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她本人李又兰-副军级
李又兰同志,1919年11月出生于浙江宁波。
她出身于家乡当地著名的富豪名门,从小受到家族传统的良好文化教养,所以有着大家闺秀的高雅风范,然而更可贵的是,她又像寻常人家的女子那样淳朴、勤劳、善良。她从青少年时代起,就有着一颗忧国忧民的心。她不贪图安乐富贵,而是义无反顾地投身于爱国事业。
李又兰与张爱萍将军相遇、相识和相爱的过程,正好也是李又兰在革命生涯的成长过程。
正当两人的美好年华,那年1942年8月8日,23岁的李又兰和32岁的张爱萍,一同骑着那匹枣红马,身披着晚霞,在傍晚时分,驰向绿水盈盈的小河边,那里有他们的结婚新房。这是一个令李又兰终身难忘、永远值得纪念的日子。
此后,在超过一个甲子的漫长岁月中,李又兰与张爱萍互相扶持、相敬如宾、终身相伴。
这六十多年的相爱姻缘起源于第一次相遇和第一次相识。
在国共两党合作时期,1937年11月,我党已经在武汉设立八路军办事处,此时开始,有不少热血进步青年,不远千里,来到此地,希望通过办事处,投奔革命圣地延安。 次年3月,李又兰和众多青年到达武汉,他们摆脱了国民党特务的盯梢和纠缠,经过几番辛苦寻找,直到天色已晚,才找到了“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他们兴奋地表示要去延安,希望办事处尽快为他们做介绍。
时任值班参谋的张爱萍考虑到首长工作太忙,就出面说明,要他们等一等。后来由于日军对周边地区的占领,到延安去已经很困难,所以武汉办事处就介绍这伙年轻人去南昌新四军办事处报到。这群爱国青年里有李又兰,而李又兰本人当时也不会料想后续有浪漫的缘分等着她。
这是李又兰第一次与张爱萍相遇,但并不相识。
从武汉到南昌后,李又兰参加了爱国抗日救亡组织,从事生动活泼的群众宣传工作,她是多才多艺的多面手。她能够一人表演几个角色:英姿飒爽勇敢战斗的女战士、风尘仆仆辛苦劳累的乡村老太太,以及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大学生。行军途中,她能够向战士们做一场简短而慷慨激昂、鼓舞人心的演讲。
不久后,由于工作需要,李又兰参加了军部举办的速记训练班,从此她改变了她的工作岗位。
1942年1月,中国共产党华中局在苏北召开党委会议,时任新四军3师副师长的张爱萍也参加了会议,并且发言。当时,就是李又兰负责会议速记。
张爱萍事先并没有准备讲话稿,只能够临场发挥。张将军有足够的经验应对,但口头发言毕竟有大量的口语和习惯用语。
次日早上,正是李又兰为张爱萍送来了由她速记并且整理好的发言记录稿,字行整齐、字迹娟秀。这篇记录稿通篇文理正规、标点清楚、内容完整;保留了正确的习惯用语,改正了不规范口语。确实是一篇颇具文采的好文章。
由此,李又兰深得张爱萍的敬佩和欣赏。这是李又兰和张爱萍又一次相遇,并且是第一次相识。
从此,即使不能朝夕相处,不论身居何处,李又兰都能收到张爱萍带着体温和热情的书信,还有“马背诗人将军”张爱萍热情洋溢的诗歌,有情人终成眷属,成就了俩人的美满婚姻。
从此,不管有什么惊涛骇浪,艰难困苦,李又兰始终都站在张将军身后,支持张将军。她为夫君张爱萍将军养育了多个子女,为全家建设幸福的港湾。
李又兰同志同时更是坚强的革命者、勇敢的共产主义战士。抗日战争期间,任新四军军部速记班班长等职;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海军司令部秘书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国防科委办公室副主任、军委办公厅办公室主任等职。
李又兰离休时为副军级。
李又兰同志于2012年2月逝世,享年93岁。
2.她的丈夫张爱萍-上将、副总理
张爱萍出生于1910年,四川达县人。
“爱萍”这个名字有女性化倾向吗?不!中国古代有宝剑名为“青萍”,所以,爱萍就是爱刀剑、爱武装、爱军队。
1929年,张爱萍参加了红军,后又跟随中央红军的主力部队参加了长征;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张爱萍先是在沪宁地区组织游击队,后又担任新四军4师师长,他率部不仅歼灭了大量敌人,而且还收复了很多失地;解放战争时期,他参与指挥了华东战场的一系列战役。
新中国成立后,张爱萍在1954年担任了副总参谋长;1955年,张爱萍被授予上将军衔;上世纪六十年代,张爱萍担任了国防科委副主任,负责我国的“两弹一星”工程,在原子弹、洲际导弹的研发与试验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改革开放时期,张爱萍担任了副总理、国防部部长等职务。
从1942年起,张爱萍与爱妻李又兰相依相伴、相濡以沫地共同走过了60多个春秋。在战争年代里,两人颠沛流离、聚少离多;而建国后在动乱年代里,两人共同经历了苦难。他们最终以革命者的坚贞爱情迎来了生命中的灿烂晚霞。
回想那烽火连天的年月,张爱萍为了妻子不至于跟着自己风餐露宿,遭受战火风险,他把李又兰安排在比较安全的地区生育孩子。
张爱萍时任新四军4师师长。李又兰生下孩子后,思念新四军,思念丈夫,迫切要求回到新四军所在地区苏北。到达苏北时,张爱萍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李又兰原本饱满、红润的脸庞,显得那样憔悴、苍白。他知道妻子肯定经历了数不清的磨难和困苦,张爱萍心中不禁涌起阵阵酸楚。
抗日战争胜利后,在解放战争中张爱萍不幸脑部受了重伤。组织上决定让李又兰护送张爱萍去后方医院。
从苏北到胶东,从烟台再跨海到大连,张爱萍在妻子的保护之下,越过层峦叠嶂、跨过长河横流、穿过碉堡林立。张爱萍看到妻子既要照顾受伤的自己,又要照顾不满周岁的二儿子,心中充满感谢和愧疚。 在大连,张爱萍渐渐治愈了他的伤病。
新中国成立后,在那场史无前例的浩劫的初期,功勋卓著的张爱萍将军居然也被关进了监狱。
张爱萍被抓走时衣裤单薄,而时值寒冬,滴水成冰,所以李又兰心急如焚。她连续三个夜晚,不眠不休缝制了棉袄、棉被,想方设法送进监狱。
狱中,张爱萍抚衣思亲人,感慨万千。于是,以诗歌记下了自己的心声:
独处得寒衣,
老泪频滴。
亲人晰晰在眼里,
千针万线补心底,
唯有知己。
抱病度难期,
岁月艰巨,
更兼苦苦育儿女,
骨肉安危无消息,
何时解谜。
在云开雾散的日子里,张爱萍“久困重围冲破,今朝又催征程”,组织安排李又兰到将军身边,继续辅佐将军的建军兴国之业。
“风风雨雨生死与共神州五十春秋,洋洋洒洒形影相随玉成百年姻缘”,在张爱萍将军与李又兰金婚庆典上的这副对联,正是他俩百年好合的准确写照。
2003年,张爱萍同志因病逝世,享年93岁。
3.她的父亲李善祥-爱国富商
李善祥先生,1880年8月出生于北京,浙江宁波镇海人。
1912年,李善祥弃官从商,辞去宁波镇海县县长之职,到东北锦州走实业救国、教育救国之路。
他从欧美购进新式农机、发电机和电话机;他在锦州开垦土地,挖水井,抽水灌溉;采用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种植苹果,创造了红元帅、国光苹果新品种,被誉为“中国苹果之父”,打破了外国优质苹果一统天下的局面。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鬼子占领锦州,曾多次引诱李善祥,要他担任伪职。李善祥坚决推辞,后来为了避免鬼子报复,就带领全家回到故乡宁波镇海。
李善祥出钱又出力,带领大家参加抗日救亡活动,还出资建了一家小型医院。李又兰和兄弟姐妹组织救护伤员,轻伤员由救护队就地救护,重伤员转往大医院。后来李善祥要求青年们到抗日第一线去参加战斗。
1937年,李家四兄妹包括李又兰,和当地几十位青年一起,动身前往前线。临行前,父亲给他们每人十块大洋,母亲帮他们把钱缝在衣服里。他们中有九位后来参加了新四军,其中一位就是李又兰。
李善祥是一位伟大的父亲,他知道到抗日前线去打仗,可能受伤,可能牺牲,可能被俘受折磨。后来,他曾到上饶集中营,营救孩子,也曾到苏北解放区,看望李又兰。李善祥的结论是:孩子们跟着共产党,走救国救民的道路是正确的。他说他深感欣慰。
解放后,李善祥被多次选为地方人民代表和政协委员。
1959年李善祥先生病逝,享年80岁。
4.她的长子张翔-中将
张翔,1943年出生于浙江宁波,他的外婆家。
张翔将近6岁时,才见到父亲张爱萍第一面。可见像张爱萍、李又兰这样的家庭,也有很多的辛酸和无奈。
张翔1961年高中毕业,因成绩优秀被保送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核武器设计制造专业学习,但是他在动乱年代也受到了冲击,后来进入电子设备企业工作,积累了计算机和信息技术方面的丰富经验。这是他涉足“二炮”领域的技术基础。
张翔进入“二炮”也恰逢其时。因为当时司令部电子装备办公室刚刚成立,需要各路精兵强将,但全国人才短缺,而具有高学历,并且有电子设备厂多年实际工作经验的张翔正好是适用的人选,所以,张翔当仁不让,被安排到了“总体室”工作。
张翔领导的团队克服了两个主要困难。第一是,国产大型计算机容量和性能当时还比较弱,不能满足我军作战指挥的要求;第二是,指挥自动化的中文显示系统还有很大障碍,一直未能解决。
第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案是,经过多方比较,从匈牙利引进相关计算机设备;而第二个问题则很难解决。因为进口的计算机及其系统都是西方的,其系统运行当然是外语的。但是,对我军来说,先不论部队指挥员的外语水平是否足够,实际上即使他们外语可行,在感情上,他们也不愿意使用外文去指挥我军部队。
张翔通过了解和学习国外经验,结合本国已有的基础,最终建立了拥有几千只汉字的中文系统。
鉴于张翔对“二炮”的重大贡献,他曾被任命为“二炮”副参谋长、副司令员等职位,主管信息化建设和装备工程工作;张翔58岁时,被授予中将军衔。
张翔从他的父母辈张爱萍和李又兰那里继承了坚忍不拔、精益求精的奋斗精神;而李又兰同志又是从他的父亲李善祥先生身上继承了不畏强暴、建设家国的爱国情怀。
所以,一门富商、将军和高官还是有家庭渊源的。
参考资料:
(1)“百度百科”:李又兰
(2)“网易 网易号”:她离休时是副军级,出身富豪家庭,二婚嫁给张爱萍,长子是中将
(3)“网易 网易号”:李又兰:男人是国务院副总理,儿子中将,女婿最突出
(4)“网易 网易号”:此人副军级,父亲是个富翁,第二任丈夫是副总理,大儿子是中将
参考资料截图:
(1)
(2)
(3)
(4)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