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征税令,两个经济体的交锋就此展开。5月18日,中国商务部发布公告,决定对原产于美国、日本、台湾地区和欧盟的进口共聚聚甲醛征收反倾销税,并从次日正式实施。

墨迹未干,仅仅不到48小时,布鲁塞尔方面就交出了自己的"答卷"——欧盟委员会于5月21日宣布,将取消价值150欧元以下小包裹的免税政策,改为征收所谓"管理费"。

表面上看,这只是一场平平无奇的贸易摩擦,但细究之下,却是一场涉及全球电商格局、大国博弈和经济主权的复杂交织。当46亿件年入欧包裹中的91%来自中国,这场针对"小包裹"的大博弈,究竟暗藏着怎样的玄机?

专家:跨境电商成中欧贸易摩擦新前沿

中方先行一步:征收反倾销税维护产业安全

中国商务部在5月18日发布的公告明确表示,经过调查,决定对原产于美国、日本、台湾地区和欧盟的进口共聚聚甲醛征收反倾销税,税率范围从6.6%到47%不等。这一措施从5月19日开始正式实施。

为何会对这一特定产品征税?根据中方的解释,是因为产自上述国家和地区的共聚聚甲醛价格已经远低于中国国内同类产品的价格,极大地压缩了中国本土企业的生存空间。

在中国市场,这些进口产品通过不合理的低价倾销,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威胁到国内相关产业的健康发展。

"合理的价格区间内良性竞争"是中方坚持的原则。中国并不排斥外国企业在华开拓市场,但前提是遵循公平竞争的市场规则,而不是通过不合理的价格战或低价倾销手段侵蚀本国产业基础。

基于这一立场,中方对上述国家和地区的共聚聚甲醛产品征收反倾销税,可以说是合情合理、合规合法的贸易保护措施。

共聚聚甲醛是一种重要的工程塑料,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子电气、建筑和日用品等领域。确保这一基础材料的产业安全,对维护中国制造业的完整性和韧性具有重要意义。

专家:跨境电商成中欧贸易摩擦新前沿

欧盟的迅速回应:小包裹成为贸易摩擦新战场

让人意外的是,欧盟的反应来得如此迅速。在中方宣布对共聚聚甲醛征收反倾销税不到48小时后,欧盟委员会就宣布了一项新决定:取消此前对价值低于150欧元的进口小额包裹的免税优惠,转而对这些包裹征收"管理费"。

具体来说,欧盟将对直接邮递至消费者手中的小额包裹,每件征收2欧元;对于先行运抵欧盟境内临时仓库再分发的包裹,每件加收0.5欧元的费用。

欧盟为这一决定提供的官方解释是:补偿欧盟海关检查包裹所产生的成本,并将部分收入用于欧盟的预算。欧盟贸易专员谢夫乔维奇表示,每年有46亿件小包裹涌入欧盟,令海关人员进行了"超负荷工作",因此需要通过收费来补贴行政成本。

然而,这一理由很难让人信服。因为根据相关数据,在过去一年时间里,涌入欧盟的46亿件小额包裹中,来自中国的包裹占据了九成以上,而且这一占比还在不断增长。更直白地说,欧盟此次针对小包裹的新政策,有91%的"打击面"指向中国跨境电商。

此外,欧盟还为这一决定披上了"保护本土产业"的外衣。欧盟方面称,在进入欧盟的小额包裹中,危险以及不合格的商品正在不断增加,许多零售商都在投诉来自中国的小商品的"不公平竞争"。

专家:跨境电商成中欧贸易摩擦新前沿

法新社在报道中也直言不讳地表示,此次欧盟对小额包裹加征关税,最关键的原因是应对来自中国的大量廉价商品所带来的挑战。

时间线的巧合:贸易措施的因果关系

仔细梳理这两项贸易措施的时间线,不得不让人产生它们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的联想:

  • 5月18日:中国商务部宣布对原产于欧盟等地区的共聚聚甲醛征收反倾销税
  • 5月19日:中方反倾销税措施正式实施
  • 5月21日:欧盟委员会宣布取消小额包裹免税政策,改为征收管理费

不到48小时的时间跨度,让这两项贸易措施之间的联系变得难以忽视。虽然欧盟方面并未直接承认这是对中方反倾销税措施的回应,但其行动的迅速程度和针对性似乎已经说明了问题。

更值得注意的是,欧盟早在2023年就曾提议取消价值低于150欧元的小额包裹的免税政策,但按照当时的规划,这项政策要到2028年前后才会落地实施。此次欧盟委员会决定将这一政策提前数年执行,其中的政治考量不言而喻。

跨境电商:中欧贸易摩擦的新前沿

专家:跨境电商成中欧贸易摩擦新前沿

为什么欧盟选择针对小包裹加征费用作为回应?这与近年来中国跨境电商在欧洲市场的快速崛起密不可分。

近几年,跨境电商在全球贸易格局中的地位日益突出,而中国的电商平台如Temu、Shein等在国际小商品贸易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些平台之所以能够受到欧洲消费者的青睐,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小额包裹免税政策带来的价格优势。

欧洲消费者可以用极低的价格购买到中国生产的手机壳等小商品,这些商品以"物美价廉"著称,深受普通民众欢迎。然而,这种情况也引发了欧洲本土零售商的不满,他们认为中国产品享受免税待遇构成了"不公平竞争"。

在欧盟此次取消免税政策并加征管理费后,这些小商品的成本必然上涨,直接影响的将是中国的跨境电商平台,以及欧洲的消费者。对于欧盟而言,这一措施可能有助于保护本土零售业,但也会导致欧洲消费者福利受损,因为他们将不得不为同样的商品支付更高的价格。

美国因素:欧盟亦步亦趋的背后

除了对中方反倾销税措施的针对性回应外,欧盟此次决定可能还受到了美国政策的影响。就在不久前,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取消对价值低于800美元的来自中国的小包裹的免税待遇。

专家:跨境电商成中欧贸易摩擦新前沿

有分析人士指出,美国此举很可能导致原本流向美国市场的小包裹转而大量涌入欧洲。欧盟此时宣布对小额包裹取消免税政策,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为跟随美国政策步伐的选择。

此外,中美贸易关系的紧张状态也是重要的背景因素。虽然中美双方此前在瑞士日内瓦进行了贸易谈判,并将关税下调到了"对等关税"之前的水平,但中美贸易对抗的基本态势并未改变。在中美贸易谈判结束后不久,美国政府又对中国生产的大型港口起重机加征100%的关税,显示出中美贸易关系依然处于紧张状态。

对于欧盟而言,虽然与中国已经就双边贸易达成了一定的共识,但其与美国长期的盟友关系也使其在贸易政策上难以完全摆脱美国的影响。

近期,欧盟正在与美国进行关税谈判,但进展并不顺利。在这种情况下,欧盟可能希望通过对中国加税来增加自身在与美国谈判中的筹码,争取美方能够"网开一面"。

但这种做法无疑是短视的,不仅难以从美国那里获得实质性让步,还可能进一步刺激特朗普政府提出更多贸易要求。

中国的立场与回应:坚定而理性

面对欧盟的这一举措,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中方始终认为,营造一个包容的国际贸易环境,是符合各方共同利益的。因此,中方希望欧盟能够恪守包容开放的承诺,为中国的企业提供一个透明、公平的市场环境,这是中欧经贸合作能够更进一步的前提。

专家:跨境电商成中欧贸易摩擦新前沿

这一表态既表明了中方坚决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的立场,又显示出通过对话解决分歧的诚意。中国的态度始终如一:如果想要就贸易问题公平对话,那么中方随时欢迎;但如果要打贸易战,中方也随时奉陪。

此前,在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后,中方就积极与欧盟进行了多轮磋商谈判,这种务实理性的态度值得肯定。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贸易保护主义终究是害人害己的做法。

贸易战的阴影:全球经济的隐忧

欧盟此次针对中国小包裹的举措,不禁让人担忧贸易战阴影再次笼罩全球经济。在经历了新冠疫情、供应链危机和地缘政治冲突后,全球经济复苏本就脆弱,各国更应该加强合作,共同应对挑战,而非制造新的贸易壁垒。

特别是对欧盟而言,在面临经济增长乏力、通货膨胀高企和能源危机等多重压力的情况下,通过保护主义措施试图遏制中国商品的竞争力,不仅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可能引发更广泛的贸易冲突,最终损害欧盟自身的经济利益。

毕竟,中欧互为重要贸易伙伴,中国市场对于欧盟企业来说同样至关重要。2023年,中欧贸易总额达到7900亿欧元,中国是欧盟第三大出口市场和最大的进口来源地。在如此紧密的经贸关系下,任何一方采取的贸易限制措施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最终导致双输局面。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