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许多王朝,但凡进入大治的盛世,皇帝总会巡游天下。一来象征国泰民安,二来了解地方的风气,并让百姓有机会瞻仰皇帝的圣容。有许多皇帝喜欢龙游天下,比如著名的秦始皇嬴政,他一生一共东巡六次,甚至还驾崩于第六次巡游。还有隋炀帝杨广,为了方便南巡甚至还开凿了大运河,他下江南的目的只是为了寻欢作乐。不料想他开凿的大运河却成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其实一说到出巡,人们更容易想到的是清高宗乾隆,乾隆一生六下江南,但他下江南的规模是盛大空前的。所幸的是乾隆下江南并不是为了寻欢作乐,而是为了微服私访、体察民情。作为一位皇帝,巡游次数最多的其实是开创康乾盛世的千古一帝康熙。康熙亲政之后,从康熙10年到康熙61年的51年间,他“暴走”了150多次,其中6次南巡(见《清实录·圣祖实录》卷四)。 论出巡次数,康熙排第二,谁敢排第一呢?所以他当仁不让的拿了第一名,成为史上巡游次数最多的皇帝,也是个“在路上”的皇帝。康熙一直在路上,特别是对南巡这样的大事来说,康熙的第一次尤为重要。那是康熙二十三年,这一年,他的心情很好。因为就在两年前,康熙平三藩,一年前,又成功收复台湾。大清风平浪静、四面凯歌、国泰民安。

人生在突然间失去了目标,康熙时有些空虚,可这个王朝又是地大物博的,他接下来产生了巡游的冲动。康熙觉得,盛世需行走,盛世之君尤需要行走。走出去看一看,才能看到天下之大美,看到一个王朝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那么康熙巡游到了哪里,又看到些什么呢?事实上从历史的记载来看,他的行走首先是一次人文行走。 康熙来到泰山,到泰山极顶“孔子小天下处”体味“天下在眼中”的意境。他渡过黄河,渡过长江,日击文明的渐次更替与此消彼长。随后他来到江南,在金山、焦山以及苏州看遍风景。但康熙却不满足于此,因为他的行走不是肤浅的而是深刻的,是让现实向历史致意的。康熙在过苏州虎丘等地后,专程来到江宁,祭奠明孝陵。

并写下《过金陵论》一文,与已故的明君探讨王朝得失的智慧,为人君者的酸甜苦辣。康熙还走到曲阜,致敬孔庙,游孔林,向孔子像行三跪九叩大礼。康熙对中华文明的顶礼膜拜,毫无疑问地表达了一个帝王的价值取向与学习趣味。作为一个学习型的皇帝,康熙在这方面应该说是身体力行的,不仅仅是做个姿态而已。 康熙二十八年,康熙南巡到江宁,见玄武湖中摆放了很多豪华彩船迎接他,很有浪费民力的嫌疑。康熙就语重心长地批评两江总督傅拉塔,要他愛惜民力,不要一味逢迎(见《清实录·圣祖实录》卷三)。康熙除了南巡,另外还有北狩,北狩其实比南巡更能体现其生命的怒放和意识觉醒。康熙20年,他在塞外设立木兰围场。

这个围场面积相当的大,南北达二百余里,东西长三百里。此后,康熙差不多每年五月就要离京去木兰围场打猎。毫无疑问,这是他的生命狂欢与硕果累积,因为每年都有所得。张扬和自信的不仅仅是康熙一人,而是整个王朝。为了弘扬八旗军的亮剑精神,康熙要求每年派兵一万两千名前往木兰围场轮训练,重新体验生命的激情与丛林法则。 最主要的,这种训练不仅在官兵之间进行,康熙还将范围扩大到文职大臣(见《清实录·圣祖实录》卷三)。于是,怒放的生命从一个人扩展到一群人身上,这个王朝人人居安思危,在盛世中不断挑战自己,发现目标、攻击目标。这种精神,明末以来已经不复存在,可康熙却将它重新召唤了回来。

它首先是一种帝王精神,明朝万历皇帝懒于理政,多年不去上班打卡,自个儿躲在后宫生闷气,大明的精气神到了他那儿,算是断了。而康熙御门听政,每天乐此不疲,木兰围猎,提升生命底气,帝王精神,自然是气象万千。反观崇祯皇帝,他确实是励精图治,宵衣旰食,试图挽狂澜于既倒。 而崇祯身后的团队,却个个束手旁观,甚至落井下石,以至于崇祯在煤山吊死之前悲愤地说出“文臣个个可杀”的话。这应该说是同心精神的失落。所以,两相比较,可以得出结论:康熙皇帝是开风气之先的,以他张扬的生命态度,虽然不是立世之君,但是开一代王朝万千气象,康熙无疑是做得最好的那一个。 参考资料:《清实录》、《清史稿》等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