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记者/卢洋 剪辑/姚抒廷 编辑/阚纯裕):最近,电影《南京照相馆》的热映,让一座城市的历史记忆再次被唤醒。影片中,“罪证照片”被调包成了日军眼中“不重要”的照片,而恰恰是这些“不重要”的照片记录了无数个像阿昌、老金、毓秀这样活生生的人的成长瞬间和幸福日常。与此同时,在现实中的南京,由电影引发的一场“寻影”也在悄然展开——有南京市民发现,通过南京市档案馆,或许可以查到祖辈的户籍信息和照片影像。
受访者提供/曾在马道街小学就读的濮图图祖辈的档案
一枚小小的照片贴纸、一张薄薄的户籍证明,构成了普通人曾在那个时代生活过的证据。它们在故纸堆中默默等待,后人的一次偶然叩问,便能瞬间激起血脉中的回响。央视网记者采访了多位从南京档案馆查阅到祖辈户籍档案的当事人,听他们讲述一张户籍卡带来的心灵震撼。
张梦霞:查到了太爷爷的户籍,发现他曾经舍家参与抗战
很多年前,我偶然在新闻上看到一条消息:2006年南京市公安局在浦口区的一个仓库里,发现了一批民国时期的户籍档案。这批档案来自当时的警察厅,数量多达150万张。由于常年无人问津,部分卡片已经损坏霉烂或被虫蛀,后来移交给南京市档案馆。经过四年的整理和数字化,终于向公众开放查阅。
当时我只是匆匆一瞥,并未在意。直到最近,我才又想起这件事。我的爷爷奶奶都已离世——爷爷是1999年走的,奶奶是2012年。由于父亲早逝,我是他们一手带大的。小时候家里困难,我是特困生,我一直以为自己来自一个普通甚至贫困的家庭。而关于爷爷奶奶的过往,我知之甚少。
于是,我动了念头:也许在南京市档案馆里,还能找到他们的一些痕迹。
第一次去查,工作人员问我:民国时期你爷爷家的住址是什么?我愣住了——我哪知道?只能无功而返。第二次,我试着用爷爷的名字查,也没结果。后来我突然想到,爷爷兄弟八人,是个大家庭,或许换个名字能查到。我用他兄弟的名字一试,果然在系统里找到了家族信息。
因为那个年代的档案多是用毛笔手写的,名字常有同音不同字的情况。比如我奶奶姓杨,档案上却写成“张”;爷爷名字里的一个字,也和身份证上的写法不同。
工作人员给我扫描了旧档案,当我拿到它的一瞬间有种穿越的感觉。我出生的时候,爷爷奶奶已经60多岁了,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他们20多岁时的样子。户籍里还有我爷爷的弟弟,当时非常小,至今健在,已经九十多岁了。我也第一次知道了太爷爷的名字,看到了他的照片。
太爷爷叫张宏胜,曾是南京一家出租车行的老板。那个年代,能开车行的人是相当富裕的。我顺着“张宏胜”这个名字查到:1937年抗战爆发,太爷爷捐出自己的汽车,组织了一支抗日汽车小分队,还担任小队长。
受访者提供/张彩云太爷爷曾担任汽车小队长的记录
我原以为家族祖上籍籍无名,没想到太爷爷那一辈,曾在国难当头之际挺身而出。我是很为我的家族自豪的,不管是从勤劳致富上,还是积极抗战、抗御外敌的侵略上。
我也曾疑惑,南京大屠杀伤亡惨重,难道我们没有反抗吗?现在我知道了,我们有抗争,我们不是被动承受苦难的人,而是曾为家国奔走的普通人。
这些档案让我明白:人过留痕,哪怕是最普通的家庭也有自己的故事,就像陈奕迅唱的: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那些没有站在聚光灯下的普通人,那个年代的南京市民中,肯定有无数人以不同形式同仇敌忾地参与抗战,他们是真正的英雄。
濮图图:在南京档案馆,我找到了太爷爷的“熟鸭店”
这几天我在社交媒体上看到有人分享去南京市档案馆查祖辈户籍的经历,才动了念头。档案馆离我家很近,而我爷爷已经去世——他生前常讲中华门一带的往事,也亲历过南京大屠杀。我想,既然他一辈子都在南京,或许档案里还能留下点痕迹。
我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在“我的南京”APP上提交了申请,填了爷爷的名字、性别,还有生日。但他的生日一直是按农历记的,我也拿不准公历到底是哪天,就估了个差不多的日期。没想到,几天后收到短信,说查询已完成,可以去馆里自取。
那天我走进档案馆,工作人员递给我一沓纸,说是一整户的信息都找到了。我一开始以为只有爷爷一个人的资料,结果翻开一看,上面还有我从没见过的亲人:年轻的姑奶奶、我的太爷爷,这本户籍就像祖辈的“人人网”一样。
受访者提供/濮图图做鸭货生意的祖辈户籍
我盯着那张小小的照片看了好久。爷爷那时还是个小学生,穿着旧式学生装,脸圆圆的。我从来没见过他小时候的照片,越看越像,心跳也越来越快。当时的档案很有意思,还记录了太爷爷的工作,写着“中华门西街,熟鸭业”。原来我们家祖上是做鸭货生意的,回民家庭,当时还打出自己的招牌,成为“金陵鸭业八大家”之一。
最触动我的,是这份档案让我重新理解了记忆的意义。我去过江东门纪念馆很多次,那有一面巨大的黑色墙,上面全是“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的名字。左下角有一小片蓝色档案,是幸存者的档案。多年前,我曾在那上面看到一个同姓的“业”字辈的名字,当时并不认识。现在查阅户籍我知道了,那就是太爷爷的弟弟。
20世纪40年代的纸质材料能留存到现在,我觉得真的特别不容易。在电子数据随时都可能消失的今天,这些泛黄的纸质档案,竟然还保存着普通人“存在”“活过”的痕迹。我们人类社会经常有很多仪式记忆,比如入学仪式、成人仪式,通过一场重要的仪式来记住一件重要的事情。这些户籍档案是实实在在存在的、白纸黑字写下的,寻找它的过程,对于我和整个家庭来讲,就是一场特别珍贵的仪式。
佟文静:还好,档案馆里有一张纸能记录他来过
爷爷是100岁的时候去世的,是位老师,走得很安详。但人走了,东西总会慢慢散失,照片、证件、记忆……好像什么都没真正留下。最近偶然看到可以查询民国时期户籍档案的消息,我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提交了申请,只能提供一个大概的出生年份——1928年,还有他曾在南京工作过的零星线索。
没过多久,档案馆给我打电话,可以去核对他的照片。看到照片的时候我很震惊,爷爷年轻的时候跟我的叔叔们长得很像。我记事时,爷爷已经是个“老头的样子”,但是那张户籍上,他很年轻,上面写着他在南京的哪里工作、做什么事情、住在哪里。
说句实话,我们都是普通人,就是人死了可能什么东西都没了,但是档案馆里还能存在一张纸,记录他的生平,一些简单的出生年月照片,就给人一种心理的慰藉,觉得他在这个世界上存在过。对我来说,这就是一个挺好的记忆。
受访者提供/南京市档案馆
南南:1937年出生的外公,刚好是“南京大屠杀”存活下来的幸运儿
刚看完电影《南京照相馆》,大数据就给我“精准”推送了南京档案馆的户籍查询攻略。提交申请之后,档案馆工作人员打电话来核对了一位亲属的信息,确认我是后人,就把档案的复印件免费邮寄到家了。
那是一张民国时期的户籍卡,上面写着曾外祖父的名字,职业是“钢业”。当时非常需要钢铁冶炼,曾外祖父就一直做这个。户籍里记录外公是1937年出生的,当时的南京正处在水深火热中。听外公说过,那年全家逃往乡下避难,他的姐姐十几岁就离家参军,跟着部队走上了抗日道路。
我们现在已经找不到外公的姐姐了,据说参加了红军长征,只有在泛黄的户籍纸上,我才第一次“看见”她的名字,她是户主的女儿。我觉得历史真的很沉重,能够在当年存活下来的人,性格方面都很顽强。每次我和外公交谈,他都能教会我很多静心思考的方式。
受访者提供/户籍记录指纹的特别方式
小时候,外公常讲大板巷的往事,讲甘家大院的传说,我只当是老人的回忆。可当看到户籍上清清楚楚写着那个地址,我好像真的走进了那时候的南京:石板路、老屋檐、街坊邻里……从漫漫的长河当中走过来,看到以前还有我们家族的祖辈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户籍卡里还记录着他们的指纹,左手有几个螺斗,右手有几个螺斗,就会感慨,活着本身就是一种坚韧。现在我就把这份户籍卡好好收着,很好很好地保存起来。
来源: 央视网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