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做科普,竟让医院被罚了30万!这可不是开玩笑的。
国家已经开始大力整治,这些“网红医生”的常见副业,现在正被严查!
国家卫生健康委已经明确表态了,要和相关部门一起,下大力气管管网上那些乱七八糟的健康科普。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胡强强指出,有些“网红医生”把科普当成了赚钱的工具!他们用自己的专业身份给乱七八糟的东西站台,打着科普的旗号给自己的诊所拉生意。
更过分的是什么?
他们在线上搞咨询,然后把人引到线下去看病,甚至还搞直播带货,开高价药……这些行为都严重违反了规定。
生命可不是闹着玩的,医疗安全是绝对不能触碰的底线。
南京就有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一家三甲医院的网红医生,因为他运营的短视频账号出了问题,导致他所在的医院被罚了整整30万块钱!还收到了一个警告处分。
这个账号是医生个人在2020年8月创建的,到现在也运营了差不多3年,发了723条视频,看起来就是个普普通通的医生科普号。
问题就出在这些视频的内容里。
监管部门一查,发现里面有2条视频带着预约推广,还有8条视频里出现了患者的样子!还有3条视频有医生的形象,3条视频在宣传一种叫“肉毒素”的治疗效果。
这事还没完!
这家医院皮肤科自己运营的一个微信公众号,也一起被罚了。
就因为公众号里发的两篇文章,一篇叫《水光注射--给你一个素颜的理由》,另一篇是《从钟薛高来谈谈水光针,是否添加成分越多越好》。
这些文章都在宣传氨甲环酸和注射A型肉毒毒素的治疗效果,文章结尾还大大方方地附上了医院的地址和咨询电话——这下可好,直接被认定是违规的医疗广告了。
最让人想不通的是什么呢?
这些视频,都是开账号的医生自己制作和发布的,科室里其他的医生护士也就是帮着拍了拍。
被罚的账号根本没有和第三方合作,也没有广告商,一分钱广告费都没拿!
可就算这样,也改变不了它们违规的事实。
现在,不光是国家层面在行动,很多地方也开始收紧政策了。
今年3月,上海在全国第一个推出了《互联网健康科普禁止性行为清单》,用9条禁令给医疗科普内容划了红线,立下了规矩。
这里面明确说了,禁止给出有误导性的诊疗建议,也禁止夸大宣传治疗效果。
紧接着,黑龙江和四川也跟上了。
4月到5月,这两个省份也发布了类似的文件。
黑龙江的叫《健康科普知识发布与传播“十不许”》,里面不让医生和那些乱七八糟的营销团队合作,也不许利用自己在医疗委员会的职务身份去“擦边”蹭流量。
四川省的《互联网健康科普负面行为清单》也用“十不准”,给医护人员的科普行为划清了界限。
四川的规定里,特别强调了一点——要把职务行为和个人行为分开!
如果你想用自己的医生身份去开个自媒体账号发科普,必须先跟自己所在的单位报告,还要拿到批准才行。没经过批准就擅自开号,那是不允许的。
当然了,国家出手整治这些乱象,是为了让网络上的健康科普环境变得更好,绝对不是要反对专业的医务人员去做科普。
恰恰相反,国家还在鼓励和支持呢。
2023年9月,国家卫健委联合九个部门发布了一个《关于建立健全全媒体健康科普知识发布和传播机制的指导意见》。
这个《意见》里就提到了,要“支持并鼓励医疗卫生行业与相关从业人员创作和发布更多更优质的健康科普作品”,还要“将健康科普纳入医务人员职责”。
说白了,就是希望医生们能通过各种平台,去传播那些权威、靠谱的知识。
到了第二年6月,又发布了《全民健康素养提升三年行动方案》。
这个方案更是给科普内容指明了方向。
方案里鼓励医疗卫生人员,多为一些重点人群去做科普,比如小宝宝、青少年、老年人、孕妇还有上班族等等。
国家还鼓励医生们创新科普的方式,别老是干巴巴地说教。可以用漫画、短视频,甚至是做一些文创产品,用各种各样好玩的形式来做健康科普。
随着各地把健康科普工作和医生的日常考核、评优、职称晋升挂上了钩,医生们做科普的热情确实高了很多。
但是……问题也跟着来了。
大量的医生做科普,只是为了评职称,功利心太强,导致网上出现了一大堆质量很差的科普内容。这些内容数量又多又乱,不仅很难分辨好坏,还影响了那些真正优质内容的传播。
上海、四川、黑龙江出的那些“负面清单”,就像是给科普质量安上了一道防护网,防止那些假的、违规的信息到处乱传。
有些“网红医生”还会编造病例、杜撰故事来骗人,误导大家,最后的目的就是为了捞钱。
这些行为,都是国家现在严厉打击的对象。
写到最后
当医生拿起手机开始做科普,那这到底是单纯的知识分享,还是一种带货的生意?这条线,到底应该画在哪里呢?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