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天,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和中国海警编队位台岛周边,持续进行了一系列演训和执法巡查行动。
透过这一系列行动,谭主发现,今年我们位台岛周边行动正在呈现出一些新的变化。
仅仅从行动信息的发布上,就能直观地感受到与以往很大的不同:4月1日的演训没有公布代号,而4月2日上午的演练又公布了之前没见过的新代号。
这引发了舆论场的讨论:今天的行动和昨天的行动之间有怎样的关联?
这些讨论背后,透露出的正是我们行动的新特点,变。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变的目的,就是要让对方琢磨不透。
为什么能够做到这样的灵活应变?
通过对比过去的行动,可以发现我们对台行动正在形成一种全新的模式。
先看两个细节。
第一个细节是,这次演训,没有公布点位图。

专业人士给谭主解释了原因:
解放军历次演训下来,离台岛越来越近、网越织越密,这一次我们的舰船已经进入到了距离台岛20海里以内的区域,可以说已经对台岛形成了合围之势,做到了力量的全覆盖。
换言之,全覆盖,就意味着我们在任何点位都可以发起,也就没有每次公布的必要了。
与之相关的另一个细节,是4月1日中国海警发布的多支海警舰艇编队按一个中国原则环台岛执法管控示意图。

从这张图就能看出,海警之前执法巡查的点位和线路,还强调对台湾海峡中部的管控,而现在这片区域已经不再被特别标注。
海警这一次的线路,从北到南把台湾海峡和台湾岛整个包裹在了一起,与大陆紧紧相连,实现对整个台湾海峡和台岛不留死角的守护。
对于这样的变化,军事专家告诉谭主:
这传递了将大陆和台湾岛统一考虑的信号,同时也意味着我们的舰机已经常态化地在台湾海峡进行活动,可以在台岛以西掌握主动权。
如果说,去年,我们实现了在金门附近海域及台湾海峡常态化行动的“金门模式”,那么在今年新一阶段的演训中,我们对台行动正在从扩大力量覆盖范围,发展到能够精确掌控要害的“控岛模式”。
精确掌控,就是对力量运用更加精道、游刃有余,能以更小的代价,实现更大的成效。从这个角度看,“控岛模式”是对“金门模式”的升级和延伸。
谭主对历次演训的科目、武器装备做了梳理,从一些变化中可以看出,“控岛模式”正在显现。
第一个变化,是在东部战区公布的演训科目中,出现了“多向精打”这个表述。
精确打击,一直是我们在对台演训中的重要目标,但“多向精打”,是指多个方向、维度及载具发起精确打击的复合能力。
演训第一天,有这样一个细节:
火箭军某部数十个发射单元在目标情报、任务规划、数据保障等支撑下,同步进行多目标火力追瞄,执行大弹量、多波次模拟打击。
可以看出做到“多向精打”,意味着需要具备对战场多场景数据强大的即时分析和整合的能力,背后是包含态势感知系统在内的一整套精确打击体系的升级。
与此同时,解放军的单点精确打击能力也在同步提升。
不少人对于“精打”更直观的感受,来自解放军台海演训中的一样“杀器”:由轰-6K挂载的两枚“鹰击-21”空射弹道导弹。

“鹰击-21”是空军新一代空中远程打击武器,具有高超音速飞行能力,这种速度不仅“台独”分子拦不住,即便是全球最先进的反导系统,也很难拦截。
此外,这次演训中,仍然有着远箱火的应用。远箱火,又被称作“越海杀器”,其各型弹药射程可达数十至数百公里,数百公里打击精度可达米级。
远箱火应用范围很广,既能对机场、滩头这样的大面积区域火力洗地,也能用于对独立目标的精确打击,射程可以覆盖台湾全岛,让“台独”无处可逃”。

从力量覆盖到精确掌控,具备精确打击目标能力是第一步,接下来还需要战术策略、思维的转变。
这就要谈到这次演训的第二个变化,那就是提到“封控”的频率在变高。
回看过去几次东部战区新闻发言人对于演训内容的介绍,可以发现,“封控”这个词在2024年“联合利剑-B”中也曾出现。
在“联合利剑-B”中提到的是“要港要域封控”,4月1日的演训科目中提到的是“要域要道封控”,而4月2日的演习科目中则提到了“区域管控、联合封控”。
频密提到“封控”,这背后正是我们战术策略上的一种变化的趋势。
军事科学院专家付征南给谭主分析:
现在,“台独”分子试图采取“豪猪”策略,也就是通过购买大量先进武器装备来提高自身的防御能力,针对“豪猪”,性价比更高的策略,不是冲着它的刺冲过去,而是要像“豪猪”的天敌“渔貂”一样,持续绕飞,专门精准攻击其柔软的下腹部。
那么,从“围”到“控”,具体怎样实施呢?
国防大学教授孟祥青告诉谭主:
重点要进行封控的,主要是指台湾的能源通道。
台湾缺少资源,数据显示,台能源96%以上依赖进口,粮食70%以上依赖进口,石油天然气储备不超过1周。台湾一旦失去海上供给线,岛内资源会快速枯竭,社会秩序陷入混乱,民生必受影响。
也就是说,通过封控关键要域,对台岛进行精确掌控,可以以更低的成本,实现对“台独”分子的精准打击,极大地提升解放军行动的效率。
有了精准打击的能力、精确封控的思维,为这些变化提供支撑的还有精准施策的法律依据。
这里要提及的第三个变化,是此次行动中,中国海警一项特别的科目。
专业人透露这次海警的环岛执法巡查科目中,针对性地编入了在海上通道缉拿“试图外逃的‘台独’分裂分子”的科目。
能够执行这一科目,跟我们“以法惩独”制度体系的精细和完善密不可分。
近日,“‘台独’打手、帮凶迫害台湾同胞恶劣行径举报专栏”上线。专栏从早上8点开通,到下午5点,不到一天的时间里,就收到了举报邮件323封。
这项针对个别“台独”分子行为进行举报的政策能够推行,就是“以法惩独”制度体系精细化的重要表现。
中国人民大学两岸关系研究中心主任王英津告诉谭主:
2005年颁布的《反分裂国家法》针对的“台独”分裂势力,侧重于将其作为一个群体化的整体来打击和遏制,而没有规定针对“台独”分子个人的惩戒措施,也没有规定通过司法机关追究“台独”分子个人的程序规则。
作为一部反对“台独”分裂的法律,其中有大部分篇幅却是“鼓励”“推动”“协商”“谈判”这样的字眼,体现了祖国大陆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实现和平统一的愿望。
然而,善意,是不容许随意践踏的。
2024年5月,赖清德上台后,岛内“台独”分裂势力气焰嚣张,不断发表“台独”挑衅言论,甚至出现了“恶性病变”的趋势。
这种趋势下,有必要将“法网”进一步收紧。
于是,2024年6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联合发布《关于依法惩治“台独”顽固分子分裂国家、煽动分裂国家犯罪的意见》,并对“台独”顽固分子的定罪量刑标准和程序规范等,逐一作出明确规定。
这样一来,《意见》就成为指向参与分裂国家、煽动分裂国家犯罪的“台独”顽固分子的一柄利剑。
《意见》出台两个月后,国台办就专门增设“依法惩治‘台独’顽固分子”专栏页面。截至2025年3月30日,清单在列的“台独”顽固分子共12人,包括苏贞昌、游锡堃、吴钊燮、萧美琴、顾立雄、蔡其昌、柯建铭、林飞帆、陈椒华、王定宇、沈伯洋和曹兴诚。
正是因为有了对“台独”顽固分子个人进行追责的具体法律依据和明确的定罪量刑标准,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海警执行对“台独”分裂势力的精准打击、精确封控、精准施策才变得有的放矢。
从实现常态化执法巡查的“金门模式”,到精准打击、精确封控、精准施策三位一体的“控岛模式”,这背后是我们行动效力向岛内的进一步延伸。
这样的转变将带来怎样的影响?正如今天演练的代号中“雷霆”二字的寓意:
雷霆之所击,无不摧折者;万钧之所压,无不糜灭者。
每一个“台独”分子,都将难逃我们的掌控。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