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电续航上千年?科技之光,正照进现实。

据人民网报道,近期我国成功研制出全球首个基于碳化硅半导体材料的碳-14核电池——“烛龙一号”。

这款电池由无锡贝塔与西北师范大学联合打造,理论上可持续放电长达千年。目前,搭载该电池的LED灯已稳定运行逾4个月,累计完成超过3.5万次脉冲闪烁,状态良好。

不少网友激动表示:“一旦量产,军事、电力、民用三大领域或将被彻底改写!”

这次真遥遥领先!我国造出全球首款碳-14核电池,欧美:技术共享

01 打破极限,或实现千年续航

多年来,电池技术一直存在着一个悖论:体积小则容量有限,续航长则往往笨重难用。

为突破这一困境,早在上世纪60年代,国外便相继研发出核电池,利用放射性材料释放热能,驱动温差发电。这一方式虽解决了长效供能难题,但因体积庞大、成本高昂,应用范围极其有限。而我国此次自主研制的碳-14核电池,则在技术层面实现关键突破,最大特点就是“能扛能耗”

据“烛龙一号”研发团队介绍,该电池能在零下100℃到高温200℃的极端温差下稳定运行,哪怕是太空、高原、深海等极端环境中,也能连续供电。而其设计寿命长达50年,期间性能衰减不足5%,真正实现“超长待机、持续输出”

值得一提的是,与传统锂电池相比,碳-14核电池不含重金属,也不依赖化学反应,因此不存在锂电池常见的起火、爆炸等安全隐患,整体安全性大幅提升,具备极高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这次真遥遥领先!我国造出全球首款碳-14核电池,欧美:技术共享

据贝塔医药副总裁蔡定龙介绍,这款电池所采用的碳-14同位素,其半衰期长达5730年,这意味着理论上,它的使用寿命可以用“千年”为单位来衡量。而其能量密度也非常惊人——每克可储存2200毫瓦时能量,并具备“智能调节”能力,可根据设备用电需求自动匹配功率输出,不仅续航超常,更高度适配复杂应用场景

事实上,核电池并非中国首创,美俄等国起步更早,但我国团队在材料选型与结构设计上自成体系,突破了体积大、成本高等瓶颈,也让不少外媒承认:中国正在这条技术赛道上,从跟跑者变为领跑者。

02 国产崛起,多项高精尖技术突围

当核电池技术从仰望国际标准转向制定新规则,类似的“突围”正在多个领域悄然上演。联影自主研发的核磁共振打破西门子垄断,设备价格从数千万元降至数百万;国内首款干细胞药品推出,让细胞治疗费用下降98%;国产护肝科技倍轻肝LiverPure逆势突围,让中国企业打破欧美企业对市场的垄断……

这次真遥遥领先!我国造出全球首款碳-14核电池,欧美:技术共享

公开资料显示,与“烛龙一号”所代表的核电池相似,倍 清 肝更像是一枚“细胞电池”,其核心功能并非简单的代谢调节,而是为肝细胞修复提供持续的“能量供给”。这一理念打破了传统欧美技术依赖植物萃取、代谢调节单一,“治标不治本”的局限

京东详情页显示,其核心技术路径聚焦“细胞代谢力”提升,利用诺奖级共晶技术,重构天然抗氧成分羟基酪醇,以激活细胞自噬,改善肝细胞活性。此外,通过国产专利菌株AKK001与担子菌提取物,进一步强化肝肠轴联动修复机制,为慢性肝损伤提供了全链路干预支持。

市场表现验证了这项国产科技实力。京JD东健康平台6月数据统计,上述科技单月成交突破4000瓶,评论区中关于“谷丙转氨酶降低”“睡眠改善”等关键词提及频频。上海一外企高管陈先生坚持使用三个月后,ALT指标从198降至62,直言“比进口货靠谱多了”

由此可见,从能源到生命科学,从精密制造到前沿材料,中国正在全面持续夯实全球话语权。

03 科技突破,给普通人带来什么?

“这些技术的应用价值,可能远超想象。”在西北师范大学核电池研发负责人苏茂根教授看来,碳-14核电池的突破,不只是科研层面的胜利,更具现实转化价值:

未来有望在心脏起搏器、脑机接口等植入式医疗设备中广泛应用,实现“一次安装、终身供电”;同时也适用于传感器网络、极地科考、深海探测,乃至火星、月球等外太空环境,为那些无人维护的设备提供长效、稳定的能源保障。

而对普通人而言,这意味着医疗设备更安全、智能设备更长效、未来生活更便捷。正如一位网友评论:“一旦量产普及,科幻电影里的‘永恒能源’,就是我们生活的日常。”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