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京津冀暴雨接连来袭,海河流域出现大洪水
自7月24日起,北京平谷与河北兴隆接连遭遇两轮猛烈强降雨,尤其是兴隆国家气象站的两场降雨均接近特大暴雨标准,强度和持续性罕见,已经具备引发区域性洪灾的气象条件。暴雨不仅在量级上突出,其集中时间段也非常典型,对地表径流和流域水位形成强烈冲击。7月28日凌晨,滦河水位猛涨,最终触发了“2025年海河流域1号洪水”的发布,这是今年以来全国范围内大江大河首次出现编号洪水,标志着我国主汛期强降水已真正进入白热化阶段。
在滦河流域告急的同时,华北北部雷暴云团迅速发展壮大。7月28日傍晚开始,保定、廊坊上空强对流云团快速生成并朝着北京市区扑来,京津冀地区的气象监测显示,夜间对流系统异常活跃,局地降雨强度超过每小时60毫米,部分站点还伴随大风、雷电,短时风力达到8级以上。气象部门对山西北部、内蒙古中部以及整个京津冀区域发布了短时强降水、雷电大风的多重预警。
此次暴雨事件体现出两个显著特征:一是降水区域集中于华北北部,呈现出阶段性强对流爆发;二是副热带高压北侧边缘暖湿气流与冷空气交汇活跃,为对流发展提供了理想的动力和水汽条件。而这一切现象的气候背景,离不开大气环流的阶段性异常与副热带高压的动态变化。
二、河南旱情愈发严峻,淮河流域成为“干旱核心”
与河北等地水患频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南边的河南正经历一场“焦灼”的干旱考验。从近30天全国降水分布图可以看出,整个淮河流域被夹在台风降雨区和北方主雨带之间,处在“雨水绕过”的尴尬地带,成为目前全国最严重的干旱区域之一。其中,豫东、皖北一带的降水极度稀少,降水量甚至和干旱已久的南疆盆地不相上下。
以河南商丘虞城县为例,截至7月28日,今年累计降水量仅为171.5毫米,远远低于历年同期平均值。放眼整个淮河流域,该数据几乎处于最底层,说明这个区域不仅缺雨时间长,而且降水量持续偏低,极端干旱已影响到农业生产、居民生活及地下水补给。与此同时,当地土壤墒情快速下降,不少地区已开始实施人影增雨和抗旱保苗措施。
旱情之所以会如此集中爆发,和目前台风路径、高空环流分布以及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密切相关。一般来说,华南的台风雨会随着季风北上带动水汽进入中原一带,但今年台风多在东南沿海登陆,路径偏东,再加上副高北跳之后将华北纳入主雨带区域,中间地带的河南、安徽等省就“卡”在水汽通道之外。这种“降水空窗期”的形成,使得干旱不仅发展迅速,而且缺乏自然缓解的机会。
三、环流配置阶段性异常,副高是关键变量
面对一个地方暴雨泛滥、另一个地方干渴难耐的极端分化,很多人都会有疑问:是不是气候系统出了问题?从当前的气象分析看,这一情况并不完全是长期气候变化造成的,而是大气环流在阶段性演变中出现了显著偏态分布。
首先,今年7月以来副热带高压整体位置偏北,其控制范围从长江流域一路北推,甚至一度进入华北地区,使得本该位于江淮一带的主雨带也随之北抬。这直接造成了黄河以北频繁遭遇降雨过程,尤其是副高边缘的河北、北京等地成为水汽汇聚和对流爆发的“温床”。而在副高控制区以南的河南、安徽,则因沉降抑制作用明显、对流发展困难,降水变得十分稀少。其次,台风活跃也是影响雨带分布的重要因素。进入7月以来,多个台风生成并向东南沿海靠近,但路径普遍偏东,大量水汽被提前消耗在浙江、福建甚至东海、台湾等海域,剩余的水汽被副高带向北方主雨带,也间接削弱了中原地区的降水来源。
再者,北方干热气团的逐步扩张,也在推动雨带进一步北移。今年的华北、内蒙古中部气温高得离谱,热力条件反过来增强了地面气旋活动和对流强度,使雨带更集中于华北平原和太行山脉以北。同时这种干热气团也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南部湿润气流的深入,导致雨带无法有效向南延展。
这种局地极端差异的气象格局虽属阶段性,但反映出目前全球气候背景下区域性极端事件频率确有上升趋势。副热带高压的异常稳定、路径偏移,以及海温变化对台风路径的影响,都在改变以往我们对季风、降水的经验认知。这不仅加大了气象预测难度,也对防汛抗旱提出了更高要求。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