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机器人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
在我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也得到了国家战略层面的强力支持,《“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我国要成为全球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增速超过20%,制造业机器人密度实现翻番。
政策驱动与产业需求的双重推动,直接催生了对机器人专业人才的旺盛需求。根据相关调研数据,我国机器人工程专业人才缺口超过 500 万人,供需比例仅为 1:10,且随着机器人技术在人工智能、物联网等领域的融合应用,这一缺口还在持续扩大。
如此看来,这一专业不止热门,更是爆款专业,但为何小编在标题里将其定义为“冷门专业”?那是因为在大众眼里的河海大学是名副其实的“水利黄埔”,提及该校的优势领域,大家的脑海里仅有水利类专业,殊不知该校的机器人工程专业也不遑多让。
河海大学机器人工程专业2018年首次招生,仅几年的办学历程,在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中就获评A,这一等级代表在同类专业里排名5%-8%,代表了卓越的专业实力。同时,根据这一榜单的评价指标,也代表河海机器人工程专业的学科资源、师资力量、人才培养质量、科研成果等都走在全国前列。
对于一个招生仅7年的专业来说,河海无疑用具体排名彰显了该校在相关领域的突出实力,也在向大众传递一个信号:河海既能坚守水利本色,又能赋能新兴学科。
事实上,河海的机器人工程专业是融合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学科共同打造的多学科交叉、产学研融合、具有全新人才培养理念和培养模式的新工科专业。如今,在“工科热”的浪潮下,计算机类专业和机器人类专业本就风头正盛,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也极具现代产业下具有极大的刚性需求,所以河海的这一设置就注定了该专业毕业生抢占就业先机。
再者,机器人工程专业的培养模式、师资配置、教学资源等也为学生创造了优质的条件。该专业以本科生导师制和教师科研团队相结合的模式为主,构建学生、专任教师相互融通交流的学习、实践模式,每位本科生可以拥有专属导师,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兴趣爱好、个人能力制定相应的发展路线,这样既能保证学生个性化发展,也能尊重学生学习能力和进度之间的差距,而且专属导师不仅指导专业学习,还可以为学科竞赛、科研训练、实践实习等众多方面提供指导。
文章开头已经说明了,机器人产业属于前沿高端领域,所以对相关专业人才来说,科研能力与实践技能如同驱动职业发展的双轮,不仅是个人职业竞争力的核心支点,更是破解 “卡脖子” 技术难题、推动产业升级的关键引擎。河海大学正是深知这一市场规则,所以才实行本科生导师制,还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将理论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紧密融合,这也让该专业毕业生能够占尽职场先手之利。
值得关注的是,河海大学坐落的南京市处于长三角地区中心地带,在机器人产业发展上具有显著优势。目前,长三角区域内聚集了新松、埃斯顿、绿的谐波等头部企业,以及220余家上下游配套企业,以工业机器人为例,长三角占全国50%以上。同时,作为全国制造业核心区,长三角的汽车、新能源、3C电子等行业对机器人需求持续爆发。这种产业集群优势加制造业升级催生的旺盛需求,让河海大学机器人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可以拥抱更个广阔的就业前景和优质的就业平台。
从就业市场看,机器人专业毕业生可在工业自动化、智能医疗、智慧物流等领域从事技术研发、系统集成、运维管理等工作,平均薪资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工科专业,尤其是人工智能相关岗位的收入优势更为突出。例如,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工程师、服务机器人算法工程师等岗位的年薪普遍在20—30 万元之间。
而结合近三年河海大学机器人工程专业就业情况来看,毕业生主要就业单位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兴通讯、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珠海格力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理想汽车有限公司等行业领军企业和世界500强;选择深造升学的毕业生也主要前往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东京早稻田大学等国际顶尖院校,足以证明该专业过硬的人才培养质量。
河海大学的探索揭示了一个深层逻辑:在产业变革时代,高校的核心竞争力不仅在于守护传统优势学科的护城河,更在于以战略眼光开辟新赛道。这所曾以 "水利黄埔" 闻名的高校,正以机器人专业为支点,撬动着从行业特色院校向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转型。对于考生而言,选择河海机器人工程专业,不仅是获得一份起薪优厚的工作,更是参与推动国家产业升级、抢占全球科技竞争制高点的重要途径。
关注“报考早知道”,获取更多关于大学的原创解读!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