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评未成年人手办涉黄






任何以“二次元”“亚文化”等为名突破道德底线,向未成年人“打擦边球”的行为,都将面临法律制裁。


近日,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法院对一起涉黄手办案件作出判决,12名被告人因制作、贩卖淫秽物品牟利罪被判处有期徒刑至缓刑不等。他们制作的“美少女”手办产品,以未成年人为目标、以“软色情”为卖点,充斥着“可脱卸内衣”“胸部关键部位色素沉淀”等色情符号,被形象地称为“妈见打”。这样的手办“毒性”强烈,岂止是妈见打?简直是人见人打!

“妈见打”的绰号本身暴露了其“见不得光”的本质。犯罪团伙精心策划了“性暗示陷阱”,并在销售时标注“适用年龄7-14岁”“可保密发货”,甚至以“爆甲”(瞬间全裸)为卖点。这种以“擦边球”形式迎合青春期性好奇的行为,显然是对未成年人心理的精准算计。

不仅是“妈见打”产品,之前曾经曝光过的“福利姬”“举牌”等,都将软色情的触手伸向了未成年人,这些不良产品是对青少年健康心理的腐蚀。长期接触此类产品或服务,会对未成年人造成不可逆的身心伤害,其社会危害性不容忽视。

该案或为首例涉黄手办被认定为淫秽物品的刑事案件,判决传递出明确信号:任何以“二次元”“亚文化”等为名突破道德底线,向未成年人“打擦边球”的行为,都将面临法律制裁。

二次元文化不应成为,也从来不是法外之地,任何产品创新都必须以保护未成年人权益为前提。对12名被告人的分层追责,既体现对主犯的严惩,也警示这条灰色产业链上的每一个参与者,司法机关正以“全链条打击”铲除隐性色情犯罪土壤,遏制类似不良低俗产品对未成年人群体的持续渗透。

当司法利剑斩断灰色产业链时,还需要多方力量共同发力。学校周边的隐蔽商铺、电商平台的算法推荐、家庭性教育的缺失,未成年人购买相关产品因“好奇”或“跟风”而得不到周边人及时引导,共同构成了未成年涉黄产业的存在条件。

因此,我们需构建“法律-市场-教育”三位一体的治理体系,学校与家庭需共同加强性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市场应该架起"科技防火墙",用算法反制算法,构建未成年人消费的诺曼底防线。

真正的产品创新应当传递真善美,而非利用未成年人的认知弱点谋取不正当利益。无论是“妈见打”,还是“福利姬”或者“举牌”,这些隐匿的色情暗流,这些伸向未成人的黑手,必须得到整治。这个星期,母亲节就要到了,远离这样的涉黄手办,并铲除它们生存的土壤,才是妈妈们最想要的节日礼物。

津云评论员|仁言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