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博士师兄的师父
博士师兄突然来电,说其师父莅临海南,问我是否想去拜见?我说当然,刚好有问题请教。
赶到医馆,有师兄准备给堪布针灸,还有从三亚专门来的2位师兄。先向堪布汇报,最近学习了一点唯识方面的内容,主要是世亲菩萨的《唯识三十颂》及解释三十颂相关的《成唯识论》,还有世亲菩萨写的《大乘百法名门论》。堪布说:“和汉传佛教比较而言,藏传佛教唯识方面是较弱项(有机会问下格西的看法),《俱舍论》是世亲菩萨没有接受大乘佛法前写的。”
接着我请教,眼根、耳根、鼻根,容易理解都是位于头部的器官,可是关于“意根”大致有三种说法,一是指第七识,末那识;二指大脑;三指心脏(心脏中的血)。怎么抉择呢?
堪布说:“虽不擅长唯识,但学过也是世亲菩萨写的《俱舍论》和《因明》方面的内容,也可以推理一下。唯识和金刚乘联系紧密,但密宗内容不可商量,唯依佛的圣言量。”堪布到隔壁针灸离开一会儿。
博士师兄突然问我:“身根指的是什么?”我笑着说:“真不知道?考我的吧!广义的指身体,狭义的指男、女生殖器官。”
简介一下基本佛学概念~“眼根(视根)、耳根(听根)、鼻根(嗅根)、舌根(味根)、身根(触根)和意根(念虑根)这六种感觉器官”,对应“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这六尘”。六根加六尘即“十二处”,和合之后,就产生了六识,六识又发动六根接触六尘,再度产生六识,如此循环往复,一切众生就在生死之间流转。“六识”与“十二处”加起来,被称为“十八界”。
博士师兄(那是清华的本科,社科院的硕博)曾有着类似袁了凡的际遇,遇到算命的不肯收钱,说了个日期,言能活过这个日子,再来见。果然那个日子出了大车祸,提前做了各种防护,宝马车受损,但人没事。早年博士在北京跟着任杰老师(曾是能海上师入室弟子)学法,同属一法脉。后来博士师兄宁玛巴缘分具足,主要依止法王如意宝、囊噶仁波切(晋美林巴尊者转世)、慈诚罗珠堪布等高僧大德修学。当年韩师兄请普扎活佛来海口,我约博士师兄一同去拜见。博士师兄曾带上我拜见了第四世多智钦晋美图丹春雷花桑布仁波切、囊噶仁波切等高僧大德。
堪布回来接着说:“佛經上形容眼根如葡萄(刚好外眼的形状和视觉神经细胞都像),耳根如新卷叶(刚好外耳的形状和听觉神经细胞都像),鼻根如双垂爪(刚好外鼻的形状和嗅觉神经细胞都像),舌根如裂开的月亮(刚好外舌的形状和味觉神经细胞都像),身根如平滑的腰鼓膜(形状和触觉神经细胞像)。”“但真正生起五识的作用能力在更深的地方。”
我向堪布汇报:“唯识把五根器官(外根)安立为浮尘根,内根安立为胜义根又叫净色根。净色根虽然是色法但不是外四大所造,净色根分布在有情的肉团里面为清净四大所成,质净而细,犹如琉璃,肉眼不可见,唯佛眼、天眼可见之。净色根因为自体极为清净,能映摄外境而为五识所依。所以内在起作用的是净色根。” 浮尘根是有见有对色,净色根是无见有对色(见附1)。净色根到底在哪呢?也是很神秘的存在啊!元音老人认为浮尘根与淨色根是不能分开,是一体的。憨山大師讲,净色根就是无明壳,因為結成无明了,因此封固在那里。
博士师兄有点着急了问堪布您还没说意根是哪个?
二、“意根”到底指的是?
堪布说:“首先可以排除末那识(唯识认为意根就是末那识),也不是大脑,应该指的是心脏(心脏中的血)。”嘻嘻,我也是这么认为的。
堪布的观点与泰国森林派(附2)的昙谛了尊者一致。昙谛了尊者祖传中医,并且尊者以实证为基础创建森林禅医。中医认为“意根”和中医所说的心经极近似,心经包含大脑、心脏及其相关机能的分布网。与前五根一样,意根是受法尘刺激而发生响应,意识则发挥辨识的机能,了解法尘的存在与性质。
二乘对意根的界定:
前六识灭尽的刹那称之为意根,后来所产生的法则称为意根所产生的法。那么,是六识全部灭尽还是第六识灭尽才产生意根呢?俱舍自宗认为,六种识全部灭尽以后称为意根。那是不是一种灭法被称为意根呢?不能如此承认,因为会有很大过失。这里的意思是说,六识聚灭尽的时候,无间或第二刹那间继续产生意根,它也是意识的一种因。从这个角度来说,灭尽六识聚以后无间产生的识,称为意根。
《俱舍论》和《因明》当中都说:六识聚灭尽时的反体称为意根,依靠意根产生的识,称之为意识。“反体”(这词晦涩),大致意思是指同一相续识体的其他功能、性质。
十二处中的意处也就是“识蕴”(五蕴之一),因为它是产生享用之门故,同时又承认“识蕴”也是七心界。那七心界又是什么呢?所谓的七心界是指从眼识界到意识界之间共有六种,再加上意界。什么是意界呢?实际上它并不是除了眼识等六识之外的其他异体法。从实体来讲,除眼识等六识以外,并不存在其他实有的异体法,只是从不同的反体或者阶段,安立为意界,也就是现在所谓的意根。
十八界里面,色法十分半,心法七分半。这个半都是指“法尘”,一半属境即“色法尘”、一半属心即“心法尘”。色法就是有五根、五尘,加上法尘的一半(“色法尘”);然后心七分半就是意根加上六识,再加上法尘半分(“色法尘”),所以加起来是七分半。(唯识论典《大乘百法明门论》中十一种“色法”安立有“五根”眼、耳、鼻、舌、身,“五尘”色、声、香、味、触,加上“法尘”中的一分即法处所摄色。意根并不归属于“色法”之中。)
二乘安立“反体”、“意界”为意根,这和唯识的见解相似,只不过唯识安立了第七识即末那识为意根。
《楞严经》(藏传佛教中无此经)中解读:
【由生灭等二种相续,于妙圆中黏湛发知。知精映法,揽法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意思,如幽室见。浮根四尘,流逸奔法。】(参考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
“由生灭等,二种妄尘,生而继以灭,灭复继以生,生灭相续,便在‘妙觉圆湛性’当中粘着于‘湛然之体’,而发生了‘知精’。”
“‘知精’与生灭‘法尘’投映,便收集‘法尘’成为‘胜义根’。“根元”为浮尘之本源,名为清净四大,其相极微细,肉眼看不见,通过天眼来观察,就会看到它是由‘清净四大’构成的。”因此胜义根所成的浮尘根名为【意思】。【如幽室见】意根在内,如人在幽室中见物,意根内照法尘,也是如此,有点像7D效果的舞台影音成像系统。‘知精’就寄托在其中,【浮根四尘】,终日流逸奔逐于法尘之境。(《宝镜》立三喻:流如怒涛之赴壑;逸若纵火之烧山;奔犹骏马之驰坡。其顺而莫遏之势如此,若欲销尘解结,非有截流之机,其何以制之者哉?)
【浮根四尘】浮根即六根,这六根粗浮,一遇客尘,即起攀缘而生妄识,所以称为浮根。四尘,在此意指地水火风四大所造的一切色,实即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因顺前文“清净四大”,所以在此说“浮根四尘”。
【意思】指“意思根”,也叫做“意知根”,即第六意识之“意根”。孤山法师,引《正法念经》,状如莲华,昼开夜合。在人身中不可见,故用思字。以明有思量处,即意根所在也。就人体的部位来说,哪里才是“意根”的所在呢?在“感知”方面,是在心脏,即“肉团心”。而在“思维”方面,在大脑。因此,古有心领神会之说。
以上圆瑛法师的观点与昙谛了尊者认为“意根”指的就是心脏或心脏中的血,基本一致。
三、堪布的分享
堪布学习五部大论的经验:
《俱舍论》、《因明》,尤其是《因明》很有些聪明能学会。萨迦班智达在《量理宝藏论》中也表达了这个意思,就是说你如果不足够聪明,即便学很多遍也无法通达《因明》的内容。
学习《中观》,要求有悟性,不然很难透过。
《般若》讲证量,没有证量写的《般若》方面的书,在藏地是没人看的。确实在藏地很少有高僧大德注释、讲解《金刚经》、《般若心经》,但在汉地就很普遍。堪布没有就此展开,给大家都留了颜面吧。
有一次法王如意宝问堪布学习这么多佛法内容,对自己的修行有啥用。堪布回答:“学习的越多,对三宝的信心就越大”。法王如意宝笑着说:“是这样的”。
堪布声称自己学修并非靠智慧,而是依靠对上师的信心。我马上说对于汉地的学生,学习藏传佛教,这是主要的障碍。堪布笑着说:“现在藏地,也还是分区域,总的来说都差不多吧。法王如意宝在世的时候,很短时间培养了几百名堪布,这些年我们在汉地和藏地,一个也没有培养出来,当然我们还没有放弃。”
后来博士师兄告诉我晋美堪布,也是活佛,但是非常谦虚、低调、实在,时间有限和大家见面尽量让大家能有较大的收获。真是这样,能遇到这样的老师是弟子们的福报啊!
松霖居士于椰城
二零二五年六月十八日
附1:
阿毗昙论明三种色:一者可见有对色:即色尘一法,为可所见,假极微所成,名为有对。二者不可见有对色,谓眼等五根,此胜义根也;声等四尘,此之九法,非眼所见,皆假极微所成。三者不可见无对色,即无表色。唯识宗明第八识变三种色,一唯粗非细,即山河大地第;二亦粗亦细,内身浮尘色,对山河等色即细,比内身中五根即粗;三唯细非粗,即内五根,此即大乘胜义五根。以能造八法,不可见有对净色而为体性也。
附2:
泰国法宗派,全称泰国森林头陀系统法宗派。其以阿姜曼为代表,以头陀行着称,居住于森林,几乎不与外界接触,俗称泰国森林派。泰国森林派,以头陀的精神修行,禅风凌厉,而且以早期佛经为依据,注疏、阿毗达磨与论师的著作只是参考,忠实于佛陀的原始教法,因此,被誉为现存的最接近于佛陀原始教法的实修流派,其修法也被称作经教法。
泰国森林派高僧辈出,以阿姜曼、阿姜查(虽授戒为大众派,但法与律上依止阿姜曼)、国师阿姜摩诃波瓦等最为有名。泰国森林派以阿姜曼尊者为代表,完整地继承佛陀的教法——“置心于受蕴之上”,这也是佛陀本人的修行风格,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不是绕过疼痛,而是顶着疼痛修行,“刺透”疼痛,“击碎”疼痛,之后,自由地进出止观。同时,这也是泰国法宗派断除身邪见的重要方法。
泰国森林派以解脱为目标,不是以习定为目标。实修中,把断除身邪见摆在首位。其修行有次第但又简洁,以及各个阶段的修行方法,无处不忠实于佛陀,无处不反映了佛陀原始教法的特色。
“在泰国森林派,以阿姜曼为榜样,极其严谨,没有证得,即使是佛说的经典,也不允许背诵了,拿来教人”阿姜曼解释道:“那将会败坏佛教。”
泰国森林派高僧辈出,除阿姜查、国师阿姜摩诃波瓦、阿姜敦、阿姜雀……等大德外,在阿姜曼指导下,涌现一百多位阿罗汉弟子,这说明了佛陀的经教法何等巨大的威力。传承不断,国师阿姜摩诃波瓦一辈是第二代弟子,隆波是第三代弟子,白骨观禅修指导者昙谛了尊者是第四代弟子。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