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凌晨,科隆游戏展开幕之夜上,游戏科学继《黑神话:悟空》之后,正式公布了新作《黑神话:钟馗》。截至当日下午,该先导预告在国内视频平台已突破765万次播放,评论超5万,话题迅速登顶热搜。
>>钟馗的形象缘起唐代,魂系陕西
“钟馗”这个名字可谓家喻户晓,形象频繁出现在年画、戏曲和民间传说之中——豹头环眼,铁面虬髯,执剑捉鬼,正气凛然。但真正了解其身世源流的人,却并不多。有人说,他是唐代应试落第、愤而自杀的才子;也有人认为,他根本不曾真实存在,只是一个被世代讲述的虚构人物。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陕西哲学与传统文化创新研究会会长、研究员王晓勇在接受华商报大风新闻专访时表示,目前流传最广的钟馗形象,主要出自清代康熙年间刘璋的《斩鬼传》。书中将他设定为因相貌丑陋而遭拒、自杀而亡的唐朝进士,死后成为阴间判官,专司捉鬼。而钟馗其形象虽遍布全国,但其魂,却始终系在长安。
王晓勇介绍,西安,作为唐代的国都,不仅是钟馗传说萌芽的文化土壤,更是其信仰形象成形的起点。据宋代沈括《补笔谈》所载,钟馗跃入国家正统叙事,正源于唐玄宗李隆基的一个梦:梦中他遭遇小鬼扰殿,而后被一位自称“武举不捷之士”名钟馗者所救——这个戏剧性的场景,就发生在长安的宫殿之内。玄宗梦醒病愈后,诏画圣吴道子按梦中所见绘出第一张《钟馗捉鬼图》,并“批告天下”,令天下人于岁末张贴,驱邪纳福。这道来自长安宫廷的敕令,可视为钟馗信仰走向全民化的原点。
>>传说钟馗祖籍,西安周至县存有钟馗故里庙
王晓勇介绍,从历史地理上看,许多早期文献将钟馗认定为“终南进士”。终南山,这座位于长安以南、被赋予无数仙侠传说与隐逸文化的山脉,如同一道天然的屏障与精神象征,守卫着帝都,也滋养着神话。时至今日,西安及周边地区仍保留着中国最为浓厚的钟馗文化印记。在西安市周至县(古称“盩厔”),钟馗信仰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传说钟馗的祖籍为周至终南镇,又传说其出生地为陕西户县甘河(现西安鄠邑区)。每年春节或端午,当地仍会举办挂钟馗像、跳钟馗舞的民俗活动,其形象深入肌理,已成为地方文化身份的一部分。
因此,钟馗与西安的渊源,远非简单的“发生地”关系。这座城市见证了他从一段宫廷轶闻,演变为一位全民信仰的神祇,再沉淀为一项延续千年的民俗符号。他是长安盛唐记忆的一个奇幻侧写,是古都鬼神文化中最为刚正不阿的“公务员”。
西安周至上清太平宫钟馗故里庙
>>钟馗亦或是器物的拟人化和神话
但宋代也有学者指出,钟馗或并无其人。王晓勇介绍,宋代的沈括在《补笔谈》中,列举多个前朝以“钟馗”(或写作“钟葵”)为名的人物,指出其名源远流长,并推测“钟馗”实为“终葵”的谐音演变——原为古时一种形如椎的器物,用以驱邪。齐地人称“椎”为“终葵”,而“钟馗”正是这一器物逐渐神格化、人格化的结果。
另外,据唐代卢肇《逸史》及后来多种笔记所述:开元年间,玄宗病中梦见一小鬼偷走杨贵妃香囊和自己的玉笛,另一大鬼捉住小鬼,挖其目、掰而食之。大鬼自称“钟馗”,是武举不捷之士,立誓为帝王清除邪祟。梦醒后玄宗病愈,遂命吴道子绘其像,“批告天下,于岁暮图钟馗像,以祛邪魅”。
自此,钟馗捉鬼的形象通过绘画、戏剧和小说广泛传播,成为中国民俗中驱邪纳福的符号性人物。
王晓勇说,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新唐书》《旧唐书》等正史,还是较为可靠的唐代文献,均无“钟馗其人”的确切记载。他更像是一个凝聚了民间恐惧与期望的复合形象——从器物之名,到人格神,再成为跨越阴阳两界的正义判官。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曾点评《钟馗斩鬼传》《平妖传》等作品,进一步推动这一形象在文学世界的扎根。
>>“黑神话”系列再度选中钟馗,不是偶然
对于黑神话系列在国内外掀起的热潮,王晓勇点评称,比起孙悟空的反叛与自由,钟馗更代表秩序、正义与人间善恶的裁决——一个更具暗黑气质和哲学张力的“神”。他有悲剧性的前世,有威严的现世,更有穿梭人鬼两界的权力。在游戏这样一个互动媒介中,这样的角色无疑具备极强的叙事潜力。
《黑神话:钟馗》先导片中钟馗形象
王晓勇表示,从“终葵”到“钟馗”,从驱邪法器到捉鬼之神,钟馗走过的是一条漫长而曲折的成神之路。而今天,他正推开虚拟世界的大门,准备以新的方式,继续讲述那些关于善与恶、正与邪、人与鬼的故事。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王煜鑫 编辑 李婧
(如有爆料,请拨打华商报新闻热线 029-8888 0000)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