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网友发帖称,现在大环境真的太让人焦作了!

微信上差不多4000人,但今天整天一个咨询的当事人都没有,更不要说委托。在律所玩了一天的手机,这个月来委托的当事人也寥寥无几!可以我们是集团律师事务所啊!在本地口碑也挺好的,真不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态!

合伙人昨天就已经去总部开会去了,星期一回来又是“找茬大会”,现在最不想过的就是星期一了!

真的不知道多久就会失业,无法开源,就节流吧!以防哪天失业不至于睡大街!

  • 此帖一发,迅速引发网友围观和热议。

我们来看看网友们的评论和见解:

看对象是谁,是企业还是个人,企业一般是需要人脉资源的,如果是个人,律师要培养客户,比如涉及劳动关系的,现在太多的人连基本的法律都不知道,更别提利用法律保护自身权益了。不要等人家找上门,要逐渐去拓展培养客户,也要给他们普及相关的法律法规,这些都可以做。不是没有市场,而是自己愿不愿意沉下去而已。

有了ai,这行要困难了!

收费太贵了,要是便宜,肯定人山人海。

昨天一个亲戚找我,让我帮忙看他的自己写的诉状,我说我不专业,你应该请律师,他说律师开价5万,包赢,但负责不了执行。

忙的昏天暗地的律师,很难说能够赚到巨额财富,闲在了,说明巨额财富正在来的路上。

你在办公室玩一天手机,都没有去找个医院看看病人,发发名片。

  • 针对律师圈生存艰难问题,无独有偶,近日有北京律师网友发帖称,抱怨交会费。

这名律师表示,又到了给律协交会费的时候了,每人两千的会费,实话说这种模式为啥还能存在,这么多年真没觉得律协为律师提供过任何帮助,而律师却不得不向律协交会费。

本来现在律师的生存环境就很恶劣了,律协除了收钱,真的没有帮律师解救过任何问题。

关于律师的生存现状,近日有媒体专题报道,案源减少、市场低价竞争、职场晋升困难……律师这个行业“饱和”了吗?

报道称,2023年,司法部发布《2022年度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统计分析》。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全国共有执业律师65.16万多人,相较于我国14亿人的人口基数,初步计算,2022年我国每万人拥有律师的数量约为4.6人左右。同比分析,2022年全国执业律师人数比上一年度新增7.68万,涨幅超13%。按此增速,2023年有望达到70万人左右。

近年来,每年两位数的增幅带来的结构性“饱和”可能是当下行业内的共识。结构性“饱和”背后,律师执业压力不断增大,尤其是金字塔基的一些中青年律师、跨行业进入律师队伍的执业者。曾任贵州省律协副会长的某律所主任表示,初步估算可能有50%的律师生活在温饱线上,过去代理费用超过万元的案子,现在已经降低到1000元至2000元的水平
压力传导扩散又进一步引发业内一些不良苗头。云南云都律师事务所主任尚显达说,比如低价竞争,这两年很多律师不按规定低价收取费用,又因为低价不规范代理案件,造成不良社会影响。比如,公众对律师团队的评价恶化、公信力下降。“有的律师卷宗都没看过,就当庭瞎掰乱说,一问三不知就当代理人。”尚显达说

对于当前律师圈的现状,有网友现身说法,请过一次律师,还是大所的有经验的律师但整个过程和结果都不满意。过程中律师很忙,很少主动沟通,而且很多时候感觉就是走过场,根本不想办法打赢,和电视上据理力争的律师形象大相径庭。很多有利方案都是自己在网上搜索的,然后再提供给她。

开庭时话也不多,没有任何维护当事人的语言,只是陪着当事人走了一个过场,然后就想着办法让当事人接受调停,提出各种对自己不利的理由,但是对被告不利的一点也没有向法官讲。所以总结了一个经验,在中国打官司,证据很充分不用请律师,证据不充分也不用请,因为请了也没用,他们也不会帮你搞证据。

从这名网友的评论和感受来看,显然很多人当前律师的信任是比较低的。一方面律师的专业水平良莠不齐,投入度不够,也或许与回报有关。这就容易产生恶性循环,大家都不愿意打官司,案源会逐渐被压缩。

此外,大的经济环境下,很多企业开源节流,降本增效,对于法律服务的费用也会被缩减。

总之,当前律师的生存环境与其他行业相似,内卷非常严重。而且如今AI发展迅猛,普通的法律法规知识,不需要律师科普。律师要想走出重围,必须走专业化,并在细分赛道深耕细作。可以说,低端的律师很难有生存空间。

对此,你怎么看呢?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