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塘”筹粮

巴塘,是世界地理奇观“三江并流”的标志性 地带,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南面。从青藏高原呼啸而下 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到了这里,形成“三江并流” 态势;纵横南北的横断山脉,就像被撕开几个巨大裂 口,三条江沿各自峡谷,奔腾南下。从而使巴塘享有 了:“上有天堂,下有巴塘”之美誉。

方圆九百平方公 里,各种湖泊、海子众多,颜色形状各异,像一颗颗 蓝宝石散落在森林草地间;春夏两季各色花朵递次开 放,尤以高山杜鹃最为美丽。红军当年来到这里,正 是令人陶醉的季节。

但是,饥饿已使人们漠视了美景。 直到现在,我脑海里留下的,仅有当年的饥饿和牺牲 的战友。


“得荣”的空喇嘛寺

红二、六军团从中甸出发时,为减轻大军团给养 困难,即分途前进。

贺龙、任弼时等带领二军团为左 路,翻越几座雪山,走得荣、巴塘、白玉等;

肖克、 王震则带领六军团为右路,翻翁水、邯坡等大雪山, 走定乡、稻城、理化①、瞻化②等。共同目标向甘孜北 进,与红四方面军早日会师。

①理化,即现在的“理塘”。

②瞻化,即现在的“新龙”。

在连续的长途行军中,红军尽管省吃俭用,但在 中甸筹得那点儿粮食也很快吃光了。前面路程遥遥, 不是雪山,就是渺无人烟的山沟,根本无法找到粮食。 大家勒紧裤带,把希望寄托在地图上所指的“得荣” 县城。

然而,待我们真的走近这座县城时,看到东面是 索美河,西边是高耸入云的大山,中间一块小平地上, 有几间破旧的房子。

有人指着路旁那间快要倒塌的房 子说:“看呐!这就是县太爷住的房子……”

没有一个 人影,没有一缕炊烟,到哪里筹粮呢?我们大失所望。

临睡前,炊事员支起锅,把大家的空米袋子,对着铁 锅抖搂抖搂,我们喝了一碗清水“糊糊”,心里在想: 明天怎么办?

这时,上级来了指示:“明天去喇嘛寺筹粮”。

我心里又在想:喇嘛寺又在哪里呢?

第二天中午,侦察员用马驮来了一个喇嘛,关向 应政委和五师谭友林政委等一行人,就由这个喇嘛带 路,亲自前往喇嘛寺筹粮。

原来,部队驻扎在得荣县 西北方,而喇嘛寺坐落在西南方,是我们走错了路。 绕过一座山,终于看到一片金碧辉煌的喇嘛寺。大殿、 小殿、高塔、低房,足有几百间。可是,寺内空旷, 静无一人。喇嘛们听了反动宣传都跑了。

红军所需要 的大米、白面、青稞、糍粑,数量不多,样样都有。 但主人不在,又向谁征集呢?

后来,关政委把许多银 元和一封致谢信,交给向导喇嘛,并且再三道歉:“寺 院里没有人,只好请你替我们向主人道歉了。”

随后, 又把 一份购粮清单交给他,拉着他的手向他告别。

这喇嘛开始见到红军,吓得发抖,闭着眼睛嘴里 嘟囔着,就是不回答我们的问话。是关向应政委耐心 地做了一个多小时工作,他才睁开了眼。

此时,他对 红军也有所认识了,连声允诺:“行!行!行!”


“巴塘”牧区筹粮

离开得荣去巴塘,还有更长一段路程要走。有了 这点儿粮食,红军又翻过了几座雪山。但因为反动宣 传,沿途村庄十室九空,根本筹不到粮食。

1936年6月6日,红二军团翻过藏巴拉大雪山, 终于到达了巴塘。此时,部队断粮已久,行军速度非 常缓慢。不少干部战士因为饥饿,走着、走着,便一 头栽倒,饿死人的事随时可见。

我最亲密的战友,土家族的英雄——韦广宽同志, 虽然坚持爬过了一座座大雪山,但部队在进入巴塘的 白玉城时,就要与红四方面军会师了,他却终因耗尽 全部精力而牺牲。死时已被疾病和饥饿折磨得骨瘦如 柴。

1934年底,贺龙、关向应派我改造神兵,我是在 单独执行任务的一年多期间相识韦广宽的。他是一名 土家族老中医,我负重伤住在他家,是他的一家人挽 救了我生命。后来我介绍他加入共产党,他跟随我参 加了红军,并把全家男丁都带了出来,连儿子带女婿 一共8人。他们先后在长征路上、抗日战场上牺牲了。 韦广宽为革命慷慨献出自己和七位亲人的宝贵生命, 历史会永远记住他的。

任弼时在长征总结中曾说:自中甸以后,即进入 川康乃纯藏民区域,气候、生活习惯全异于汉民地区。 藏民民性强悍,且经常打冷枪。沿途人烟稀少,只与 藏骑接触。由于饥饿,此段行军最缓。部队一般情绪 虽好,但因给养十分困难,居民逃避及生活不惯,病 亡大增,体力甚疲劳。

巴塘在当时的西康省,是比较富裕的地方。军团 首长决定,部队到达巴塘,休整几天,多筹一些粮食。

但是巴塘,又是川军刘文辉的势力范围。红二军 团到达巴塘时,巴塘警备司令已将部队收缩城内,准 备严防死守。

鉴于这种情况,及红军疲劳状况,贺龙 命令:只留部分兵力警戒巴塘敌人;另有一部分兵力 筹粮,同时买些牦牛、羊和马匹等等;主力则绕过县城休整,避开与敌人正面交火。

在巴塘,我十五团的主要任务还是筹粮。但由于 进不了城,与喇嘛寺接触不上,我们只得另辟蹊径, 准备深入到牧民区域,直接和藏民打交道。

当时,出师不利,未等出发,就遇到了偷袭红军 的川军。战斗中,敌人骑兵挥刀反复冲入我阵地。红 军吃亏没有骑兵,只能开枪对抗。

我难以忘却的是, 在敌人这次偷袭中,团教导员为了救我而牺牲。当时, 我正聚精会神开枪打敌人,身后驰来一个敌人骑兵, 挥刀之时,还带有侮辱性口哨。教导员飞身横在我身后而被砍死。见状,我愤怒的眼睛都红了,带领战士 们不知哪儿来的一股劲儿,迎着敌人骑兵,一顿手榴 弹、机枪扫射,把敌人打得掉头跑回城去。

战后还要筹粮啊。为了躲避城里敌人偷袭,李文清团长和陈文彪政委要我带三个连,走远点筹粮。

我们走了半天路程,终于来到了一个牧区。不出 所料,这里的藏牧民也早已跑光。怎么办?

驻扎下了 再说。望着下半晌的太阳,饥肠辘辘,如何熬过漫长 的黑夜?

我决定想办法,先把自己肚子喂饱。阴历三 四月,虽然山上白雪皑皑,但山下已是春夏之交,喂 饱肚子的本事,应该不成问题。于是,我抽出三十名 “神枪手”,分三个小组,到附近森林打猎。

叮嘱打猎 时三个小组要互相支援,防止国民党小股部队和藏民 的袭击。藏民们为了防身,枪法都很好,甚至女人也 会打枪。

打猎小组由一营陈营长负责;我留在驻地,安排 几个人采摘野菜支锅做饭。

时辰不长,打猎的回来报 告说,发现藏民藏在山上森林中的粮食和奶油不少。 要买,群众不在;不买,好不容易找到了粮食。怎么 办?

我决定还是先买下,照价付给银元和一些大烟土①。

①大烟土当时也和银元一样,起货币流通作用。

这样,我们留下了买东西钱,留下了信件说明原 因,并留下了一些油印传单,宣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主张各民族平等、共同抗日等。

到了傍晚,驻地热闹起来。很多藏民来给我们献 哈达。他们说,红军与国民党的军队的确不同,拿了 老百姓东西还要给钱。国民党军队拉夫、筹款、抢东 西,还要连打带骂,根本没把番人当人看。当他们见 到我们留下的信和钱时,二话不说,就来找我们了, 看看红军到底是什么人?是怎样的一个军队?

他们的通事②汉语讲得不好,但我们能听明白; 我们的宗旨和主张,他们也能听明白。

一传十、十传 百,藏牧民们都陆续回来了。牦牛驮着粮食和用具; 藏民们骑着马,赶着毛驴和牛羊;有枪的背着枪,对 红军没有惧怕,看上去都很高兴。

牧民们好奇地看着 红军:帽子上有红五星,衣领上有红领章,红旗上面 还有镰刀斧头,真的和国民党军队不一样。

村庄出现 了少见的欢乐景象,藏民们以谁家红军多为光荣,纷 纷将奶酪、奶油、羊奶、马奶、牛奶、烤牛羊肉等拿 出来招待我们。我们像一家人那样坐在一起,有说有 笑,很是热闹。这是我们渡过金沙江后,第一次遇到 这样令人感动的场面,尤其是在少数民族地区。

②通事,即会藏语也会汉语的“翻译”。

在此驻留不到两天,我们准备回队向白玉进发。

藏民是讲信誉的民族。我们委托他们帮助红军筹 粮,只要他们答应的,都一一办到。在此地,我们完 成了筹粮任务。要买的粮食、牦牛、马匹等,藏民们都尽了最大努力,使我们收获不少。

我们要走了,百姓们非要额外送我们一些马匹、 牛羊和好吃的东西等。我们不要,却拗不过藏民。盛 情难却后,我提条件东西可以收下,但你们也必须收 下我们的礼物。我们送给了藏民十支步枪和一些子弹, 他们高兴得叫了起来,因为这是拿钱买不到的。

就这样,我们告别了热心肠的藏牧民们出发了。 不一会儿,有百姓骑马追上部队,又送来六匹好马, 非要我们收下不可, 一连说了好几个理由。

说我们送给藏民十支步枪,一方面体现出红军对藏民的信任, 相信他们不会用枪打红军;另一方面他们就是用几十 匹好马,也换不来这些好枪等等。总之,他们就是想 方设法多送些东西给红军,说的也是心里话,我们只 好又将马匹收下了。

巴塘筹粮,使我难忘。难忘藏牧民们像亲人一样 对待红军。这说明了中国工农红军的政治主张深得人 心,在少数民族地区也是一样。藏民们破天荒地说: 红军好,共产党好,中国共产党也是他们的大救星。


“通事”参加了红军

在我们红军队伍里,少数民族兄弟不少,主要苗 族、土家族等居多。尽管我们在川藏高原行军时间很 长,但因为藏文化和内地差异较大,因此,藏民参加 红军的还是很少。

但是,我十五团巴塘筹粮以后,由于和藏民有了 亲密接触,因此,就遇到了非要参加红军不可的藏民。

离开巴塘出发时,我找了两位藏族牧民,给我们当“通事”。他们既是向导,又是翻译。他二人是父子 俩,与我们一路行军,亲如兄弟。快到阿坝时,我决 定要他们回去。但是,他们不愿意离开,说还要再送 几天。我怕路程太远了,回去不安全,坚持着要他们 早日回去,以免家中挂念。

这时,老藏民讲了实话。他说,经过这么多天观 察,看到红军官兵一致,就像一家人。他们已经舍不 得离开了。红军虽然生活很苦,但大家有说有笑,乐 观地对待工作、面对困难。这样的部队,以前不仅没 有见过,也没有听说过。现在知道了,天下也有为穷 人打天下的军队。因此,他们私下商量好了,坚决不 回去了。要跟随红军闹革命,死了也心甘情愿。

看到他们态度这样坚决,我只得继续说服他们。 他二人每人有一匹马,是家里放牧用的马。如果他们 不回家,怎么生活?

到了秋冬季节,还要经常搬家放 牧,没有马,帐篷用具也没法驮走。他们家不比大户, 马多牦牛也多。穷家小户过日子,困难是很多的。道 理说了一大堆,但他二人还是没有改变主意,决意跟 着红军北上抗日。还说等到解放了全中国,他们再回 家 不 迟 。

话说到这个份儿上,我们只好动员老通事回家, 并将小通事的马,让他一并带回,并发给了老通事一 笔回家的路费,分别时难舍难分。

后来我想,我们一路相处时间不长,但很快建立了共同目标,说明汉藏 两族人民心是永远相通的。

小通事参加红军后,我们发现了新问题。

小通事 突然没有马骑了,就像不会走路了。因为牧民都是骑 马生活的。小藏民从牧民变成普通战士一员,还是要 有一个过程的。

首先就是行军跟不上拍,再是饮食, 藏民以吃肉、喝奶为主,再辅助其他食品。红军多数 是汉民,以粮为主。然而现在,部队不仅没有粮食, 甚至野菜都吃不上,这对于藏民,怎么能习惯得了呢?

面对重重困难, 一方面,小通事自己咬紧牙关,努力 跟上部队行军;另一方面,同志们帮助他克服困难, 并尽力照顾他的民族习惯。还帮助他学政治、学文化、 学军事。

在共同努力下,小通事进步很快。开始在营部当旗兵,后来由于作战勇敢、射击准确,打仗动脑子有 办法,因此,出草地后就当了排长。长征快到陕甘宁 边区时,他加入中国共产党。

只可惜,他的两个名字, 一个藏族名字和一个后 来改的名字,我都记不起来了。只记得“小通事”,这 就是他在我心中的名字。红军易名八路军后,他随三 五九旅教导队,开赴抗日前线打日本鬼子去了。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