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俞赵祯

近日,强制家长陪餐引发争议。据极目新闻报道,9月24日,有网友向媒体反映,山西省运城市闻喜县城西小学存在“小学生家长不报名陪餐,孩子就不能在校吃午餐”的问题。26日,闻喜县教育体育局通报,该小学从本学期开始加强家校共育,鼓励陪餐,但并非硬性条件,此举系部分班主任解释有误,已敦促学校整改。

媒体评一小学强制家长陪餐引发争议

不止如此,家长还向媒体透露,该校的轮流陪餐制度还要求家长打饭、打汤、做清洁,照看孩子午休等。这就很奇怪了,后续提到的某些事项,似乎并不在“陪餐”概念的外延之内。

从陪伴的强制性,再到义务的附加项,这些制度上的不合理让人反思:家校共育的边界在哪里?学校或老师的对制度欠妥的制定或解释,也反映出其对家校共育的认知存在偏差。所以我们还可以追问一层:在教育这件事上,家庭和学校扮演的角色是什么?

家庭跟孩子的关系更亲近,对孩子的塑造往往在基础的、无形的方面;学校在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上具有专业性,也是孩子融入社会的初步场域。只有立足家庭和学校本身不同的特性,才能在教育上发挥互补的功效。

以本次事件的陪餐制来说,它的一个重要的功能是,家长可以对学校配餐进行监督。小学生还缺乏权利意识,如果吃到了不对劲的饭菜,可能还不懂反馈。除此之外,家长陪餐时带一些小菜品,或是在用餐前后和孩子适当互动,对培育孩子来说都是锦上添花的。而此次的强制陪餐,没有充分考虑家长的时间安排;打饭、做清洁、管午觉等事,由家长来做真的会带来益处吗?恐怕这并不是从教育目的出发的。

近来,家校共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但或许是因为认知不足,一些家校合作的重要领域还有改进空间。

曾经,要求家长放学后辅导、批改孩子作业也一度成为争议热点。这本来有助于孩子在家时也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家长和孩子在学业上也能有共同话题。可是,有些学校似乎把本该由老师在教室里完成的任务转移到了家长身上。家长的辅导毕竟不专业,难得的闲暇生活也被打扰,家庭和学校的职能发生了一定的错位。

在心理疏导、校园欺凌防治等方面,家庭和学校也需要携起手来。学校里,层级化、班级化的管理不可避免地存在盲点,孩子遇到一些事情,也更倾向于向家长倾诉。所以,家长有义务敏锐察觉孩子的心理信号。在许多新闻报道和影视作品中,正是因为家长的疏忽,小事才酿成大祸。家长和学校也应该及时沟通,从学校或班级层面做出的处置往往更有力量,也往往更贴近孩子的问题所在。

总之,家校是互补的关系:基于对彼此的认知,发挥各自的优势,而绝非是本次陪餐争议中的“劳务分摊”。说到底,教育是公共责任,而责任意味着合理归置,把握住教育规律和教育主体的内在本性,才能合社会之力,做教育的“正功”。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