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你握不紧、算不尽、留不住的东西,恰是镜子,逼你照见自己最深的执念。
《金刚经》中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唯有不执著于表象,心才能回到真正的自己。
同一座山,四种镜头,一位地质学家看到岩层断层;一位摄影师看见光影构图;一位禅师看见“青山自青山”;一个孩童看见“怪兽的背脊”。
山仍是那座山,呈现的却是四种真相。

尼采因此说:“这世界没有真相,只有视角。”
换言之,我们生命中的所有发生,不是世界给予,而是内心召唤。
我们戴什么颜色的镜片,世界就会回以什么颜色的光。
你以为你在看世界,世界也在通过你的眼睛反刍自己。
1527 年,阳明先生行到广西梧州,一条江横在眼前。弟子问:“山川草木在何处?”
阳明抬手,指雨点打在自己鼻尖说:“看此一滴,即汝心之一滴;若心不在,山川与汝同归于寂。”
一旦洞明,便知世间万象,皆因缘和合:风来竹响,雁过长空;缘聚则现,缘散即灭。

终有一天,你会突然明白:世间所有相遇,不过是云与云的擦肩,浪与浪的交汇。
风来竹响,雁过长空;缘聚则现,缘散即灭。
缘来,像潮水涌上沙滩;缘去,像潮水退回深海。
不必追,不必留,一切都在流动,一切也在成全。当你不再把根扎在“一定要”的土壤里,你就会发现自己原来是天空。
无住,故无所不住;无为,故无所不为。
六祖慧能大师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外境只是屏幕,心才是投影机。

苏东坡与章惇同被贬岭南,章惇郁郁而终;东坡却是:日啖荔枝三百颗。写下:九死南荒吾不恨。
外境一样,视角一变,人生质地天差地别。
凡是你想控制的,其实都控制了你。当你什么都不要的时候,天地都是你的。
大道至简,无欲则刚,无为则无所不为。
《道德经》中言:“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老子不是教你躺平,而是指出:凡用力驾驭的,必被反噬;凡松手任运的,反得成全。
你看江河从不计划航道,却无处不到;山不自称高,却万仞自成。

宇宙用不可驾驭的浪头、风口、雷霆,提醒人:真正的得,始自舍。
往往带给人们痛苦的从来不是某个人、某件事、某样物,而是我们自己心中的幻想、看法、观念以及执念。
它给我们创造了一个期待,那是一个梦境、一种幻觉、一种幻想,我们以为只要得到了它、实现它、拥有它,活在其中,我们就会快乐。
这种幻觉给人们带来快乐也带来焦虑,更不断的在心中生产和制造恐惧。
塞涅卡说:“命运夺走的一切,本就从未真正属于我们。”
破相,不是失去世界,而是终于肯让世界以它本来的样子,穿过你、完成你、照亮你。

世界从未勒紧过我们们的喉咙,是我们把自己的影子子当成了绞索。
庄子曰:“忘足,履之适也。”
当脚忘了鞋,鞋才真正和脚,当心忘了期待,世界才真正合心。
真我,不在喜马拉雅山洞,不在名人演讲,不在下一本书。
它在你此刻的胸口,像一颗被遗忘的恒星,仍在燃烧,却被层层尘埃(分别、评判、期待)遮蔽。
我们常常因为一句嘲讽、一个厌恶的眼神、一件小小的失败而痛苦不堪,耿耿于怀怀疑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
其实,这些都是因为执着于相。

当你不再被念头、情绪、外境所困,心就会变得清明、轻盈,能量自然涌现。
萨特说:“存在先于本质。”
活得好的人,从不给自己贴标签,标签可以是荣誉,但也会成为限定,无形中固化了你可能的样子。
人生像未完成的雕塑,每天要用新的经历雕刻轮廓。你不再寻找真我,你已成为真我。
要允许一切的发生,因为一切发生都是有利于你的,它们都是来丰富你的意识圆满成就你的。
当你终于明白:天地、人海、风声与灯火,只是你心湖上的层层涟漪。
涟漪之外,并无他物。于是,世界不再是你要去改变的远方,而是你轻轻一转念,便随之舒展、随之澄明的倒影。

正如佛陀在《金刚经》中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如是观者,撒手而立,脚下即是净土,眼中尽是星辰。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人生就是要破执,破除各种各样的执着执念,回归无住无为。
你只管去觉知,只管去呈现,放下,随缘,你会变得很厉害。
因为你知道了,你是你的世界唯一创造者。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的内心投射。
你明白只需要改变自己,你的世界就会随着发生变化。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