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杨振宁,不少人总揪着“晚年回国养老”的偏见不放,却鲜少有人真正读懂他为中国科学埋下的“宝藏”。

杨振宁遗体安卧鲜花翠柏丛中

直到这位103岁的科学巨擘离世,人们才猛然惊醒:我们竟用如此浅薄的目光,低估了一个定义现代物理、改写中国科研轨迹的伟人。

他留下的何止诺奖荣誉,更是让中国科学少走数十年弯路的关键力量。

在物理学界,杨振宁的地位远超“诺奖得主”四个字。若给物理学家排座次,牛顿、爱因斯坦、麦克斯韦是打地基的第一档,而杨振宁稳稳站在玻尔、狄拉克所在的第二档前排。

杨振宁遗体安卧鲜花翠柏丛中

多数诺奖是在既有框架里做发现,他却用“杨-米尔斯方程”搭建了新的物理框架,后来7个诺奖直接源于此方程,几十个诺奖与之相关,连6个菲尔兹奖都和他的理论有关。

就像牛顿写了底层操作系统,他造出了新开发框架,后世科学家都在这框架里“做APP”拿奖。

更难得的是,这一切还是在物理学黄金时代结束后完成的,相当于互联网红利期过后,他仍建起了平台级巨无霸。

杨振宁遗体安卧鲜花翠柏丛中

说他“祖国需要时不回来”,更是天大的误解。

1971年中美未建交,杨振宁看到美国护照解禁中国的消息,立刻抓住窗口期回国,冒着风险当起“战略顾问”。

彼时中国科研几乎一片荒芜,他没抱怨,做出了第一个大贡献:牵头成立中美教育交流基金会。

像“天使投资人”一样募资,送近百名中国学者赴美顶尖实验室进修,复旦前校长杨福家、数学家王元都在其中。

杨振宁遗体安卧鲜花翠柏丛中

1972年,他更“舌战群儒”反对建高能加速器,他的理由非常现实,中国还是个发展中国家,国情如此,这么穷的时候应该把钱花在刀刃上。

直言1亿美元预算该用在计算机、生物等更急需领域,可以直接产生经济效益,提升人民生活质量。

还点出设备已落后十年,最终帮国家省下80%经费,这是第二个大贡献。这个视角简直不像一个纯粹的科学家,更像一个精打细算的 “首席战略官”。他算的是一笔 “国家账”一笔 “机会成本账”。

1983年,第三个大贡献是他在香港建基金会支援中山大学,2007年更是把4000平米大楼和千万现金无偿捐赠,为科研事业砸下“硬核支持”。

杨振宁遗体安卧鲜花翠柏丛中

第四个重要贡献是,晚年回国的他,摇身变成中国的“首席猎头”。1997年创建清华高等研究中心后,他用全球声望四处“挖顶尖人才”。

听说图灵奖得主姚期智的夫人在香港,连夜敲定引进方案,协调待遇让这位计算机界泰斗成为首位全职回国的国际顶流。

明知密码学家王小云的研究与物理无关,只因“对国家有用”,就力排众议将她招入,为中国密码领域补上关键一环。

82岁时,他还每周两次给清华大一新生讲基础物理,把治学精髓手把手传给后辈。

杨振宁遗体安卧鲜花翠柏丛中

2015年杨振宁放弃美国国籍时说,身体里流着中华文化的血。这哪是“老了才回来”,分明是他从70年代就开始的“投资中国”计划收尾。

他铺就了科研人才的“高速公路”,绘出了资源分配的“战略地图”,搭建了连接世界的科学“生态”。如今103岁的他走了,但他培养的人才、留下的机构、奠定的基础已然枝繁叶茂。

那些曾被津津乐道的误解,在这些真正的贡献面前,早已不值一提。

#中国##财经##上头条 聊热点##我要上头条#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