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通常有10万多根头发,每天会脱落近百根,同时几乎等量的头发生长出来。每根发丝都像一个硬盘,刻录着你身体的秘密——除了性别、年龄、种族之外,还有营养状况、药物摄入史、吸毒史、环境暴露史等更私密的信息。

实验室里,法医像考古学家一样,“凿开”头发,从直径不足0.1毫米的角蛋白纤维中寻找线索。毒杀妻子的丈夫,喝完补品却昏死过去的老人,不知不觉被迷奸的女性,将药品混入女朋友眼药水中的大学生……当证据在屏幕上化为直观的数据,真相也慢慢揭开。

法医心照不宣:人言不足信,证据最可靠,毒物再毒,有时也不敌过人心。

图为司法鉴定科学研究院

毛发就像树木的年轮

某航空公司的一次例行的尿检中,两位空乘被检出阳性,他们因有吸毒嫌疑而被立刻停职。但二人坚称自己没有吸过毒。经过鉴定,法医在他们的毛发中没有发现吸毒的痕迹,并分析,尿检呈阳性可能是误食了含有罂粟壳之类添加剂的食物。两人这才想起,尿检前他们在小摊上吃过麻辣烫。最终,鉴定报告还了他们清白。

两位空乘尿检阳性被指涉嫌吸毒

但有时,喊冤的声音有多大,打脸来得就有多快。

一次尿检结果呈阳性,男子大喊冤枉,声称是刚喝的“咳嗽药水”导致的。法医剪下他的头发,从离发根2厘米处检出了O6-单乙酰吗啡,这是海洛因的特征代谢物,而该种“咳嗽药水”的主要成分及体内代谢物是可待因和吗啡。头发平均每个月长1厘米,由此可见,他在约2个月前吸食了海洛因。

“除了毒品检测,生活中还有很多料想不到的中毒情况,谷仓里的气体、网购的假中药,还有一些野生植物,可能都有毒。”说起毒物鉴定,法医王鑫可以竹筒倒豆子般,一直不停歇地讲出来。

上海苏州河边,光复西路1347号,是司法鉴定科学研究院(简称司鉴院)所在地。作为司法部直属单位,这支司法鉴定“国家队”长期承担着全国各地公检法机构委托的大量重大、疑难、复杂案件的司法鉴定和研究工作。

每天,除了公安的车辆络绎不绝,还有很多人带着困惑前来,一张张看似普通的脸背后,可能有比冒险文学还跌宕十倍的经历。

作为法医毒物化学研究室(简称法化室)的鉴定人,每天都在与各种毒物打交道的王鑫,是一位真正的“毒物猎手”,曾参与过多起重大案件的毒物鉴定工作。2010年,王鑫从山东大学药学院毕业后,到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读研,期间在上海市公安局物证鉴定中心毒化室从事法医毒物学研究与实践。

2013年,王鑫去往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法医学系法化室攻读博士学位,专攻毛发分析。2017年至2020年,她分别在哥本哈根大学和司鉴院法化室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还长期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科研专项,曾获上海市“超级博士后”和“扬帆计划”人才发展基金等资助。

在王鑫看来,毛发就像树木的年轮,记录着岁月的印记。通过研究毒物和药物在毛干、毛根中的分布和时间过程、浓度和剂量、毛发颜色的关系并通过毛发分段分析,就能了解毒物和药物摄入的过程。

有对老夫妻,服用了在集市购买的“补药”后双双昏迷。丈夫经医生全力抢救,一段时间后恢复出院,妻子则一直处于植物人状态,在医院昏迷8个月后离世。家人将她的体液样本送来了司鉴院,但由于中毒时间较长,体液中的毒物已经代谢殆尽,没有检测到毒素残留。

“后来他们补送了老人的头发,通过头发分段分析,我们在距离发根近6厘米至8厘米处检到了钩吻生物碱成分。”王鑫说,其他证据也显示,老人所购买的药材为中药材钩吻,又称“断肠草”,毒性极强,足以致命。“老夫妻是误将钩吻当做红木香吃了,红木香是应用很广泛的中药材,还寓意着吉祥如意与爱情美满,可惜……"

王鑫还接手过一个案例,女性死者生前因患眼疾,一直在寻求中医治疗。有一次她自行购买中药药材煎制服用,后来疑似中毒死亡。“她的血液、头发中都检出了较高的砷元素。”王鑫说,经过了解,给死者开偏方的人完全没有医学知识,居然开了大剂量雄黄,让患者发生了砷中毒。

毒物的可怕,不仅在于其致死性,更在于其隐匿性。

王鑫提到,我们身边就有很多致命的毒素,众所周知,河豚毒素只需1毫克就能致人死亡,“还有生活中常见的夹竹桃、曼陀罗、马钱子、乌头等植物,也都有很强的毒性,误食或自行不当使用后果严重,应该提高警惕。”

探求灵敏度的极限

说起鉴毒过程,想象中可能如电影一般惊心动魄,戴着防毒面具,告警灯不断闪烁,反应釜里蒸腾着危险气息……其实,司鉴院法化室里,确实摆满了瓶瓶罐罐和各种仪器,但没有那么电光火石,反而充满理性。

“你们现在的技术可以实现在西湖中检出一粒毒物胶囊,这是怎么做到的?”听到记者的提问,王鑫指了指周围的设备,“要将毒药物检测浓度从千分之一做到一百万亿分之一甚至更高,就要不断探求灵敏度的极限。”她说,水中有很多杂质,要持续在净化、提取、浓缩上下功夫。

而在一根头发里下的功夫,并不亚于在西湖水里找一粒胶囊。

实验台上有很多装着头发样本的试管,经过研磨、离心和浓缩后,这些灰白色的悬浊液早已看不出原始形态。当它们被送入质谱仪后,真相就会从数据图的波峰中浮现。王鑫说:“即便是0.1克毛发中混入了一粒盐的百万分之一剂量,也逃不过检测。”

图为毛发检测 网络图

近年来,中国在毒品控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新型毒品还是时有出现,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司鉴院法化室一直在研发更新更快的检测技术。

“新型毒品的特点就是变化多端。饮料、糕点、化妆品、生活用品中都可能被添加。加之其代谢速度大都比较快,我们必须不断更新检测方法。”法化室副主任严慧说,前几年有嫌疑人将依托咪酯、美托咪酯等勾兑在电子烟油中,制成“上头电子烟”,这就是一种新型毒品。发现这种做法后不久,依托咪酯就被正式列入第二类精神药品目录。

“我们一直都在密切关注新型毒品的流行趋势,不断优化检测手段,希望能为新型毒品的管制提供科学依据,帮助执法部门及时应对新型毒品的滥用问题。”严慧说,司鉴院法化室在“十四五”期间承担了多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其中就包括新精神活性物质及其代谢物的检测方法研究、新精神活性物质的预警等等。

不止新型毒品,随着检测技术的进步,很多隐匿的毒源也无处遁形。比如气体毒物的鉴定,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都是难点,因为气体进入人体后很容易逸出,常规的采样程序和检测技术,无法从体内检测到气体。但法化室现在已经探索出针对性的气体采样方案,并综合利用色谱分离和质谱检测技术,准确检测气体成分。

这些年,他们进行过多起气体毒物的检测:5岁的哥哥和2岁的妹妹突然呕吐、腹痛,继而离世,是因为隔壁的粮仓用磷化铝进行熏蒸杀虫,导致兄妹俩吸入磷化氢气体中毒。还有人进入地窖后倒地而亡,有人过度吸食笑气致死,有人在房间里给核桃杀虫,却险些毒死孙女……

现在,法化室年轻团队开发的“毒物快筛芯片”,已经可以将现场检测时间从几天缩短至15分钟,2023年入选了上海市科技成果转化试点项目。而与AI结合的“毒理预测模型”,则能通过微量检材推断中毒症状。

走上世界舞台

前不久,经过多轮严格选拔,王鑫当选了国际法医毒物学家协会(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of Forensic Toxicologists,TIAFT)青年科学家委员会委员,是本届委员会中亚洲唯一的代表,也实现了我国在该委员会零的突破。

作为法医毒物学领域的国际性顶级协会,TIAFT汇聚全球法医、药物、毒物等多领域精英2000余名,青年科学家委员会委员席位仅8个。

对王鑫来说,这是荣誉也是责任。而在毒物化学鉴定领域,司鉴院也早已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现任法化室主任向平,是TIAFT中国地区代表,全球法医毒物学专业顶尖专家,带领研究团队连续3年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

从20世纪80年代末,为了让引进的第一台大型设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能连续正常运行,并加快建成毒物质谱数据库而彻夜轮守;到为获得乙醇的体内代谢河消除数据,自饮大剂量白酒,以30分钟时间间隔连续十几次抽血取样;到为了研究尸体腐败乙醇生成机制,在高温季节对溺水死亡且高度腐败的动物解剖取样......在前辈们的基础上,专注于毛发分析的王鑫,已经和团队一起建立起毛发中多种毒物和药物的鉴定及评判体系,并还在不断增加研究对象。

近几年,法化室起草的关于毛发中芬太尼类、色胺类、合成大麻素类等新精神活性物质检验方法的行业标准陆续发布。2023年,他们牵头研制的国家标准《血液、尿液中乙醇、甲醇、正丙醇、丙酮、异丙醇和正丙醇检验》发布。去年,关于毛发中7种减肥药检验方法的行业标准获批发布……这些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不仅提升了毒物检测的准确性和规范性,为司法鉴定和禁毒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也为司鉴院“以科学捍卫公正”的院训书写了新注脚。

采访快结束时,看着实验台上大大小小的试管,记者问王鑫,是不是剃光头发就找不到证据了?她笑了起来,“怎么可能,胡须、腋毛、眉毛、指甲,就连牙结石,都可以成为‘证人’。我们的努力就是要告诫心怀不轨的人,莫伸手,伸手必被抓。”

上观新闻·解放日报原创稿件,未经允许严禁转载

作者:刘雪妍

微信编辑:安通

校对:泰妮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