逝世:宇宙无声但有繁星回答

1951年,杨振宁和李政道合作了两篇统计力学的论文,正式奏响了两人合作的序曲。

1956年,杨振宁和李政道共同发表了论文《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问题》,引起了学界的轩然大波。

在此之前的物理学界,“宇称守恒定律”是一项未被证明,但是大家都想当然地把它当做是正确,并加以使用的一条定律,许多物理理论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

但经过严格的思考和推论,杨振宁和李政道都认为,这条定律是错的。

当时他们两人虽然在物理学界已经是小有名气,但毕竟还是年轻人,对于一个既有定律的推翻,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智慧。

杨振宁逝世:宇宙无声但有繁星回答

以说话刻薄著称的著名科学家泡利公开质疑这种不对称:“我不相信上帝是一个无能的左撇子。”

一个理论的提出,在物理学上必须以实验的证明才能让人信服。而如果要验证这个理论,需要非常高超的实验技术和实验器材。

在两人一筹莫展之时,他们忽然想到了一个人,同为华人科学家、被誉为“东方居里夫人”的吴健雄。

吴健雄当时已经是β衰变物理实验中最权威的学者,并参与了“曼哈顿计划”,是一流的实验物理学家。

吴健雄听了二人的想法后,放弃了假期,在华盛顿国家标准局,完成了实验。

正是这位“物理女王”,将杨振宁和李政道推向了诺贝尔奖的颁奖台。

杨振宁逝世:宇宙无声但有繁星回答

经过反复、精准的实验,她得出结论:弱作用下宇称不守恒的理论,是正确的。

这个消息仿佛一颗真正的核弹,在物理学的汪洋大海中引爆、掀起滔天巨浪。

原本建立在这个理论之上的许多物理体系即刻坍塌,整个物理学界为此谈论不休,《纽约时报》甚至第二天刊登了头版新闻来报道此事。

1957年秋天,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杨振宁和李政道。

1956年发表论文,1957年1月证明完毕,1957年10月即得到诺贝尔奖,这样的速度,在诺贝尔物理学奖成立以来,前所未见。

杨振宁逝世:宇宙无声但有繁星回答

1957年影像资料

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听到消息,兴奋极了:

“不要小看中国人在世界上第一次获得诺贝尔奖的深远意义,这件事至少使一部分中国人,特别是知识界,打掉了自卑感,从心理上敢同西方人一争长短了。”

杨振宁逝世:宇宙无声但有繁星回答

1954年,杨振宁还曾与其学生米尔斯一起提出了杨-米尔斯规范场,奠定了基本粒子理论的基础,成为现代物理学最重要的成就之一。

在不少人看来,这是杨振宁最大的贡献,邓稼先赞誉其可比肩“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甚至超越诺奖。

可在杨振宁看来,“我最大的贡献,是帮助中国人克服了觉得自己不如人的心理。”

杨振宁逝世:宇宙无声但有繁星回答

杨振宁的初中时代,在崇德中学度过,彼时邓稼先也在一所校读书。

性格迥异,年龄相差两岁的他们,因志趣相投成为好友,结下了五十年的情谊。

杨振宁在昆明西南联大读书时,亦曾与邓稼先同窗;后来在美国求学时,也曾同住在一起。

杨振宁逝世:宇宙无声但有繁星回答

图源:人民政协网

两个曾几乎形影不离的青年,在少年时代便有了远大的理想:学业有成,报效祖国。

1950年秋,26岁的邓稼先在拿到物理学博士学位后的第九天,便乘坐轮船回了国。

这一年,钱三强找到邓稼先,让他秘密参加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工作,从此与世隔绝,全心投入。

茨威格在《人类群星闪耀时》中写过一段话:

“一个民族,千百万人里面才出一个天才;人世间数百万个闲暇的小时流逝过去,方始出现一个真正的历史性时刻,人类星光璀璨的时辰。”

杨振宁和邓稼先在当时或许不会意识到,他们终将成为其中一颗。

也不会想到,两人再相见,已经是22年后。

杨振宁逝世:宇宙无声但有繁星回答

1950年8月31日,邓稼先等128名归国学者回国途中在船尾合影。/图源:环球网

漫长的岁月里,两人都在向同样的目标靠拢。

1957年杨振宁在瑞士拿下诺贝尔,他说:

“我深深察觉到一桩事实:在广义上说,我是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产物,既是双方和谐的产物,又是双方冲突的产物,我愿意说我既以我的中国传统为骄傲,同样的,我又专心致于现代科学。”

在邓稼先等先驱的努力下,1964年10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3年后,中国第一颗氢弹又在罗布泊上空爆响。

1971年夏天,杨振宁终于如愿以偿,做中美关系破冰和友好发展的助推者。

抵达北京后,他第一个要见的人,就是邓稼先。

杨振宁逝世:宇宙无声但有繁星回答

稼先留给杨振宁一封信,信中希望他“在国外时能经常想到我们的祖国”,也希望与老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图源:人民政协网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

杨振宁曾在接受访谈时自喻:

“我的一生可以算做一个圆,从一个地方开始,走了很远的地方,现在又回来了。”

从过去,到未来,当年两位同窗好友的境遇,未尝不可以用这句话概括。

杨振宁逝世:宇宙无声但有繁星回答

邓稼先与杨振宁合影/图源:新华社

多年后,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邓稼先仍在嘱托:“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而杨振宁又几十次回国访问,推动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南开大学理论物理研究室和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的成立;

设立多项奖学金和资助计划,支持中国年轻学者在海外的学术研究……

二十一世纪后,杨振宁基本定居清华园,同时还带回了姚期智等计算机顶级学者,组建清华“姚班”。

杨振宁逝世:宇宙无声但有繁星回答

1974年,黄昆、邓稼先、黄宛、周光召、杨振宁(从左至右)游览北京颐和园时合影

在自己的百岁生日庆祝现场,杨振宁回应了当初好友的那封信:

“稼先,我懂你的‘共同途’的意思,我可以很有自信地跟你说,我以后50年是合了你‘共同途’的途,我相信你也会满意。”

五十年,弹指一挥间。

倒是想起,杨振宁曾在旅居法国的发小熊秉明的葬礼上,念的那首熊秉明的诗:

在月光里俯仰怅望

于是听见自己的声音伴着土地的召唤

甘蔗田,棉花地,红色的大河

外婆家的小桥石榴……

织成一支魔笛的小曲。

诗里讲的是“故乡”。

而今,当年远走他乡又归来的游子们,终于落叶归根。

杨振宁逝世:宇宙无声但有繁星回答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