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因热射病不幸走了!医生:高温宁愿在家啃雪糕,也别干这些事

“才三十多岁的人,早上还好好的,中午一出去搬个箱子,下午人就没了。”这不是电视剧台词,是我前几天在急诊亲眼看到的事。

男子因热射病不幸走了!医生:高温宁愿在家啃雪糕,也别干这些事

那天高温红色预警,地表温度接近60℃,一个小伙子在户外干体力活,突然晕倒,送来时体温已经飙到42.5℃,全身抽搐,意识全无。

抢救三个小时,还是没能拉回来。热射病,不是中暑的“升级版”,是直接能要命的“热杀手”。

你以为自己年轻、能扛,就能对抗40℃的夏天?别闹,这是拿命赌天气。今天我们就聊聊——高温天气,哪些事千万别做?

天气越来越热,可身体的“空调”并没升级

近几年夏天越来越“离谱”?不只是热,而是“蒸笼”一样的热。2024年,全国高温日数创下了历史记录。中国气象局数据显示,2024年夏,全国41个县市突破了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气温。什么概念?就是你出门五分钟,汗水能直接滴进鞋里。

男子因热射病不幸走了!医生:高温宁愿在家啃雪糕,也别干这些事

可问题是,我们身体的“降温系统”——也就是出汗和血液循环——并没有因为气温升高而自动升级。我们还是那套几千年前祖先打猎时的散热系统。

当外界温度高过体温,汗又蒸发不出去,身体就像锅里煮的鸡蛋,活生生热熟。热射病,就是这种“人肉炖锅”状态的终极形态。

热射病,不是“中暑加重”,是“体温炸裂”

很多人分不清“中暑”和“热射病”的区别,说白了,前者是警告,后者是倒计时。中暑是你还能走回家喝水吹空调,热射病是你倒下那一刻,命运就开始倒计时了。

热射病的核心问题是:体温调节失控。正常人高烧烧到39℃已经很难受了,而热射病患者的体温轻松突破40℃,严重时能到43℃,这是什么概念?

男子因热射病不幸走了!医生:高温宁愿在家啃雪糕,也别干这些事

体内蛋白质开始变性,像鸡蛋遇热变白一样,你的脑细胞、肝细胞、肾细胞,全都在被“热死”。

这个过程非常快。从出现症状到器官衰竭,有时候只需要1小时。你还在那儿想着“多喝点水就好”,身体已经开始关机重启了。

哪些行为最容易把你送进热射病的“火锅”里?

说白了,就是那些“明知山有虎,还偏向虎山行”的操作。以下这些行为,在高温天气里,建议你一个都别干

在烈日下做剧烈运动。别再幻想什么“中午跑步减肥效果最好”,你跑的不是步,是命。尤其是封闭场地、没有风、湿度高的环境,汗根本蒸发不出去,热量就堆在你身体里,跟个高压锅似的,迟早炸。

男子因热射病不幸走了!医生:高温宁愿在家啃雪糕,也别干这些事

在车里睡觉、等人。别说开着窗户、开着空调就安全。2023年有研究表明,在暴晒的车内,即使开了窗,温度也能在十几分钟内飙到50℃以上。你以为是空调房,其实是“烘焙模式”。

还有,连续作业不休息的户外劳作。尤其是建筑工人、快递员、外卖小哥、环卫师傅们,这是热射病的“重灾区”。一边发汗一边补水还不够,还得及时降温、休息、换班。

关键是,很多人不当回事,觉得“我还行”。但热射病不是靠意志力扛过去的,它是靠机制把你“锁死”。

“防中暑”不是“多喝热水”,而是要像防火一样警惕

很多人对待中暑的态度还停留在“多喝水、多休息”这个层面,但对热射病,这种想法根本不够看。热射病不是身体喊累,而是已经开始“报废”。

男子因热射病不幸走了!医生:高温宁愿在家啃雪糕,也别干这些事

在高温天里,你得像防火一样防中暑,像防煤气泄漏一样防热射病。具体怎么做?记住这几点,关键时刻保命:

第一,要避开高温时段活动。你不是太阳战士,别在中午11点到下午4点出门“挑战极限”。哪怕你是送外卖的,也要争取中途休息、找阴凉地降温。

第二,穿衣要“透气+浅色+宽松”。黑色衣服吸热,紧身衣捂汗,穿吊带背心看着凉快,其实暴露面积越大,晒伤风险越高。最推荐的是浅色长袖棉布衣服,像新疆大叔那种打扮,实用不失风度。

第三,补水要均匀,不要“狂灌”。不是等口渴再喝,而是每20-30分钟小口喝点,保持水电平衡。如果出汗多,可以喝点含盐的运动饮料。千万别图凉快往下灌冰镇饮料,那是降温不是降火,容易引发肠胃痉挛和胃出血。

男子因热射病不幸走了!医生:高温宁愿在家啃雪糕,也别干这些事

第四,发现异常要立刻降温。人一旦出现头晕、乏力、恶心、热得发懵,就要警惕了。这个时候不是“坐会儿就好”。

而是马上找空调房、扇风、敷冷毛巾、喝水,有条件的话用冰袋敷在腋下、颈侧、大腿根。再不行赶紧打120,不然下一步就是热射病。

年轻人也会中招?别再迷信“我还年轻”

热射病不是老年病,不是谁虚谁中招。2022年国家疾控中心的一项研究显示,18到45岁的青壮年,已经成为热射病发病的主力军

为啥?一是他们活动量大、户外暴露多,二是很多人不当回事,觉得“我年轻、我能扛”。但身体不是耐高温的机器,再年轻的细胞也怕烧。

每年夏天,运动会上晕倒的学生、马拉松中途猝死的跑者、装修工地上中暑身亡的工人……哪一个不是“看起来很健康”?可热射病从来不挑人,它只挑环境和时间。

男子因热射病不幸走了!医生:高温宁愿在家啃雪糕,也别干这些事

说到底,命不是用来“扛”的,是用来“养”的

很多人对“热”这件事,已经习惯性麻木了。觉得“热死人”的说法只是夸张。可你在所有气象灾害中,高温是最致命的。它不像台风那样有声有色,也不像地震那样来势汹汹。它是“温水煮青蛙”,不吓人,但真要命。

有人说“高温天宁可宅在家里啃雪糕,也别出门瞎折腾”。我作为医生,真心觉得这话没毛病。你不出去晒,或许只是热一身汗;你硬撑着干活,可能就热掉一条命。

所以记住这句话:在酷暑里,最重要的不是工作效率,是活着本身。

男子因热射病不幸走了!医生:高温宁愿在家啃雪糕,也别干这些事

热射病,不是“哪年太热了”的附带新闻,而是每一个人都可能遭遇的现实风险。别再拿自己当超人了,真正聪明的人,是懂得在高温天“及时认怂”。

你家附近有没有设置高温避暑点?你在夏天有没有被热晕过?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的故事,提醒更多人注意防范。

别让最后一口氧气,被你“硬扛”给耗没了。

参考文献:

1. 国家疾控中心.《中国热射病病例流行特征分析(2015—2022年)》,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23,57(6):783-788

2. 国家气象局.《2024年中国高温气候监测报告》,中国气象出版社,2024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对此,您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