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谭琪欣)据国家医保局3月18日消息,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试点两年多时间中,5个试点城市已按新机制平稳实施2轮调价,分别涉及1398项和5076项医疗服务价格,有“降”有“升”。接下来,我国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试点将扩围,在首批5个试点城市的基础上,决定在内蒙古、浙江、四川3省开展全省试点。

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涉及医患双方核心利益,改革是如何平稳落地的?作为首批试点城市之一,厦门市形成了哪些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 3月28日,厦门市医疗保障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曹小平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专访。

福建厦门市医疗保障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曹小平。受访者供图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自2021年11月启动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试点至今,厦门市取得了哪些阶段性进展?

曹小平:在国家医保局的指导下,我们的试点工作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循序推进。第一阶段以复杂型项目作为切入点,重点将手术类项目纳入报价范围。该阶段改革于2023年1月1日落地执行,共调整项目价格573项。

第二阶段侧重优化提升。总结第一阶段价改经验教训,完善机制规则,打造报价和分析平台,将长期处于历史价格低位的急救、换药、注射及部分中医和儿科类项目纳入调价范围。该阶段改革于今年3月12日落地执行,共调整项目价格520项。

截至目前,厦门已顺利实施2轮调价,共调整项目价格1093项,在这个过程中,“含金量”高的医疗服务项目涨了,通过“技”有所值,正向激励引导医院“强内功”;设备物耗占比为主的检查化验类项目降了,就医患者从降价中直接得到实惠。具体而言,我们提高了“异体肾移植术”“心脏移植术”“肝癌切除术”等技术劳务价值高的手术治疗类项目价格;与此同时,降低了“磁共振平扫”“糖化血红蛋白测定”“尿沉渣定量”等检查化验类项目价格,平均降幅12%。

在改革过程中,医院由原来的被动执行者转化为主动参与者,价格形成由原来“政府说了算”转化为“机制说了算”。政府与医院之间形成了良性互动,共同推进价格改革稳步向前。初步实现了政府“管总量、定规则、当裁判”,公立医院积极参与形成合理定价的格局。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医疗服务价格改革事关医患双方利益,一直以来被视为医改的“硬骨头”,在试点推进的过程中,厦门是如何平衡多方利益的?

曹小平:自启动试点以来,国家局交给5个试点城市的任务就是重点围绕总量调控、价格分类形成和动态调整、监测考核等机制开展试点,稳妥有序推进,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对于厦门来说,面临的现实挑战主要有如价格分类形成机制中,通用型项目遴选难、复杂型项目技术价值不易比较,人工处理海量的数据导致工作效率低等问题,此外,如何引导医疗机构积极参与形成合理的价格,也是决定改革成效的难题。

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我们率先推出了量化医疗服务价格主体责任、升降绑定、两轮报价、增设调控分等一系列创新做法,形成了涵盖总量调控、分类形成、动态调整和评估考核等一整套具有厦门特色的“管总量、定规则、当裁判”价改新机制。

一、率先采用量化评分法,破解通用型项目遴选难题。将通用型项目“聚类、轮动、必要”的定性原则转换为客观、量化的项目遴选指标,实现了通用型项目在“政府主导”原则下,用客观数据说话,避免了“拍脑袋”人为主观调价的情形。

二、提出升降总量绑定,破解报价总量失控难题。医院报价方案需满足调降项目金额总和不少于调增项目金额总和的一定比例,调增总量越高,调降总量也越多。引导医院主动控制报价总量,统筹协调内部科室,科学上报调价方案,避免了盲目报价。

三、创设调控分,破解冲高报价难题。在经济分和政策分基础上增设调控分。医院报价涨幅与调控分负相关,涨幅越高,得分越低。通过调控分规则,鼓励医疗机构小步快走、平稳调价,更好维持地区间合理比价关系。

四、建立两轮报价规则,破解盲目报价难题。第一轮医院报价后即公示报价初步结果,第二轮报价医院可根据情况修正价格。通过两轮报价,引导医院主动优化报价项目价格,既可以推动不同医院间、不同项目间的充分竞争,又能通过两轮博弈,引导合理报价,从而实现在调价总盘子内,腾出更多空间,让更多具有性价比的项目“中选”。

五、组织“双高”项目评定,破解技术价值不易比较难题。建立医疗服务价格临床专家库,充分发挥临床专家优势,组织专家对四级手术项目进行评分。得分前10%的作为“高风险、高难度”项目,给予政策加分,评选结果更贴合临床实际。

六、建立信息平台,破解海量数据统计分析难题。价改初期,我们主要依靠人工来处理海量数据,医院经常抱着材料来回跑、效率极低,为此我们建立了医疗服务报价与分析平台,实现了智能化管理。在第二轮调价中,平台已实现了医院报价、系统智能审核、项目价格自动计算、综合评分核定、调价方案生成、数据跟踪监测等全流程线上操作,1周内即可完成医院报价到生成方案,成为价改工作的“好管家”“好帮手”。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除了“调价”,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还要改什么?您如何看待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的核心和目标?

曹小平:从前述介绍中,您可以看到,定价调价其实并非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的全部内容,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关键点在于构建一整套科学合理的价格调整机制,在患者可承受、医院可发展和基金可持续之间寻求平衡,实现保民生、促发展。

首先,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的重中之重是建立健全制度和体系。要让医疗服务价格管理进入标准化规范化的轨道,给价格做加减法的前提建立科学依据;要让价格走势与医药控费用、降成本的绩效指标关联,有保有压、有升有降;要让价格变化的节奏受到启动条件和约束条件的控制,不能想涨就涨、一涨再涨;要让价格经得起监测考核评估的检验,该降的价格要及时降下去,涨了的要看得到社会效益。

其次,医疗服务价格管理的重中之重是理顺比价关系、发挥杠杆功能。比如儿科、护理等历史价格偏低、医疗供给不足的薄弱学科项目,需政策激励;复杂手术等难度大、风险高的医疗服务,需要适当体现价格差异;特色优势突出、功能疗效明显的中医医疗服务,需要传承创新和发展;设备折旧占比高的检查治疗项目,需要挤出水分,还利于民。

最后,要完善配套措施确保群众负担总体稳定。具体来说,事前要做好调价可行性的评估,不能偏离控制医药费用过快增长、提升社会效益的基本前提;事中要分析调价影响,重点关注特殊困难群体,主动防范和控制风险。事后,落地实施时,要做好医疗服务价格和支付政策协同,将调价部分按规定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接下来,要进一步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还有哪些关键问题需要厘清?

曹小平:未来深化改革,还需要把调不调、调多少、调什么、怎么调的技术性问题,与推进公立医院补偿机制、分级诊疗、医疗控费、医保支付等系统性问题统筹起来,形成综合效应,更好保障人民群众获得高质量、有效率、能负担的医疗卫生服务。

就厦门而言,我们将总结两轮调价实践,结合执行落地情况,以问题为导向,持续优化提升新机制规则,适当体现技术劳务价值高项目的价格差异;逐步疏导价格矛盾突出问题;扶持薄弱学科发展,重点对中医、儿科等学科进行政策倾斜;持续推动降低部分大型设备检查治疗及化验类医疗服务项目价格,有升有降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在群众能承受、医院能发展、基金能负担之间寻求“最大公约数”,为全国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提供更多更好、可复制可推广的“厦门实践”。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