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婷
由王伟导演、江奇涛编剧的年代传奇剧《人生若如初见》正在热播,剧集以庚子之变后的满目疮痍为背景,描绘梁乡、谢菽红、杨凯之等命运交织的五人,在各方势力角逐中见证革命党人推翻帝制、迎来新民主主义革命曙光的故事。剧中青年人的友谊与信念在大浪淘沙中几经淬炼,勾勒出一幅浪漫、跌宕、激情洋溢的时代传奇画卷,在中华民族推翻帝制、救亡图存的历程中,青年人对于变革之路昂扬的求索精神为后人所赞叹,剧作刻画出的有志青年群像也折射出中华儿女为复兴大业前仆后继、勇于牺牲的伟大精神以及高尚的爱国情怀。

《人生若如初见》剧集以平视视角呈现了清末民初青年群体在时代浪潮中的挣扎、觉醒与奋进,回溯出大时代转动下的一个生动侧面。在故事架构上,该剧巧妙设置了主人公的身份特点,杨凯之、杨一帆、梁乡等人既不是历史上对近代发展进程有着深远影响的重要人物,也不是远离政治与革命思潮、在时局中只求小家平安的市井之辈,他们是在日本士官学校深造的学生、国内的革命志士等对时代有所推动和牵引的青年。这些人里,有坚定投身革命、满腔热血的杨凯之,有狂热追求自身理想的吴天白,也有希望用思想和教育改变现状的杨一帆……他们在面对腐朽清政府的压迫、各方势力的角逐以及革命道路的分歧时,其成长与奋斗、忍耐与坚持、革命与创造,在和平年代的回望中依然闪烁光芒。

正是通过“中间层次”群体的设置,剧集刻画了一群真正的历史创造者,在杨凯之、梁乡、吴天白等人身上,观众更加真切地看到了时代洪流中,有识之士们经历了怎样的困顿与坚持,并最终做出自己的抉择。在表现人物对时代的牵引和推动时,这部剧兼具了宏观的时代表达和细腻的平视视角,呈现出详实具体的探索路径,从实业、军事、金融、经济、思想、政治等诸多横截面,绘就了属于一个时代的风云际会。剧中包含的人性的碰撞与撕裂、情感的浓郁与纠葛、道路的动摇与抉择、理想的破灭与实现……无不印证了炬火相传的革命情怀,也让整部剧作更具有深刻的意蕴。

剧集基于历史转角的宏大背景,将故事层层推进,构成一束延续多年的探路火把,拉长了叙事时间轴,在这条时间轴上,出现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他们前赴后继,为救中华民族而奋勇前进。杨凯之出场即在刑场之上,他因为革命命悬一线,也因为革命而饱经历练,将中国人的血性与坚韧锻造成刀刃,在必要时刻亮剑;杨一帆以知识思想包裹自身,他也将思想的种子播撒在后来人的心里,对谢菽红产生许多积极影响;宋晨从胆小腼腆的富家少爷到迎着炮火冲击,直面危险奋不顾身,将个人生死、小家聚散放在中华大地的民族使命之后……这些革命青年前赴后继的精神令人动容,这种精神是剧集向观众递出的接力棒,通过回望这黎明前的至暗时刻,让当代青年立足当下,成为光明中生生不息的星火。

在对青年群像的细腻刻画中,《人生若如初见》完成了对于动荡时代青年精神的深刻写照。剧中,梁乡、杨凯之、李人骏等人作为留日士官生赴海外留学,在留学过程中谨记“师夷长技以制夷”,革命志士吴天白、开文堂的二小姐谢菽红参与了清王朝覆灭过程中的诸多重大节点,他们之中,有人在历史洪流中洗尽铅华,找到了自己的信仰与理想;有人在血与火的残酷洗礼中实现蜕变,也有人穷尽一生默默记录着先驱们的革命征程……诸多角色性格饱满立体,他们基于各自的立场与认知,选择了截然不同的道路,也因此走向了迥异的结局。剧中在众多人物的选择里展现出的青年精神,是在迷茫中探寻的执着,在困境中不屈的坚韧,在理想与现实碰撞时坚守的勇气,以及在历史的断裂处看见新生可能性的创造与担当。

值得一提的是,剧集中的人物命运彼此交织,搭建出极具张力的人物关系,使得青年志士的群像没有落入肤浅化、片面化的窠臼。梁乡、杨凯之、李人骏曾在异国他乡结下了深厚的同窗情谊,归国之后由于三人背负的期望、所处立场、代表势力各不相同,曾经的旧友间亦存在对彼此的试探、利用和掣肘,在不同阵营的互相角力中,三人最终走向陌路。这种转变不仅是个人命运的转折,更映照出不同思想与道路的激烈碰撞,曾经纯粹的情谊在利益与信仰的撕扯下变得支离破碎,他们的挣扎与困顿在每一次对峙中尽显无遗,这凸显了革命之路的艰难曲折,每一个抉择都似在悬崖边行走,却也正是这样的呈现,让革命精神在那个时代愈发熠熠生辉。
《人生若如初见》里的年轻人们将在时代的轰鸣中找到了开辟崭新天地的斧锤,当代人凝视着历史中的人物故事,惊觉每一代人的“初见”,都隐藏着对理想的永恒叩问。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