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北宋皇帝中最没有存在感的皇帝,

三十多年的储君,

却只做了四年的皇帝,

这四年,其中一半时间在生病,

另一半时间在给亲爹争名分,

有点可惜,也有点庆幸,

可惜的是天不假年,他也许会有一番作为,

庆幸的是,他把皇位传给了宋神宗,开启了北宋最热血的时代。

——关注信陵公子,走进两宋三百年风云

可惜的是,他只做了四年的皇帝,庆幸的也是,他只做了四年的皇帝

(二十二)宋英宗赵曙的最后岁月

没有西夏、辽国的外患,北宋朝堂上的濮议之争愈演愈烈,成为最重要的大事。

吕晦、范纯仁、吕大防三位御史最是无畏,向宋英宗提出不能与提此邪议的韩琦、欧阳修等宰执政同立于朝堂之上。

对于宋英宗来说,这并不算是个难题,因为韩琦、欧阳修本来就是站在他这一边的,所谓邪议代表的其实就是他本人的意愿。

1066年9月,宋英宗赵曙将吕诲等三名御史贬出京师,并下诏禁止再次讨论濮议事件。

同时为了安抚群臣,对反对派主要人物王珪、司马光等许以高官厚禄,软硬兼施之下,这件争论了一年半的无聊事件暂时被压制下来。

但禁民之口,甚于防川,不能公开议论,但并不代表不能私下里有意见。

一派人认为宋英宗不分情理,既然正儿八经的过继给宋仁宗,就要做好宋仁宗的儿子,而不是还要给亲爹争什么名分。

但另一派认为,宋英宗身居高位,却能不忘亲爹,费尽千方百计为死去的亲爹争个名分,这就是孝道的体现,宋英宗不愧是孝顺儿子的代表。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事情千百年来也未有定论。

可赵曙并没有来得及给死去的亲生父母正式上尊号,在强制压下濮议之争不久,治平三年(1066年)十一月初八,赵曙就再次生病,这次病得比较严重,史称风疾,就是半身不遂的意思。

调理了一个月,赵曙的病情不仅仅没有减轻,反而越来越严重,连说话都开始困难了。

宰相韩琦一看这情况不太好,就建议赵曙早立太子以防不测,赵曙刚开始不答应,觉得我刚三十几岁身体应该还能扛得住。

但后来见好转无望,又加上宰执等大臣连篇累牍的请求,就不得不考虑立太子这个事情。


可惜的是,他只做了四年的皇帝,庆幸的也是,他只做了四年的皇帝

(二十三)西北望、射天狼

立谁为太子呢?其实可选项并不多。

赵曙的后宫并不复杂,与生死三皇后的宋仁宗相比,他只有一个皇后高滔滔。

两人是青梅竹马,在赵曙备胎皇太子的时候,也可以算是患难夫妻,感情肯定是有的,但专宠妒忌也是有的。

在赵曙最终登基为皇帝后,曹太后曾提出来给宋英宗册封几个贵妃多生出几个子嗣,身为侄女加儿媳妇的高滔滔很不愿意。

后来在赵曙病重的时候,才勉强同意册立了两个贵妃,但都没有留下子嗣。

所以赵曙只有四个儿子,且都是皇后高滔滔生的,长子就是赵顼,在朝臣提议册立太子的时候,刚好18岁。

1048年5月,赵顼在濮安懿王宫出生,赵顼小的时候就相貌不凡,举止皆与常人不一,很稳重聪明,而且天性好学,每次请教学问都一直到日落而忘记了进膳。

赵顼每次正衣冠与行礼都非常注意,即使是最炎热的时节,也不让佣人给他打扇,老师进入学堂时候,赵顼率弟弟赵颢向他参拜,非常恭敬懂礼貌,完全没有纨绔子弟、通天二代的样子。

在老师的教导下,赵顼年幼时,便“知祖宗志吞幽,蓟、灵武,而数败兵”,立志“雪数世之耻” ,到十多岁时,就“慨然兴大有为之志,思欲问西北二境罪” 。

千古文人侠客梦,写下西北望、射天狼等热血澎湃的诗句的都是文人,赵顼的老师也不例外,把热血复兴的种子埋在了少年赵顼的心里。

在诸子百家之中,赵顼尤其喜欢法家的韩非子,对法家“富国强兵”之术颇感兴趣,法家学说中改革进取的精神与“法”、“术”、“势”相结合的加强君主专制的思想,对赵顼的一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和老师的论道中,宋神宗常常提起一些古代锐意变法的法家人物,“若古之立功名者,管仲之于齐,商鞅之于秦,吴起之于楚,皆使政令必行”。

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这是一个有着远大理想的青年。

更重要的是,其老师非常欣赏王安石,经常向赵顼称赞王安石是一位治国安邦的王佐之才,还特意将王安石的成名篇《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给赵顼读。

赵顼读完之后,爱不释手,亲自抄写了几遍,对文章中的理财治国思想非常赞赏,王安石这个名字也深深的记在了心中。

可惜的是,他只做了四年的皇帝,庆幸的也是,他只做了四年的皇帝

(二十四)皇太子赵顼

1063年,十五岁的赵顼与其父赵曙一起入居庆宁宫,当时他曾经梦到赤脚大仙捧着他登天。

当然,这只是传说,但以我们的后人视角来看,这都应验了。

也是这一年农历三月,在位四十二年的宋仁宗逝世,赵曙即位,授长子赵顼为安州观察使,封光国公,后来又加封其为忠武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淮阳郡王,在东宫读书。

四年后,1966年12月,病重之下的赵曙最终同意宰相韩琦的建议,同意立长子赵顼为皇太子。

赵曙这个时候已经不能说话,在韩琦等人的坚持下,用颤抖的手写下了诏书。

1067年1月25日,东京汴梁天大雾,对面的行人都看不到,这一天,赵曙驾崩于福宁殿,享年36岁。

这是一位存在感极低的皇帝,他在位的一半时间在生病,一半时间在为父亲争名分,他也想有一番作为,但上天给他的时间太短了。

假设一下,如果宋英宗像宋仁宗一样超长待机,濮议事件在他漫长的人生中,或许会变成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他也许会有一番作为。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更尴尬的是他执著的濮议之争,他的儿子赵顼并不是很感兴趣。

继位的赵顼觉得濮议之争很是无聊,要做的事情很多,改革、强兵、威加海内、开疆拓土做好了比单纯争论名分有意义的多。

这些事情做好了,名分还有什么重要的呢?

所以,对于宋英宗,可惜的是,他只做了四年皇帝,庆幸的也是,他只做了四年皇帝。

下面,属于赵顼的时代开始。

治平四年(1067年)正月,宋宋英宗驾崩,太子赵顼继位,次年改元熙宁,宣告大赦天下,是为宋神宗。

这是北宋难得的热血时代,也是最有希望的时代、、、、、、

(未完待续,敬请关注)

可惜的是,他只做了四年的皇帝,庆幸的也是,他只做了四年的皇帝

备注:最近以两宋十八帝历史文章为主,顺便写写北辽西夏等周边国家,喜欢的朋友可以多多点赞转发分享,您的支持,是信陵公子持续更新的最大动力。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