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货更有性价比!”
跟正品名牌相比,假货虽便宜,却也能以假乱真,暴赚650%的利润。
就比如纺织业不仅利润高,假货更是高达90%!
更重要的是,有不少消费者明知道是假货,却仍为了“虚荣心”,购买那些假货,甚至,还有网友表示:就算是假的又如何?
山寨横行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虚荣”,甚至为了一个品牌,不惜豪掷上万。
然而,真正的有钱人毕竟占少数,大部分人几年攒下来的积蓄都不一定买下一个“奢侈品”。
因此,市场上就会流传出一些假货,这些商品不仅可以以假乱真,价格也非常实惠。
刚好消费者为了“撑场面”,用月薪 1/10 的价格获得 80% 的品牌辨识度,是一比笔“划算” 的买卖。
而且这些假货市场,仿制的速度也很快,就比如2022年冬奥会期间,冰墩墩一 “墩” 难求,浙江义乌仅用三天,就推出了外形相似的毛绒玩具,不仅抢占国内市场,甚至在国外都成了畅销货。
毕竟正品早已打出了名气,假货只需“以假乱真”,便可以大赚一笔。
像广东有一家手表加工厂每天组装的 “进口大牌” 手表,经过主播 “专柜撤柜”“海关罚没” 的话术包装,在直播间能卖到上千元,可实际成本也就30元,算下来利润足足超过 3000%。
还有广东东莞的皮具作坊里,工匠用进口二层皮仿制的名牌包,经过 “香港代购” 的身份加持,摇身一变以 3000 元的高价在微商朋友圈售卖,但成本也就120元而已。
更夸张的是日化市场,8 元成本的假洗衣液装进回收瓶,贴上防伪标后,以 99 元的套装价在电商平台销售,半年就能创造百万销售额。
除此之外,商家为了销售山寨货,还会让一些主播用 “香家经典款” 替代品牌全称规避平台审核,并安排 “托儿” 在弹幕刷 “抢到就是赚到”,配合 “最后五单” 的倒计时制造抢购假象。
等到消费者收到货发现是假货时,商家早已更换店铺名称继续行骗。
之前某服装直播间被查时,仓库里就挤压着30多万件假名牌服饰,加起来大概有2亿元。
连锁反应
只不过假货毕竟有风险,之前就有消费者买到过重金属超标的手工辣条、发霉变质的 “进口荔枝”还有2000多名女性因使用假冒 SK-II 精华导致皮肤过敏。
最过分的一次是,江苏一位老人花 3000 元购买的 “包治百病” 的假冒保健品,结果不仅没有改善病情,反而还延误了治疗时机。
而这些案例的背后,不仅仅是消费者的健康损失,更是品牌方的名誉损失。毕竟有的消费者并不清楚这是正品还是假货,出了问题自然就会找正品的麻烦。
虽然这些年很多品牌方每年投入上百万打假,可市场上还是会源源不断的出现假货。
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的调研显示,近三年因假货冲击,中小企业的研发投入平均下降 15%。
至于原因,无非就是因为那些假货仿冒的速度,要比正品研发的还快,最后正品成品价还没赚回来呢,倒是让假货赚了个盆满钵满。
这样的情况,谁又敢去研发呢?
破局之路
其实监管部门也清楚现在假货横行,甚至北京的监管部门还曾在2024年,专门打击过直播卖假货的行为。
当时据说查出了94个问题,前后解决了超100万件消费者投诉,但这些投诉中,有32% 涉及产品质量安全,28% 存在售后维权无门的情况。
虽然国家对于那些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最高可判无期徒刑,可毕竟全国 1.89 亿户市场主体,基层监管人员人均需盯着近 2000 家经营主体,本就不容易发现。
更何况还是那种线上交易,不仅难发现,还难取证,甚至到最后连卖家是谁都不知道。
好在现在平台和企业,对这些假货比较提防,尤其是东方甄选在 “梅菜扣肉事件” 后,主动为消费者垫付退款,重塑信任。
而淘宝直播更是推出主播职业认证,要求从业者通过选品、法律等考试才能上岗。
结语
除了平台严格之外,消费者也需要自我分辨,像海的李女士在直播间买到假洗发水后,不仅保留了订单截图、直播录屏等证据,还联合其他消费者向平台和监管部门投诉,最终推动商家下架所有商品。
另外,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拒绝贪念、理性消费,才是对山寨货最有力的打击。
当消费者不再为 “面子” 买单,当每一次售假行为都付出惨痛代价,“中国制造” 才能真正摆脱 “山寨” 标签,消费市场才能回归诚信与品质的正道。
信息来源: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