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剧《青春期》还有另有一译名:《混沌少年时》,这几天,我每晚看一集。
看了三集了,还剩最后一集。
坊间誉其为大师作品稍有点夸张,还不至于,但也颇见编导功力,剧情的仿真性还真是几乎达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
太逼真了,包括那个13岁的少年,没有任何一丁点表情细节乃是"穿帮"的,就连人物的情绪起落亦也是连贯、流畅而真切的。
这是怎么做到的?每一集的拍摄均为一镜到底,亦即从头至尾无剪切点。一旦开机,一集一小时左右若不"一镜到底"绝不关机。可想而知演员的表演难度了,既要对总在身边转悠还不时贴上来凑近拍的摄影镜头毫不在意,而且台词亦自始至终绝不能出现一丁点差池(否则整个"一镜"全功尽弃);再有,少年这个人物在剧中的台词均携带相对复杂多变的心理动作,在第三集,还骤然出现了几次情绪崩溃式的大起大落。这类表演,即使是有表演经验的职业演员分镜拍摄,他若不重复演上个十镜八镜基本没戏,况且是一13岁的少年——他的每个细致入微的表情状态都尽然精准到位了。
这可比当年特吕弗的成名作《四百击》之少年主演的表演难度高多了,那个角色,不过只是主打一个懵懂、冷漠和麻木,而《青春期》里这个角儿则不仅于此,他还将震惊、惶惑、张惶、诡辩、顽皮、狡黠、愤怒,乃至情绪的爆发与崩溃表达得淋漓尽致。
《青春期》最后一集看完了,多少有点意外。这一集,从头至尾没出现剧集真正意义上的"故事之核"—— 13岁的少年,只出现了他的声音。声音里的他,在电话中向父亲坦承他予改口了,在庭审那天,他说他要认罪----此前他始终抗拒认罪,坚称没有杀人。
而这一天,恰是父亲的生日。
父亲扮演者亦也是剧集的编剧,作为剧中一角儿,他还是基本称职的,质朴而无表演痕迹。问题是,为什么这一集竟蓦然间转换了剧情之核的"情境",而将镜头一镜到底地对准了犯罪少年的一家人,而剧中真正的引人瞩目的主角----那个13岁少年则成了一名"缺席者"。如此一来,剧集设置的情境与潜在的主题指向遂显偏离与飘忽了,我颇感讷闷:这种从先在之情境中莫名跳脱出的剧情设置有此存在的必要吗?
倘若此剧的编导具备点儿深邃的思考能力,且真想探讨一个13岁的少年为何仅仅因受辱于一个女生在社交网络对他的人格嘲讽——斥之为丑,所以不能吸引女生,而少年或许出于扭曲的自尊,愤然杀死了这个女生——但请注意,在此并非激情杀人,更像是一次经过深思熟虑后的蓄意谋杀——- 一个仅仅13岁未成年之少年,如此冷静、冷漠,冷血,乃至残酷地在大马路上拦截住羞辱过他的女孩,连砍致命之数刀,显然,这已然不能仅仅视之为简简单单的"突发事件"了,而是少年之内心必存严重心理问题。更何况,他被警方带入"教育训练所"后,始终表现得镇静自若,丝毫没有悔过之意,亦不惊恐慌张。这一切心理现象无不指向了他的家庭环境与教育。
我想,假如能将少年的这种耸人听闻的冷血犯罪与其成长环境联系起来辨识与剖析,无疑的,将会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大师作品,因为深刻。
可是没有。这一集一小时"一镜到底"地基本在"秀"编剧兼演员的角色扮演。顺带说一句,在家关键一镜的表演上他却失分了。亦即在无人时,作为"父亲"的他呆在儿子空荡荡的房间痛不欲生,几近崩溃——他没演出这种压抑以久终于暴发的痛苦,而这一切,均以镜头掩饰与取巧的方式瞒天过海,但情绪信息还是传递给了观者,这就属于电影技巧了。
还是那个问题,儿子犯罪,全家为之伤心欲绝需要用一集的时间去大肆渲染吗?这不过是常情和常识,而常识与常情却以如此煞费苦心的篇幅大张旗鼓的"一镜到底",这有意思吗?
我说过了,有意思的是通过(除犯罪少年外)这一家三口——父母和少年的姐姐之丝丝缕缕貌似不经意的生活细节,而让观者从中突然省悟并意识到了那个13岁少年为什么竟会如此清醒、冷静、蓄谋已久的冷酷杀人,杀人后,在铁证如山下,为什么还能毫无悔意地继续扮演无辜者。
可以说,编导糟蹋了一个可以深度挖掘人性与探索社会问题的好故事,好题材,结果呢,整个剧只是在由着他们狠狠地耍了一把"技术"——摄影上的一镜到底,与编剧的自我"献身"出镜,他们从一开始就没有想清楚藉由这个在英国发生的真实案件要发掘和表达的主题究竟是什么,这才是此剧问题的症结所在!
倘若要说这四集剧有什么亮点?那么稍具亮点的乃是一镜到底的第三集——心理辅导员与犯罪少年的长篇聊天与话语冲突。
2025年5月9-10日晚,于手记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