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这么多年,没少听大家惊叹“真没想到他能升职”“他看着老实,做事儿竟然这么狠”。
他们口中的没想到,其实是上位者的一个规律。
不信你想想,是不是越大的领导看起来越和善?越高的官看起来越像老实人?
社交环境的复杂性就已经注定,能走到最后的,不是那些看起来锱铢必较,得理不饶人的人,而是那些性情温顺,从不显山露水的“普通人”。
以下几种认知,是他们行走江湖的“保护伞”:
对事:一直对的人,不会一直赢
《道德经》中,老子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就是说,道的运动规律是“反向转化”,事物发展总向其对立面转化。
知乎一个问题:那些总是较真的人,最后赢了吗?
有人回复说:她必然是输的。因为在计较的过程中,就已经耗费了能量、损害了形象,甚至给自己树立了敌人。
你跟疯子对骂一小时,旁观者只会觉得有两个疯子。
周瑜曾经也是苏轼笔下“雄姿英发,羽扇纶巾,樯橹灰飞烟灭”的英雄形象,末了却因斗不过诸葛亮,留下一句“既生瑜何生亮”,含恨而终。
导致后人渐渐遗忘了他年轻时的英雄气概,却扣上了“心胸狭隘”的标签。
单位里,那些脾气看似很好,不纠结不计较的人,并不是老实沉默,而是境界更高了。
所谓“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善于作战的人,能掌控敌人,而非被敌人掌控。
凡事一念成魔,一念成佛。高手的心法在于,只与圣贤论高低,不与小人论短长。
放过小人,成全小人。然后自己加劲奔跑,离开他们的圈子。
等站在更高的位置再看他们,眼里只有云淡风轻。
对己:尽我所能,敬我所不能
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在单位,想走到最后,便不能因为路上的风景千变万化而先逼疯自己。因上努力,果上随缘,才有望成为最后的赢家。
之前单位的老领导,在退休前讲过一个故事:
他在做中层干部时,有一个能力相当的竞争者叫老张。为了胜过他,老张没日没夜地研究技术,加班加点完成项目。
但没过多久,老张就积劳成疾,进了医院。这一住院,就是半年光景。等他再回到公司,我的领导已经升了职。
领导说:“老张太过短视,为一时之利榨干自己,忽视了天道守恒,能力有限的道理。拼技术他其实早就赢了,不过我胜在了心态,胜在了顺天。”
尽我所能,敬我所不能,皆是一种能力。
就像苏炳添,明知自己跑不过博尔特,还是要努力拼一拼,跑出9秒83,刷新了亚洲纪录。
周国平说:“人的一生,有三次成长。
第一次是发现自己不是世界中心的时候;第二次是发现再怎么努力,有些事还是无能为力的时候;第三次是明知道有些事可能会无能为力,还是尽力争取的时候。”
积累了这三次成长的经验,做事会更加松弛,能拥有平常心的坦然,便更容易在竞争中不战而胜之。
对人:未知全貌,不予置评
孔子在世时,曾留下一条四绝名言: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其中第一绝“毋意”,便是说:人在为人处世时,不要以主管臆断随意评价他人,不要执着地认为自己的想法正确,而别人的就一定不对。
春秋时,孔子有两个学生,一个是子羽,一个是宰予。
因子羽体态样貌丑陋,孔子认为他资质低下,很难成才。子羽只好退学,回家自己钻研学问。
而宰予因为长得仪表堂堂,又颇为能说会道,孔子便对其青睐有加,以为他一定能大有作为。
然而事情发生了逆转,子羽离开孔子后,更加勤奋努力,很快成了著名的学者。
而且因为行事磊落,闻名于诸侯,吸引了很多学者慕名求学。
相反,宰予却十分懒惰,白天不读书研习,只会躺着睡觉,故圣人以其“朽木不可雕也”。
对此,孔子感叹:“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很多时候,眼见也不一定为实,或许只是冰山一角。
就像我们前面说的,看着普通老实的人,以后或许大有可为;句句重感情的同事,也可能在背后给你致命一击。
轻易给别人打了标签,就像给自己戴上了有色眼镜。
很可能错失掉一个好的搭档、一个有潜力的员工、一个值得追随的上司,或者误会偏见了别人,埋下本不会有的劲敌。
未知全貌,不予置评,是尊重别人,也是保护自己。
写在最后:
单位里潜藏的“大佬”,未必是能力出众的C位王者,但行为举止之间一定有足够的深沉。
学会辨识,向其靠拢;朝他努力,默默成长。
当你的认知达到一定高度,便也不再容易因为外物而迷失,而是专精于自我提升,成为顶峰之上的不可思议。
华智堂研究院领军职场研究,专业咨询顾问。期待您的关注、评论、转发和赞赏,感谢宝贵支持!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