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堆堆“土渣”中复原出器物原形,听起来确实很难,但对文物修复师来说,“拿捏”!
在商丘永城市苗桥镇王庄遗址附近的办公区内,没有机器轰鸣,只有文物修复师们安静地面对一堆堆不起眼的“土渣”。这里是他们日常工作的起点,也是揭密5000年前文明的开端。
要修复文物,先“读懂”它
近日,大河报·豫视频《寻镇中原》栏目记者探访永城王庄遗址时,沉浸式感受了文物修复师的神奇工作。
修复师们的工作台旁,放着几个袋子,每个都有标号,里面是从考古发掘工地运来的陶器残骸。有的碎片还略微完整,能看出轮廓,有的则小如指甲,甚至更加细碎的,泥土颗粒和陶器碎片混在一起,几乎快成为“土渣”。
(图片:王庄遗址文物修复现场之一)
单看一眼,就让人无从下手,完全无法想象如何从这堆“土渣”中复原出器物原形。但这是文物修复师们的日常。
2023年3月,王庄遗址考古发掘正式开始。在这座距今5000年历史的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遗址,发现了国内目前最早的玉覆面,也是金缕玉衣的前身;国内目前最早的圭,在考古研究中有突破性意义;一大批反映新石器时期生活特色、见证了不同地区文化融合的实用陶器……它们共同成为豫东地区 "五千年不断代" 文明史的重要实证。
两年过去了,考古工作仍在进行中,文物修复师们也日复一日地奋战着。
从看似杂乱无章的残骸中,搜寻、辨别,最终组合修复出完整的器物,绝对是技术活儿。
“每一件文物都有它的‘脾气’,修复前必须先读懂它。”现场, 一位不愿具名的文物修复师给记者说。
(图片:王庄遗址文物修复现场之一)
这“读懂”的过程,便是修复的起点。修复师们此时需要调动全部脑力,仔细观察文物的材质、破损状态、彩绘的附着情况,甚至分析其埋藏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了解到,陶器修复有几个大的步骤:拆分、清洗、加固、粘接、补缺和打磨塑形。
(图片:王庄遗址文物修复现场之一)
其中最具挑战性的,就是文物碎片的拼接,修复师需要凭借丰富的经验和极大的耐心,在成百上千的碎片中寻找能吻合的茬口。找到匹配碎片后,用特制粘合剂粘接。缺失部分则用石膏等材料,依原造型补配塑形。最后细致打磨,尽量抹除修复痕迹,使文物重现历史原貌。
相对于瓷器和金玉等,陶器质地更酥软,表面又无釉做保护,几百年数千年埋藏于地下,绝大多数会存在破碎、酥粉、残缺、表面附着泥土、铁锈及其他各种污染物等,还很可能异常疏松,轻轻一碰就造成二次伤害。
这都给修复工作增加了新难度。
复杂的拼图技艺!陶器碎片拼成功,需要个把月
修复一件文物,需要在一堆碎片中寻找能够吻合的茬口,往往要几百上千次的尝试。
根据王庄遗址现场一名文物修复师的说法,一件陶器,耗时半个月修复很正常,(如果器物完整)快的三四天甚至半天就能拼好,慢的几个月也有可能,“有时候,为了找到一块关键的碎片,可能就要花上几天。”
就像是复杂的那种拼图游戏,考验对文物器型的经验和空间想象力。
当然也有很多技巧。
(图片:王庄遗址文物修复现场之一)
“比如这批器物是同一时期的,陶质和釉面相似,所以在寻找过程中都会有很多线索参考。”这名修复师说,很多放在墓葬里的器皿是成批烧制,接触多了,对这里所有器皿形制都比较熟悉了 ,基本上大眼一看,拼上一点,就能知道大概修复到什么部位,还缺什么,究竟能不能修复好,心里基本都清楚了。
(图片:王庄遗址文物修复现场之一)
“做这一行,最需要什么?”在一旁约莫观察了半小时,记者忍不住问。
“首先肯定得有耐心吧,还得细心。”对方说,要是都坐不下去,肯定不成,他打了个比方,“你能钓鱼(能静下心),就能做这行。”
(图片:王庄遗址出土的文物 修复后被展出))
(图片:王庄遗址出土的文物 修复后被展出)
在永城王庄遗址,对5000年前历史文明的探寻仍在继续。更多碎片从泥土中被托出,等待着修复师们为我们带来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
转自:大河报·豫视频
来源: 河南法治报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