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
1923年,一名瑞典人来到中国,拍到了完整的北京城墙!太壮观了
55701
0
近七日浏览最多
最新文章
1923年的崇文门
公元1267年,元世祖忽必烈定都大都,命刘秉忠营造新城,地址选在今天北海琼华岛附近。
这里南接大运河,物资可顺流而至。北依燕山余脉,形成天然屏障。西望平原开阔,便于都城扩展。东边居民众多,可依托人气,快速聚集成市。
山水环抱的格局,既合“负阴抱阳”的选址理念,又兼顾防御、交通与生活之需。
修建时,刘秉忠遵循《周礼·考工记》“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礼制布局。
将宫城、皇城、外城串联成一体,东西向称“街”,南北向称“巷”,经纬分明如棋盘。
此后600年,经过元明清三代不断升级,城墙周长达到24公里,箭楼、角楼、敌台、瓮城一应俱全,堪称古代防御工程的典范。
1923年,瑞典美术史家喜龙仁,来到了北京。
城墙下的商队
当时城墙和城门还没有拆除,壮观的景象,令喜龙仁震撼不已,用相机记录了珍贵的历史画面!
△飞机航拍下的城墙,全部是“凸”字形结构。
凸出处为马面,明代《武备志》记载,这种结构,能三面夹击攻城者,防御力极强。
△清澈的护城河,倒映东直门雄伟的城楼,这里是漕运的关键节点。每到秋天,河道上就挤满了运粮船。
△新式铁轨,在古老箭楼下横穿而过,这是詹天佑修建的京张铁路。
设计时,为了保护古城墙,铁轨特意拐了个大弯,绕开了箭楼主体。
△西直门的箭楼,历经600多年风雨,仍保持着庄重威严的姿态。
△西直门外的城墙,外部为砖砌,里面是夯土,顶部平整宽阔,能并行4辆汽车。
1969年修建环城地铁时,将西直门城楼、箭楼、瓮城、城墙一并拆除
△俯瞰城墙顶部,架上不少电线杆,左侧的街道上,也出现了两三层的小洋楼。
△安定门附近的小贩,他们头顶的墙砖风化破损,却因“糯米灰浆”粘合工艺,整体仍坚固稳妥。
△“东直门”三个大字苍劲有力,据传为明代严嵩所题。如今这座城门早已消失,但名字却流传了下来。
△东直门外的护城河,一座古朴的石桥横跨其中,桥身雕有“蚣蝮”(镇水神兽)
△护城河远景,一辆马车涉水而过,在雄伟的城墙下显得很是矮小。
△城外的民居,从这个角度,能清晰感受到护城河的宽度。
这里住的,大部分是漕工,他们依河而居,靠水谋生。
△德胜门箭楼,巍然耸立,气势恢宏,此门取“出兵必胜”之意。
明成祖朱棣北伐、康熙亲征噶尔丹,都从此门出城。
△德胜门箭楼,老式马车准备从城门下穿过,仿佛回到了古代。
△朝阳门外的护城河,一群大白鹅悠哉悠哉的觅食。
朝阳门是“粮门”,清代八大粮仓都在这附近,仓管员养鹅防盗,因为鹅的警觉性高,一有动静便要鸣叫。
△古老的钟楼静静伫立,每天到晚上七点,也就是戊时,大鼓先被敲响,紧接着铜钟也随之鸣响。
钟和鼓都要敲够108声,这敲法有个说法叫“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
△雄伟的鼓楼,和钟楼一同肩负着报时重任。
鼓声把夜晚分成了五更,每更对应一个时辰,也就是现在的两个小时。天黑之后,一旦鼓声响起,打更人便会提着铜锣、梆子和防身的家伙,走街串巷地在京城里报时。
△来鼓楼游玩一个小朋友,带着虎头帽,穿着虎头靴,很是可爱。
如果他还在,已经是一百多岁的老寿星了。
△站在后海岸边眺望,钟鼓楼映入眼帘,当时这附近,还是一片荒地。
△朝阳门城楼,始建于元朝,最初叫齐化门,是漕粮出入的重要通道。
1956年城楼被拆除,两年后箭楼拆除,如今旧址,在朝阳门立交桥的正中间 。
喜龙仁的这些照片,让人看到1923年的京师城墙,真的是气势恢宏,造型宏大,令人叹为观止。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