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在长征路上看到红军步步受困,深陷巨大危机以后,便倡议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在遵义会议上取得了绝大多数参会人员的认可,便逐步把红军带出了蒋介石精心构筑的包围圈,一直把疲惫之师带到陕北。

到陕北以后,除了东征山西,在陕北这块贫瘠之地一直呆了十年之久,直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以后,又应蒋介石之邀于1945年8月28日到了重庆,为了国内和平和人民能够休养生息,和国民党开始了艰难的谈判。

这次深入虎穴,毛主席做了最坏的准备。尽管党内高层和延安各界纷纷力劝毛主席拒绝亲身犯险,但为了打破蒋介石的阴谋,争取中间党派和民主人士站到人民的阵营,毅然决定亲赴重庆,和国民党谈判。

当时毛主席决定亲赴重庆,属于绝密。只有少数高级干部和政治局委员级别的领导知道内情。前两封电报,我党的回复是让周恩来代表毛主席和共产党与国民党谈判。所以尽管中统与军统号称情报人员无孔不入,蒋介石得到的情报都是毛主席不会亲赴重庆。毛主席的这个决定,直到临上飞机,国民党才确定和国民党谈判中共的领军人物是毛泽东本人。

这给了蒋介石一个措手不及,也给了重庆各界人士一个巨大的惊喜,他们好像看到了和平的曙光,看到了国家光明的未来。

可蒋介石真能信守诺言保证毛主席的安全么?共产党人不知道,民主人士不知道,就连蒋介石自己,自己也在两手准备之间做着艰苦的抉择。

重庆作为国民政府抗战的配都,国民党中统军统特务多如牛毛,可谓密不透风,共产党人的一举一动都在他们严密的监视之下。一个小小的特务一时冲动也会给共产党人带来弥天大祸。负责保卫工作的李克农与周恩来可谓绞尽了脑汁,生怕出一点纰漏。他们知道,一时的疏忽都可能给毛主席和人民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偏偏毛主席自己,按照自己的思路利用谈判空闲时机遍访重庆各界人士,出席各种聚会和集会,真的好像到了亲戚家里。

1945年9月11日,毛主席在张治中的护送下乘专机回到延安简易机场,受到延安人民和党中央的热烈欢迎。

此次单刀赴会,使蒋介石真正认识了毛泽东,他明白,自己小看了这个难缠的对手。

不知道败退到台湾以后,蒋介石在反思的日记有没有为此次“放虎归山”而捶胸顿足?

谁也没有料到,毛主席的第二次巨大危机,竟然来的这么迅速,而且这么真实这么惊险。

1946年6月,中原军区面临国民党军队的四面围困,处境日益艰难。在得到我方情报人员传来国民党准备动手的确切时间以后,毛主席给中原军区发出了“立即突围,生存第一,胜利第一”的指示以后,全面内战的硝烟在中原升起,迅速弥漫了全国的天空,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拉开了帷幕。

经过九个月的全面进攻,国民党军队虽然攻城掠地,却发现自己似乎到了强弩之末,九个月损失部队达70余万人,能够使用的机动兵力急剧减少。于是蒋介石在国防部长白崇禧和参谋总长陈诚的建议下,召开军事检讨会议,决定以“重点进攻”代替“全面进攻”。具体的部署是首先集结重兵解决西北和山东解放区,然后合兵从南向北压缩,最少也要把人民军队赶到黄河以北。当然,能赶到蒙古戈壁滩和大沙漠为最理想状态。

1945年三月,由天子门生、西北军政长官公署副主任、西安绥靖公署主任胡宗南率军十四万中央军主力担任主力,由宜川、宜君、洛川向延安进攻,北边榆林由邓宝珊部一万余人向延安进逼,西边以青马、宁马出动步、骑兵精锐主力5万余人担任助攻,延安一时风雨欲来山满楼!

共产党首脑机关直接处于胡宗南陆空军的炮火之下,坦克和汽车溅起的尘土遮天蔽日,大地也在坦克和大炮的轰鸣中颤抖。

面对国民党大军压境的严峻形势,毛主席临危不惧,泰然处之。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向来是毛主席对付反动的一贯风格。毛主席及时收缩兵力,决定以原陕北根据地留守兵团和延安地方保卫部队组建西北野战军,彭德怀临危请缨,担任西北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

西北野战仅有野战部队2万余人,既要和敌人作战,还有保卫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安全。政治局临时会议,除毛主席外,其余四大书记一致建议党中央东渡黄河,背靠贺龙领导的晋绥军区和刘邓领导的晋冀鲁豫军区、陈赓领导的太岳军区,形势再危急,安全还是有保证的。

毛主席掷地有声:“不打败胡宗南,我绝不过黄河!”

彭德怀的心情遽然收紧,你老毛不过黄河,我这点兵力如何打仗?

毛主席决定了的事,谁也无法更改。

1947年3月18日,胡宗南的先头部队几乎能用肉眼看见宝塔山,毛主席和其他四位书记才收拾干净自己工作了十年的窑洞,依依不舍的踏上了转战陕北的征途。十年了,谁也不知道危险和明天哪个先来。

毛主席再次向延安人民和党中央做出宣告:“我们一定要用延安,换取全国的胜利!”

毛主席在自己的窑洞里,给国民党留下一张纸条,龙飞凤舞的写道“胡宗南进延安,进退两难!”

党中央在800余人警卫团的保卫下,走进了陕北的沟壑大川。毛主席给这支部队起了很有气派的名字:“昆仑纵队!”昆仑纵队以五大书记之一的任弼时为司令员。

昆仑纵队所过之处,陕北的老乡们发现一个奇怪的问题:这支部队上了年纪的多;所带的行李多;电线线多。

昆仑纵队的身后,是胡宗南的十万追兵。毛主席戏称胡宗南是在胡折腾,让部队顶烈日搞武装游行。毛主席全然不顾大家的担心,一路上有说有笑好不惬意。每到一处,及时让随从架起电台。毛主席的指示和各野战军发来的电波在陕北的沟壑穿梭。

胡宗南占领了共产党的指挥中心延安,蒋介石为激励士气,授予胡宗南“河图勋章”,并晋升其为“陆军一级上将。”蒋介石不满意的是,胡宗南占领是是一座空城,没有生擒共产党首脑机关,尤其是没有生擒毛泽东。蒋介石面授胡宗南机宜,一定要生擒毛泽东,给全党和自己竞选总统一个满意的交代。

在胡宗南的要求下,蒋介石派飞机给胡宗南送来了美国最新研发的电波测向仪。这个测向仪果然厉害,几乎可以准确到百米甚至十米的距离。

要命的是,昆仑纵队对此一无所知。危险接踵而来,每次昆仑纵队刚到一个地方,毛主席刚刚架起电台开始工作,远方的警戒战士就报告追兵到了。于是又赶紧收拾赶路,那是毛主席最窝火的一段时间。

接连几天都是如此,周恩来察觉了问题所在。陕北的老乡和我们鱼水之情,不可能给敌人提供那怕一点线索!敌人的嗅觉如此灵敏,只能是有了电台测向仪。周恩来的推测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同,毛主席察觉了昆仑纵队面临灭顶之灾的可能危险,提议党中央一分为二,避免中央领导层全军覆没,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太危险了。

1947年3月31日,转战陕北的中共中央召开临时会议,决定由朱德、刘少奇组成中央工作委员会,赴聂荣臻的晋察冀军区代表中央协调各个野战军的行动。会后,刘少奇、朱德与留苏陕北坚持转战的任弼时、周恩来、毛主席依依惜别,东渡黄河。

毛主席在分兵后心情豁然开朗,压力顿时轻了很多。在周恩来建议下,三人都取了化名。行军和电报在此后的转战中皆用化名。毛主席自己取名李德胜,寓意革命占了正义,一定成功之意;周恩来则自己取名胡必成,寓意革命必定成功;司令员任弼时取名史林,寓意历史告诉我们,胜利马上来临。

此后,敌人依然在身后紧追不舍,有时候甚至大家刚刚转移,敌人的追兵就到了,敌人的追击部队甚至闻到了昆仑纵队的气息!最紧张的时候距离敌人仅有半壑之隔,敌人的吵闹声和马嘶声清晰可闻,大家屏住呼吸,静静的听着敌人表演呐喊。

敌人追击最危险的时刻,毛主席再一次发了雷霆之怒,故意“仙人指路”,让部队立起“毛泽东由此上山”的路牌,才满意的随着路牌指示的方向大踏步而去。不过设想,如果敌人真的相信了虚虚实实,或者分兵追击,历史应该怎样书写,这就是毛泽东,这就是我们伟大领袖的冲天气概!

毛主席转战陕北,把危险留给自己,拖住了胡宗南精锐的十万部队,减轻了其他战场的压力。在转战陕北途中,毛主席发出指示,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给敌人的心脏插上了一把要命的尖刀。陈赓也南渡黄河,与在中原坚持的华东部队一起,三路大家经略中原。彭德怀也不负众望,接连取得了清化砭、羊马河、蟠龙镇、沙家店战役的胜利,一举扭转了陕北的形势。

用毛主席的话说,我们已经翻过了一个大坎,陕北的形势自此由不得他胡宗南了。

1948年3月23日,经过一年转战的毛主席和众人一起,在陕北人民依依惜别的挥手中,再次东渡黄河,赶往西柏坡和中央汇合,指挥伟大的三大战役 。

蒋介石的灭亡进入倒计时。

1949年3月,三大战役顺利结束,蒋介石的精锐丧失殆尽。

1949年4月20日,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49年12月20日,蒋介石乘专机飞离大陆,再也没有机会踏上他眷恋的这方热土。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推动历史的原动力。


毛主席两次做了最坏的准备,大智大勇,决定了蒋介石败亡的结局

转战陕北途中


毛主席两次做了最坏的准备,大智大勇,决定了蒋介石败亡的结局

准备赴重庆谈判前的毛主席


毛主席两次做了最坏的准备,大智大勇,决定了蒋介石败亡的结局

毛主席转战陕北途中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