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持续三个月的贸易战中,美国不仅未能迫使主要经济体屈服,反而在中国强硬反制下被迫撤销部分关税措施。
这种战略退让直接鼓舞了各国抵抗意志,迫使特朗普政府不得不调整策略,在延长谈判期限的同时,将矛头转向更易操控的对象。
环球网消息,白宫宣布将"对等关税"暂缓期延长至8月1日的同时,对14国亮出爪牙,特朗普在公开致日韩在的信件中,正式通告将从8月1日起对两国加征25%关税。
这封措辞强硬的信函中充斥着典型的特朗普式话术:一面声称25%税率已是"格外开恩",远不能弥补美日韩贸易逆差;一面威胁若日韩对等报复,美国将在现有基础上再度加码。
这份"制裁名单"还囊括南非、泰国、印尼等12个制造业出口导向型经济体,拟征关税幅度最高达40%,这些国家共同特点是严重依赖对美出口。
对于特朗普发来的信件威胁,石破茂在8日的声明中既表达"遗憾",又刻意淡化事态,强调特朗普提出的税率较此前传闻的30%-35%更为温和,实质是"维持现状的延期措施"。
日本现在其实很难做,既要维护自己的利益不愿轻易让步,又不敢真的激怒美国。所以只能一边说软话,一边拖延时间反复和美国谈判,而韩国至今未作出正式回应,韩媒表示李在明正在召开对美关税的紧急对策会。
特朗普的这份名单里日韩打头可以理解,毕竟这两国在一众“小弟”中,算是“听话”的,特朗普又是一个爱捏软柿子的人,但奇怪的是为什么没有欧盟呢?
笔者看来原因有二:其一,欧洲早已表态了,美欧或短期内就要达成协议。
冯德莱恩日前表示,已准备好与美国达成原则性协议,她强调若谈判破裂将坚决反制。这后半句完全可以不看,欧洲喊了这么久的反制,也没看到影子,所以,从冯德莱恩的话里可以看出来,欧盟已经跟美国谈差不多了,而日韩却仍在僵持之中,所以特朗普选择绕开欧盟。
其二,欧盟意图拿中国换美国关税减免的算盘可能得逞了。就在美欧密谈期间,欧盟突然以"对等原则"为由,限制中企竞标500万欧元以上的医疗器械项目。
同时欧盟还单方面取消原定7月下旬的中欧经贸高层对话,而法国政要的言论直接暴露了欧洲的转向。财长隆巴尔在论坛上公开鼓吹:"必须继续修改规则,加强贸易壁垒。"工业部长费拉奇则危言耸听地声称,中国"产能过剩"正对欧洲构成威胁。
从种种迹象可见欧洲已经做出了选择,他们甚至认为不需要跟中国再谈谈。
但中国也不是吃素的,既然好话不愿意听,那就上上手段。中方接连对欧发出3道制裁令。
其一为对欧盟进口白兰地加征反倾销税,此举精准打击法国要害,该国包揽欧盟对华白兰地出口总量的99%。
其二是延续对欧盟不锈钢钢坯的反倾销措施,其三则是针锋相对地限制欧盟医疗器械采购。当然中方也留有余地,只要符合条件的企业仍可申请关税豁免。
面对中方反击,法国财长竟倒打一耙,控诉被中美俄三国同时欺负,把欧洲形容成贸易战受害者。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首先,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在先,限制医疗器械招标在后,中方不过是正常的对等反制,怎么就成了“欺负人”?
其次,美国《通胀削减法案》对欧洲企业的歧视性政策才是真正威胁,但欧洲对此始终避重就轻。法国这种"不敢反抗美国,却对中国重拳出击"的双标做派,不过就是懦夫行为。
最后,若非欧盟持续在乌克兰问题上拱火,俄欧经贸关系也不会恶化至今日地步。
王毅外长近期在欧洲强调的"中国不是美国",恰恰点破了问题的本质,欧盟将美国强加的地缘政治逻辑错误套用于中欧关系,最终自食其果。
当前局势揭示出两条铁律:其一,单边主义终将反噬自身。特朗普的关税武器在中国这里碰壁后,转向弱小经济体收割短期利益,这种饮鸩止渴的做法只会加速美元体系解体。
其二,经济胁迫注定失败。欧盟幻想通过对华示强来缓解美国压力,结果遭到三重反制。
回头来看,当14个国家收到特朗普的关税恐吓信时,欧盟委员会正忙着为美国火中取栗。但"狡兔死,走狗烹"。
待美国收拾完日韩等"软柿子"后,欧盟真能独善其身吗?法国政客的眼泪,恐怕流得还是太早了。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