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一个年销200多万的娃哈哈经销商,突然接到通知——合同不再续签,你会怎么想?
最近,娃哈哈的渠道改革引发了不小的关注。媒体报道,在宗馥莉的主导下,公司正在陆续砍掉年销售额低于300万元的经销商,而且有时候是突然“一刀切”,没有太多缓冲期。
有经销商甚至反馈,娃哈哈还有一部分货款没结清,而他们的合作关系就这样被终止了。
更戏剧化的是,部分经销商不是被直接淘汰,而是被“并入”更大的经销商旗下,这又引发了经销商之间的款项结算纠纷——到底谁该付、谁来收,成了扯皮的新战场。
而娃哈哈的官方回应是:这是正常的动态优化,经销商新增数量远大于解合数量,并不是针对小客户的清洗行动。
听起来,官方想把这事定性为“市场策略调整”,但在外界看来,这更像是一场由宗馥莉主刀的渠道洗牌。
第一刀:300万门槛,到底砍的是谁?
在饮料行业,300万元年销售额是个不小的门槛。按一瓶饮料3元来算,一年得卖出100万瓶才能过线,这意味着你的仓储、配送、终端铺货都得有相当规模。
很多地方的小经销商,依赖的可能是县城、乡镇市场,销量长期维持在百万出头甚至几十万级别。对他们来说,这次改革就是“生死线”——跨不过,就直接出局。
有人说这是“铁腕治军”,也有人说这是“优化资源”。站在企业角度,大客户效率高、物流成本低、市场覆盖力强,确实更符合现代快消品的规模化逻辑。
但站在小经销商角度,这就是直接被判了“死刑”。他们可能跟娃哈哈合作了十几二十年,却因为销量不达标被一刀切掉,没有太多缓冲和转型机会。
第二刀:并入大商,谁得利?
被淘汰是一种结局,被“并入”大经销商体系是另一种。
听上去像是留了一条活路——小商变成大商的下级,依旧卖娃哈哈的产品。
但问题是,并入的过程伴随着利益再分配:
- 原有的小经销商失去了自主权,利润分成可能降低
- 货款结算、库存处理容易引发扯皮
- 大经销商未必愿意接手“低效市场”,有些地区可能就此被放弃
这背后,其实是快消行业一个常见的趋势——渠道集中化。
品牌方希望把市场交给少数有实力的大商来做,以便统一管理和快速反应,但这样一来,市场的灵活性和对边缘市场的覆盖能力可能下降。
第三刀:宗馥莉的改革逻辑
很多人用“铁腕”来形容宗馥莉,但实际上,她的改革路线是有迹可循的。
在她接班后,娃哈哈的关键词是:品牌升级、年轻化、效率优先。
这次砍掉低于300万的小经销商,很可能是为了实现三个目标:
- 提升渠道效率
小商的配送效率和市场响应速度往往低于大商,整合渠道能降低物流成本、提升执行力。 - 集中资源打重点市场
大商有能力做更多的终端陈列、促销活动,品牌曝光更集中。 - 筛选更有发展潜力的合作伙伴
与其扶持一批可能跟不上节奏的小商,不如把资源押在能快速扩张的大商身上。
但这种逻辑的代价也很明显——失去原本在乡镇、下沉市场的深度渗透。
毕竟,小商虽然销量小,但往往跟当地零售终端的关系很深,这种人情网是大商很难替代的。
一刀切的风险
品牌在进行渠道整合时,如果节奏过快、沟通不充分,很容易引发市场反弹:
- 被淘汰的小商可能转投竞品,把多年积累的终端资源带走
- 并入过程中的结算纠纷,会影响品牌在当地的口碑
- 大商未必愿意接管低利润市场,可能造成市场真空
这些风险,如果处理不好,可能会让“优化”变成“断层”。
对于饮料这种高度依赖终端铺货的行业来说,一旦渠道断层,竞争对手就会趁虚而入。
快刀能否切出未来?
宗馥莉这次的动作,的确展现了她的决心——不拖泥带水,直接调整到自己想要的渠道结构。
但快消行业是细水长流的生意,关系网和执行力同样重要,并不是规模大就一定能赢。
这波“300万门槛”改革,可能会在短期内提升效率、降低成本,但长期来看,娃哈哈能否在下沉市场保持优势,还得看大经销商是否愿意、也是否有能力接住那些被淘汰小商原本服务的终端网络。
你怎么看宗馥莉这波“铁腕”操作?
是品牌升级的必经之路,还是会让娃哈哈丢掉下沉市场的护城河?
如果你是被砍的小经销商,你会选择转投竞品,还是想办法“晋级”到大商?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