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当菲律宾总统马科斯乘坐的专机降落在马尼拉,他脸上的笑容尚未褪去,一场席卷菲律宾政坛的风暴已经形成。

在华盛顿白宫的玫瑰园里,特朗普轻描淡写宣布的“伟大交易”,在太平洋彼岸点燃了愤怒的火焰——美国商品将享受零关税进入菲律宾市场的特权,而菲律宾商品进入美国却要被征收19%的关税。

这个“19%对0”的冰冷数字,瞬间成为菲律宾社交媒体上的爆款话题,更在国会殿堂引发跨党派震怒。

参议院内,愤怒的声浪此起彼伏。

前参议长苏比里痛心疾首地指出:“这根本不是互惠,而是赤裸裸的不平等条约。”他警告零关税将给本土生产商带来“严重风险”,字字句句直指协议的核心弊端。资深参议员拉克森则用更犀利的言辞撕开外交辞令的面纱:“这是主人对客人最无礼的侮辱!”而总统的亲姐姐、参议员伊梅·马科斯也打破沉默,直言这份协议根本不是胜利,而是单方面的妥协。

这些来自权力核心的猛烈批评,戳破了所谓“盟友馈赠”的华丽泡沫。

政客们的愤怒背后,是更残酷的经济现实。

自己人都看不下去了,马科斯去了美国一趟,把菲律宾“卖了”个好价钱,菲议员彻底怒了

马科斯(资料图)

2024年,美菲双边贸易额达235亿美元,但菲律宾承受着49亿美元的贸易逆差,且这个数字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新协议实施后,普通菲律宾人的生活将首当其冲。众议员安东尼奥·蒂尼奥描绘了触目惊心的前景:菲律宾可能沦为美国汽车、大豆、小麦和药品的“免税倾销场”。社交媒体上,民众用更直观的对比表达愤怒:“菲律宾酱油进入美国要被加征19%的税,而美国番茄酱却在马尼拉超市零关税倾销。”贸易术语正变成主妇菜篮里的真实负担。

最令菲律宾人感到屈辱的,是与邻国日本的对比。

就在马科斯与特朗普握手言欢的同一日,日本宣布与美国达成协议,将面临的对美关税从25%降至15%。日本首相石破茂宣称这是“赌上国家利益的艰苦谈判成果”,而菲律宾得到的却是19%的税率。这种差异待遇引发菲律宾国内学者尖锐批评。亚洲智库研究员海德利安直言:“我们当初谈判真该更强硬些。”

前农业部长蒙特马约尔的讽刺更为辛辣:“总统先生千里迢迢跑到华盛顿,就为了让特朗普耍得团团转?”

对于菲律宾基础产业的从业者而言,这份协议不啻为灭顶之灾。

自己人都看不下去了,马科斯去了美国一趟,把菲律宾“卖了”个好价钱,菲议员彻底怒了

马科斯(资料图)

参议员邦义利兰发出振聋发聩的警告:零关税政策将“摧毁菲律宾农业和渔业的最后防线”。数百万稻农和渔民面临失业威胁,他们的生计悬于一线。公民行动党主席戴维则从法律层面发出警示:这种单方面零关税安排涉嫌违反WTO规则,可能导致其他国家援引“最惠国待遇”原则,要求菲律宾给予同等优惠,使国家陷入更复杂的国际贸易诉讼泥潭。

马科斯为何签署如此不平等条约?答案藏在华盛顿会谈的另一面。

访美期间,马科斯先后会见美国国务卿和防长,收获了“增加军事资源遏制中国”的承诺。显然,菲律宾试图以经济让步换取美国在南海问题上的强硬支持。然而协议中一个隐秘条款暴露了真实代价——菲律宾被限制与“敏感第三国”签署新贸易协定。这无异于将菲律宾的经济自主权典当给美国,使其沦为美国印太战略棋局中的一枚过河卒子。前外交官桑托斯痛心道:“我们幻想成为战略棋手,结果发现自己只是棋盘上的棋子。”

随着舆论持续发酵,“19%对0”已超越经济议题,成为菲律宾国格与尊严的试金石。

自己人都看不下去了,马科斯去了美国一趟,把菲律宾“卖了”个好价钱,菲议员彻底怒了

马科斯(资料图)

网友的讽刺一针见血:这简直是“自掏腰包买特权”。当马尼拉的超市货架摆满零关税的美国牛肉时,当美国汽车碾压本土车企时,每个菲律宾人都在承受这份协议的代价。参议员埃赫西托的质问回荡在国会大厅:“我们真的被当作盟友了吗?”这灵魂拷问正在唤醒一种共识:依附强国换不来尊重,真正的安全只能源于自主发展。

马科斯从华盛顿带回的“外交成果”,终将因其对菲律宾国家利益的深刻伤害而被历史重新评估。

当美国番茄酱在零关税庇护下席卷菲律宾市场时,账单上的数字不仅是贸易逆差,更是一个主权国家被典当的尊严。历史终将证明:没有平等就谈不上盟友,没有自主就难言发展。菲律宾人愤怒的不仅是19%的税率,更是那条被越收越紧的锁链——而钥匙,始终应当握在自己手中。

马尼拉湾的夕阳依旧壮美,但这次,海岸线上觉醒的主权意识,或许比任何外来的承诺都更加珍贵。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