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在中国的影视文化中曾出现了许多“抗日神剧”,其中无论是表现形式还是对抗作战都充满了“想象力”,甚至还多次出现“人力挡枪、徒手撕日寇”等令人匪夷所思的画面。

然而许多人不知道的是除了中国以外,在法国也曾有过一部“抗中神剧”,名为《解放军在巴黎》,这部剧上映后非但没有体现出作战中的危险与艰难,反而被观众看成了一部“荒诞喜剧”。

不少人在观影前都认为是一部“抨击”中国和平形象的电影,没曾想在观影后却感到十分喜剧,甚至堪称是“恶搞”,你对这部剧了解多少呢?

或许你都很难想象一部看似“侵占”的剧情竟然能够通过喜剧的演绎展现出来,毕竟在中国的抗战历史中,没有哪一段历史能够用“喜剧”来概括。

都是充满了正义、不屈与血腥,因此当《解放军在巴黎》这部剧出现在观众视野里时,不少中国人都感到好奇,中国作为和平国家,怎么会大张旗鼓的去“侵略”他国。

然而当你真正了解这部电影之后才发现,这不过是让·雅南导演的“恶作剧”,整部影片都是通过虚构的剧情来演绎。

不过在剧中也有不少模仿的成分,就好比中国军人的服饰,以及中国著名的“红色娘子军”,只不过无论怎么模仿,都无法传神的演绎出中国人民的风采。

这部剧正式上映的时间是在1974年2月28日,上映点是在法国,虽说距离现在已经过去了几十年的岁月,不少影视平台都无法观影这部剧,只能在网站上找到相关的资料。

不过对于这部剧的热评却始终没有消散,截止到2024年9月15日,这部剧在豆瓣上的评分都还保持在7.3分,观影人数一共是24707人。

虽说这个数量总和对于中国人民来说并不算多,一个区县的人或许都远超了统计的人数,由此可见这部剧上映以后在中国的观影效果并不是很好。

这也是基于这部剧的宣传观念,不少国人在没有查看影片介绍时都会误以为是对中国人的一种丑化,加之曾经对八国联军侵华的憎恶,所以也从根本上影响了这部剧的观影人数。

然而当你切实的去了解这部剧的时候才发现,它非但没有丑化中国人,反而是用一种“荒诞”的表演形式将法国军人的“不堪与懦弱”展现出来。

其次就是对法国当时政界以及各个层面人群的讽刺,面对侵占剧中所表现的都是逃避和漠视,无论是总统还是平民对这场虚构的“灾难”都表现得非常平静。

甚至可以眼睁睁看着解放军对他们的城市进行占领和把控,影片从一开头就展现了导演的喜剧天赋,虚构了6亿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法国,而法国没有做出一丝抵抗。

影片中都还直接提到了解放军没有动用任何武力就成功占领了法国地区,而作为法国的总统却在国家被侵占当天就灰溜溜的逃往了美国去寻求庇护。

作为一个和侵略、战争有关的电影,不得不说雅南导演的想象力和创新都十分大胆,能够将法国总统从一个高高在上的国家领导人变成一个“落荒而逃”的人,他的勇气可嘉。

整部剧只有115分钟,从上映后票房就停留在500万元左右,虽说在70年代算是不错的票房,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这样的表演形式也越来越难以接受。

在上映初期因为有中国解放军在其中演绎,所以电影中也都是法语、汉语交替展现,不仅如此,这部剧在细节上还分为了两个不同的版本。

版本一则是展现了中国解放军侵占法国的迅速,一夜之间法国就已经变成了社会主义,不仅如此剧中还出现了两个派系。

而这个版本中所展现出来的内容则是“互相影响”的,解放军在占领之后因为长期生活在法国,因此有不少人的思想都逐渐偏向于西方化。

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人难以抵抗这样的诱惑,最终无奈之下才选择了撤军返回中国,这样的结局也是令许多人意想不到的。

就好比故事的开头法国一夜间涌进了6亿解放军,最后却因不想接受西方化从而选择撤军,兵不见血刃的侵占方式。

而对于法国人民来说最终的影响就是在解放军的带领下他们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从而有一批革命人士暗中策划,想要让法国恢复如初。

不得不说第一个版本,从根本上还是模仿了中国早期的革命浪潮,通过一小部分群众的思想进步从而去影响整个国家。

第二个版本相对来说更加贴近于政治改革,影片开始就表述了毛主席的英明指导,带领着解放军摧毁了帝国主义并且还反向侵占了欧洲地区。

法国总统在这样的压迫下选择逃往美国,不少政界高官也都纷纷逃往其他区域,解放军不费一兵一卒就顺利进入了法国,入主了巴黎。

而第二个版本中展现出来的不是解放军的“不坚定”,而是一边抵制西方化一边带领着西方人民进行思想改造。

在这个故事中不仅模仿了我国早期对地主的“批判”浪潮,还模仿了建国后中国追求重工业的发展。

影片中解放军响应主席的号召,在欧洲开始实行计划经济,并且还对各国的工业都展开了规划与调整,已达到与中国齐平的效果。

并且法国电视台还开办了一档所谓的《电视批斗》,只是将中国对地主的批斗改为了对思想落后的坏分子批斗。

影片最后的结为中国解放军也并没有撤出法国,而是将法国进行了彻底的改造,不少人都在这里展开了新生活,法国也从最初的“不抵抗、消极”变成了人人积极进取的好局面。

这张照片就是取自于第二个版本中,当解放军带领着法国民众走向繁荣安稳以后,整个国家都在举行军民联欢的画面。

导演为了体现当时解放军的全面占领,因此在建筑上都还挂起了横幅,并且横幅上的字样都是中国字。

不得不说第二个版本相较于第一个更加能够展现出国与国之间的牵绊,哪怕是高官不作为,身为和平使者的中国也并没有十分“荒诞”的行为。

作为导演哪怕是喜剧色彩较为丰富也应该是建立在正确的思想引导上,而不是简单一句“虚构”就能够“肆意抹黑”其他国家,更何况还是我国优秀的人民解放军。

因此当第二个版本面世以后,这部剧的整体观看率才得到了提升,对于国人而言,中国无论是何种题材的抗战剧情都是精准、切实的将历史事件展现出来。

没有虚构和诋毁的成分在其中,哪怕是一些被称为“抗日神剧”的影片,也仅仅只是在抗战中对中国民众的能力进行了加强,但整体历史的走向依然没有任何的偏差。

而法国在70年代上映的这部“抗中神剧”却大范围的偏离了真实历史,实际上这也是基于早期法国人对中国人民以及解放军的认知充满了局限性。

那么对于雅南导演来说为什么要在那个时期用喜剧的形式去编导这样一部电影呢?其中又包含了怎样的历史背景?

实际上这就要从这部剧幕后的创作背景说起,当你了解整个创作背景后或许就能明白身为导演面对国家时局的那种无可奈何。

整个幕后的创作基于1968年,在中国此时掀起了“文化大革命”的浪潮,不少红卫兵出现,游行、示威等活动频发。

而这种行为所带来的恶劣影响不仅仅只局限于中国,在法国有不少青年都十分崇拜红卫兵的各种行径,后来甚至还开始效仿,法国政府也曾多次出面镇压,但都于事无补。

在中国这样的行为被称为“文化大革命”,在法国则是被称为“五月风暴”,因为这次全体效仿事件也导致了法国陷入了混乱,罢工罢课都已经是家常便饭。

甚至连法国总统夏尔·戴高乐也因为此时影响而离开了总统的岗位,这也是为何在影片中会提到法国总统逃往他国的剧情。

因为当时不少青年都是受到了“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在不理解中国文革的真实意义时就开始了全面效仿,用不正确的方式影响了法国的社会和政治。

这才有了雅南导演想要拍摄《中国人在巴黎》这部电影的初衷,影片中虽说对中国解放军有许多不实的描写,然而更多的却是嘲讽法国人民对国家的不理解与恶意“摧毁”。

用喜剧的色彩,诙谐的表现形式去展现“五月风暴”对法国的打击,因此不少人观看这部影片都会有不同的感受。

如若你能够明白雅南导演的真实所想,再去观看影片时就能感受到在喜剧荒诞中的那一股无奈之情,而如若你只是看成一部“抗中神剧”,那么其中有许多片段都会令你难以理解。

现如今这部剧在网络上不仅有资源,在法国地区还有专门的DVD碟片可以进行观看,一部堪称“法国自黑的神剧”,当你观看后对此又会有怎样的看法呢?

参考资料:

凤凰网——百部穿影政治篇14:《解放军在巴黎》 2013年07月29日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