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地震为何死伤人数相对较高

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09月30日21时59分在菲律宾群岛地区(北纬11.20度,东经124.10度)发生6.9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菲律宾国家减灾委称,截至今天(10月1日)早上,地震已经导致26人死亡,147人受伤,2个市镇已宣布进入灾难状态。另据菲律宾媒体报道称,9月30日晚发生的宿务6.9级地震死亡人数上升至61人。

菲律宾地震为何死伤人数相对较高

图源中国地震台网

61人的死亡人数其实是比较高的,尤其是6.9级,其实不算是多么强的地震。这样的地震在日本其实每年都要发生好几次,但通常情况下,除非引起海啸,否则不会有这么多的伤亡。比如21年2月13日,在日本本州东岸近海(北纬37.70度,东经141.80度)发生7.1级地震,震源深度50千米。日本气象厅公布的数据则是震级7.3,震源深度55千米,但最终没有人员死亡,只有受轻伤的报告。

所以菲律宾为什么是这样的情况呢?

首先我们需要先注意一下这次地震的参数,尤其要注意一下震源深度。地震是地球板块碰撞的结果,发生在板块交界的地方。全世界最主要的三条地震带分别是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大致走向是沿着太平洋的边缘,日本菲律宾都在上面)、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从地中海经过西藏一直延伸到印度尼西亚)和海岭地震带(这条地震带附近没有多少居民点,主要是在海底山脉上发生),全都在板块的交界处。板块在运动过程中发生挤压或者断裂,就是地震。

既然如此断裂或者挤压的位置,除了有一个经纬度的地点,还会有一个深度,这就是震源深度。同样的震级,震源深度越浅,能够到达地表的能量就越多。菲律宾这次地震有一个相对很浅的震源深度,只有10公里。因此虽然释放的总的能量是差不多的,能够到达地面的能量却远远高于一般的六七级地震。

菲律宾地震为何死伤人数相对较高

图源央视新闻

在这里顺便要多说一下地震的震级。比如说4级地震和8级地震究竟释放的能量差多少?是高一倍吗?答曰不是。地震的震级是一个对数的单位,每高一级释放的能量实际上是要高出30倍的。7级地震释放的能量只有8级地震的1/30,因此可能地震的震级只高个一两级,但造成的损伤可能扩大十几倍。

当然还有一点,就是菲律宾的防震抗震意识。这一点做的最好的当然就是日本,日本的建筑物尤其是高层建筑都很强调抗震性能,交通工具等也都强调地震时的应急能力。比如日本的新干线列车专门在转向架上安装了L型槽钢,即使车轮脱轨,槽钢也能勾住轨道,把列车大体限制在轨道附近。同时,新干线有一整套完整的地震监测系统,接到警报后, 0.5秒内就可以给电网全部断电、列车全部紧急制动。新干线投入运营以来,经历过大大小小无数次的地震,但从来没有因此造成人员死亡——实际上新干线迄今为止唯一一次人身伤亡事故,是因为有乘客在车上自焚。

更值得一提的是地震预警系统。当然我们现在的技术恐怕只能提前几秒或者十几秒发出警报,但这些时间至少可以让人拿起枕头躲到桌子下面,或者让住在平房里面的人能够逃出室内。最早研发这样的系统的,当然还是日本,现在中国也可以通过手机等终端接收到地震预警信息,只是覆盖的面还没有日本那样广、提供消息的渠道还没有那样多而已。

菲律宾地震为何死伤人数相对较高

图源国家预警发布微博

同时还有针对地震的紧急撤离演习,这一点日本做的数不胜数,中国的很多大中小学也开始这样做,但是在企业里好像还没有怎么铺展开。

很遗憾的是,菲律宾这样的国家,因为经济问题没法做到以上三点。很多建筑物是没有抗震指标的,因此一遇到地震就会垮塌,同时也无法提供及时的预警,民众也往往处于茫然无措的状态。大体而言,地震都有一个特点:越是发生在经济比较好的相对发达国家,哪怕人口更密集,造成的损伤也越轻。

中国的地震其实相较而言是比较少的,像菲律宾、日本这样整个国家都在地震带上的国家,其实是应该在防震抗震上下一些功夫。当然,我们在相关技术上也应该继续研究,比如能否把地震预警的时间从几秒或者十几秒提升到几分钟。同时每个人的抗震意识也不应该松懈,之前我们给大家说过如何准备应急物资,这其实就是这样的意识的一部分。大家可以重新读一下那篇文章


作者:海北尬生,因其尝求学于北海之北,每不顾环境而放尬言,故起此名也。喜航天,爱读书,本学理工,爱好文学。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